夏邑堌堆,自古就有十八堌之说,有文字可查的当是载于嘉靖24年(1545年)《夏邑县志》之卷一“地理篇”中的一段描述,其曰“堌十有八,时已亡其三,今抵寻其十五,余缺以俟”。在《辞海》中“堌”字解释为河堤,多用于地名。今人多把“堌”与“堆”相组合在一起,即“堌堆”,《辞海》中并无“堌堆”一词,而在山东版《学习字典》中则加入了“堌堆”一词,解释为大土堆,用于地名。然无论是河堤,还是土堆,其本意都是突出的高地。 之所以形成一个个高大的堌堆,除与当时多沼泽、土岗古地貌有关外,也与汛期泽水横溢、黄河主流多次在夏邑泛滥有关。在古代自然环境恶劣、生存能力较低的情况下,为有效抗击野兽侵袭和危及生活的洪水,先民们往往以亲缘关系结成原始群落,择高地而居。
堌堆述往事,古村三里庄
在去往夏邑何营乡途中有一处古老的村庄,因距古县城约三华里,而得名三里庄。紧挨村子的北部,有一片隆起来的高地,田间南侧竖立着一块高大的“三里堌堆遗址”文物保护碑,其碑阴简介上刻着”三里堌堆,原名渣头堌,为高出周围地面4-6米的丘岗,面积近7万平方米,保存较好,文化内涵丰富。1989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曾在此地小范围发掘,遗址上部为商文化层,下部为龙山文化层。” 说起省文物研究所在三里庄这次的考古发掘,倒也是机缘巧合,考古队所租用的村内住所,即是笔者一位同学家的房屋。在同学的怂恿下,笔者曾多次到考古现场观看,当然那时仅出于好奇而已,现在回忆起来,第一次看到人的整体骨骼,倒是小有恐惧,还一度被同学笑话为胆小鬼。虽几十年过去,但发掘现场仍历历在目,考古队在堌堆的东部开挖了有几个探坑,先后发掘出不同时期的墓葬,墓穴的形式不一,有空心砖垒成的,有筒子瓦堆砌成的,层层叠压在一起,感觉分布较乱,墓穴里均是单身骨架,体型较高,看到的陪葬品大都是盆盆罐罐,还有几对鹿角化石,但出土最多的还是陶制器物和破破碎碎的陶片。当时还心存疑问,小时候历史课本上那些精美的青铜器怎么没有见到呢?
带着旧地重游、寻古探幽的心里,笔者再一次来到三里庄,轻车熟路的就找到了堌堆遗址。原高大的堌堆早已改造为耕地,仅有中间小土堆尖尖的裸露在田禾之中。说来也巧,迎面而来的老人正是三里庄村民,一打听老人姓罗,早年就在堌堆北侧的砖瓦厂工作。几句寒喧过后,罗老汉十分健谈,他说,三里庄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在商周时期就已形成规模较大的村落,陆续有罗、吴、王、孙、吴、梁、李等姓氏迁入,村子越来越大,本县城东太平集名门望族的李奕畴,其祖辈也是在此居住,后来迁到太平的。这种说法与清咸丰年间李锡彤所著《李氏纪录》中“大柳李氏姓源”一文中“宗贤公当元时,游学中州,见地势衍,风俗淳古,遂偕弟宗仪自山西洪洞迁于夏邑县,卜宅城西三里,遂为夏邑人。”的描述是基本一致的。 罗老汉还介绍,三里庄堌堆原来较大,上面荒草丛生,荆棘遍地,古代的砖瓦碎片比比皆是,50年代初,他十来岁时经常爬到堌堆上玩耍,上面还有一洞穴,东边是进出口,爬入后可绕一圈出来,大约在1955年前后,村民耕地时曾发现一口大缸,据说是老和尚坐化的寿缸,当时也没有文物保护意识,时间长了也就不知去向。当问及堌堆是否还有什么遗存,他指着堌堆东南的水塘说,前些年挖坑取土,曾挖出几块载有文字的石头,还挖出一残缺石槽及许多古代的砖瓦。

在他的热情指引下,一起来到位于堌堆东南约150米处的坑塘,几块带文字的石块早已不知去向,但那个破损的石槽仍静卧在坑边,观石槽约长1.3米,宽0.4米,貌似农家用的牛槽,但又不尽是,石槽上部有两个磨损极光的半圆型缺口,底部呈“V”型斜坡状,槽底有一道月牙型的碾沟,象是石碾长期辗轧的痕迹,猜想此物是否为古代人们碾轧谷物或草药的石碾槽,有待进一步考证。
面对堌堆的传说和种种疑问,笔者查阅了一些关于“三里堌堆”考古资料,其内容显示,该堌堆表土层下的第一层为西汉时期的小墓群,中层为商周文化层,下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遗存有汉、春秋、商、岳石、龙山等几个时代的地层。通过考古发掘,清理出古代墓葬7座,房基4 座,灰坑63个。墓葬多为西汉小型墓,随葬有釜、罐等器物。其年代大致在郑州二里岗到殷墟四期之间,文化面貌与郑州、安阳等地的商文化比较接近,但又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 2001年该遗址被公布为商丘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岳石和龙山文化层的发现,意味着至少在四千多年前,三里庄堌堆上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蔡楼姜仁堌,变迁说古寺
“蔡楼遗址”与“三里堌堆遗址“文化层较为接近,又称“姜仁堌堌堆”,位于胡桥乡东两公里处的胡庄村蔡楼的东北侧,路边两块文保碑依次排列,上刻的“蔡楼遗址”格外醒目,不远处犹如丘陵状的田野,即是“夏邑十八堌”之一的“姜仁堌”堌堆。
该堌堆发现较早,1976年当地村民在堌堆东南角取土时,曾挖出一小砖砌墓。这一发现,引起了考古专家的注意,遂进行考古介入,先后在小砖墓的北5米处,发掘出土两座汉代画像石墓,汉画像内容十分精美,为铺首衔环、十字穿环、双龙穿璧、四神及吉祥图案等。近年来又对该堌堆进行考古调查,在堌堆下层采集到商周时期的陶片、蚌壳、鬲足、陶网坠,以下还叠压有新石器时代的遗迹,中层为汉代墓葬区,上层则为古寺庙基址的扰土层。
此处遗址因保存较好,出土文物数量较多,具有典型的商周文化遗址,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笔者驻足路边,举目北望,这是一处高出地表约5米的堌堆,呈正方型,长宽皆约130余米,西侧和南侧被两条田沟所切断。麦田里一村民正在除草,遂上前招呼说明来意,该村民自豪的介绍,这里的蔡楼遗址,也称姜仁堌遗址,上面原有一座气势恢宏的大寺院,即姜仁堌寺,该寺历史悠久,重建于宋乾德(公元963-968年)年间,原有二进院落,有山门、大殿、正殿依次排列,东西两侧分列有钟鼓楼,殿阁廊芜,设计精巧。大殿正中供奉着姜太公塑像。 姜太公即吕尚,吕姓姜氏,又称姜尚,字子牙,号太公望,世称姜太公,他是一位满腹韬略的贤臣和非凡的政治、军事家,一直受历代统治者崇尚,被尊为“武圣”和“武成王”。他被周文王渭水访贤后,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成为周朝齐国的第一代国君。姜子牙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卓越贡献,但其中以军事成就最高,有兵书《六韬》传世,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由此看来,姜子牙算是中国军事家和权谋家们当仁不让的祖师爷。 关于姜仁堌寺,村民还讲述了当地流传的这样一种说法,在古时候村里有一位老人名叫姜顾氏,她为人和善,常年在姜仁堌寺里居住修行,当看到寺院破损衰败,于是就发愿化缘修寺。她一次次的外出化缘,将求得物料运回村里用以修寺,当老人最后一次化缘归来,看到村民用自己化来的物料将寺院修葺一新,不仅喜形于色,含笑几声,就此无疾而终。村民为感恩姜顾氏的功德,塑了其神像在寺里供奉起来。是因为姜顾氏与庙宇中供奉的姜太公同姓,还是“姜顾氏”本来就是“姜堌寺”的谐音所演化而来,或许这根本就是民间一个美丽的传说,也未尝可知。 翻阅该寺的历史,在明嘉靖《夏邑县志》卷二祠庙篇就有记载,姜仁堌寺位于县东南二十里。清康熙《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之《方舆汇编职方典》第三百九十五卷“归德府祠庙考”中亦有姜仁堌寺的记载,可见该寺在历史上是确确实实的存在。 但该寺为什么会供奉姜太公呢?综上分析这和姜子牙在老百姓心目中是驱妖避邪、除恶扬善、主持正义的化身有关。自古以来,历代臣僚们无不用姜太公做榜样,不得志者则以太公蹯溪垂钓激励自己,而老百姓又将姜太公捧若神明,祈财祈福。把姜太公当做神上神,奉为“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万神之尊,所以这里又称为姜皇寺。 在古老的传说和历史的遗存中,姜仁堌寺远近闻名,香火极旺,每逢初一十五,周边几十里路的民众都来此降香,祈求风调雨顺,全家平安。可惜的是在民国18年(1929年)“拆庙堂、建学堂”的号召中,寺院被扒的荡然无存,所拆物料全部用于建设当地的学校,这也许算是该寺为培育后世英才所做的最后功德吧。 悠久的历史堆积中,夏邑十八堌中的“黄堌、桑堌、叁堌、牛王堌、毛草堌、姜仁堌、飞登堌、渣头堌、丘家堌、灵璧堌、李村堌、董村堌、仓堌、十二堌、团头堌”等堌堆,湮灭的湮灭,消亡的消亡,有的甚至连堌堆的名字也未曾留下。因此今天有迹可查的,除三里堌、姜仁堌、桑堌和牛王堌等堌堆遗存外,其余的大都仅存其名了。但无论如何,夏邑的堌堆数量之多、区域之广、布列之密,均远胜于周边地区,这一点是值得我们自豪的。 在生态环境不断改变的背景下,这些带着历史文化遗存的堌堆,历经岁月的洗礼,早已化作荒原土丘、田野垄埂。而堌堆之下,则是尘封着无数个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也早已随风飘散,无影无踪,但堌堆的遗存中见证了一个社会聚落群体的生活体系。这也是先民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犹如一部天然的教科书,不断展示着夏邑的发展历史和古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