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库网_商务红金色背景_背景编号5923454_副本.jpg

《厚重夏邑》系列之十五“平当官至汉丞相”

发表时间:2021-11-26 21:49作者:李萧林

厚重夏邑系列之十五:


平当官至汉丞相
(文/东方一红)

   

   走进夏邑天龙湖畔,在一片柳绿花红的掩映下,高大雄伟的“天龙胜境”石牌坊,四柱三门,直耸云霄,分列左右的“历史沿革”和“历史名人”文化墙上,镶嵌在右侧的首位名人,即是汉丞相平当,其全身画像和事迹简介在阳光照射下分外醒目。
    说起平当,字子思,梁国下邑(今河南夏邑县)人。其祖父平戬,曾任西汉汉中(今陕西汉中市)太守,颇有治家理财的头脑,且勤于家教,日子颇为丰盈,家产以百万计,这在当时的下邑城内,可谓是富甲一方了。平戬其人又深谋远虑,远见卓识,为平氏家族日后的兴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筑兴起路,举家迁长安


    一个家族的兴起,不仅在社会上有势力,经济上是豪富,而且还要在朝中占有一定的官位。前人不栽树,后人去哪里乘凉?这一点,平当的祖父平戬做到了。
    平戬在汉中任职太守,这也算个地厅级的官员,他退休后,时刻为平氏后人的飞黄腾达而绞尽脑汁,回乡不久,他就开始琢磨着迁居长安。于是他不惜耗费百万巨资,打通人脉,带领家人们不远千里,从梁国下邑(今河南夏邑)迁往平陵(今陕西咸阳一带),并在此地置业安居。这里即靠近汉朝国都长安,又是汉朝的皇陵所在,可谓得天时占地利。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是为平氏后人入朝为官寻一条阳光大道。
    在西汉时期,儒家经典成了最佳的入仕方式,这与汉武帝时期多从武功入仕截然不同,以至于社会都流传着“遗子黄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的说法,可见满腹经纶的重要性。
    平当作为平氏家族迁居天子脚下的第三代人,终究不负众望,因其通晓经纶而被征召入朝,并在祖父平戬的前期铺垫下平步青云,顺利进入汉朝的核心圈,入仕后,平当的官也做得风生水起。据《汉书-卷七十一》记载,“平当字子思,祖父以訾百万,自下邑徙平陵。当少为大行治礼丞,功次补大鸿胪文学,察廉为顺阳长、栒邑令,以明经为博士,公卿荐当论议通明,给事中。每有灾异,当辄傅经术,言得失。文雅虽不能及萧望之、匡衡,然指意略同。”



    自任职大行治礼丞后,平当累立功绩,又得升迁,补为大鸿胪文学,这可是负责掌管朝廷的礼宾事务的重要官员,各地的诸侯王、列侯和各属国的君长、外国君主或使臣朝见,诸侯王、列侯受封或其子息嗣位以及夺爵、削地,诸侯王进京朝见皇帝,诸侯王亡故遣使吊唁、草制诔策和谥号等事务,均有大鸿胪承办和掌管,可见当时也算是受到器重了。由于平当为官清正廉洁,又精通经术,每当朝中议事,他发表的议论通透明白,于是大臣们举荐他为给事中,侍从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参议政事,执事于殿中。每当发生灾情异象,平当首当其冲,总是引经据典,分析得失,其言语文辞之雅洁。虽然比不上萧望之和匡衡,但意旨却大体上相同,因而颇受朝中公卿大臣们的推崇。
    汉元帝永光五年(公元前38年),有一次丞相韦玄成上奏朝庭,要求停止太上皇寝庙园的修建。平当极立反驳,并上书应对,引用《孝经》说,“天地间的生命以人为贵,人的行为中没有比实行孝道更重要的事了,实行孝道最重要的在于尊敬父亲,要尊敬父亲,莫过于祭天时以父祖先辈配享,周公就是能够这样做的人。高皇帝圣德,受命于天,拥有天下,后代应该尊奉以广泛流传其美名,这才是孝的最高境界。能够正确地考察以往的历史用以立功立事,便可以永享天年,国家传于子孙万代以至于无穷。”皇上听取了他的奏议,下诏继续修建太上皇寝庙园。
    通过这个事情,汉元帝逐渐增加了对平当的信任,不久派平当出使幽州(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东北一带)考察流民情况,使他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平当到达幽州后体察民情,举奏了一些刺史、二千石官吏尽心尽力的安抚招徕百姓,并上奏渤海盐池可以暂且不要下禁令,用来解救百姓的急需,因此所到之处都受到百姓称颂,一同奉旨出使的十一人,平当表现最为突出,事情办的十分漂亮,因此升迁为丞相司直。丞相司直虽是丞相的属官,说起来是协助丞相监察不法官员的,实际上也起着监察丞相的作用,可见皇帝对他的信任。



   但很快平当又因一件事触犯法律遭到贬职,外迁任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一带)刺史。但毕竟平当是一方大儒,多年在朝中口碑不错,不久又再次被征入朝。当时在朝中陈汤的煽动下,汉成帝下令动工建第二座陵寝昌陵,几年后,太后的娘家侄子卫尉淳于长进言说,昌陵不宜继续再修建,皇帝将他的意见下达给有关部门讨论。平当认为昌陵已修建好几年,与其半途而废,不如继续修建完成。后来皇帝决定停止昌陵的修建,针对淳于长首先提出的这一建议有功,于是下诏让公卿大臣们商议给淳于长封爵之事。平当直言不讳的提出淳于长不符合封爵的条件,这与皇帝的想法背道而驰,结果平当以议论不当,再次遭到贬职,外迁巨鹿(今河北巨鹿县)任太守。又因他通晓禹贡,被派出去巡视黄河,任骑都尉兼理黄河堤务了。
    经历了几起几落的平当,在汉哀帝登基即位后,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当别的朝中要员都先后退去,平当便成了一座不可不见的高峰,于是汉哀帝征召平当,委以重任,先后封为光禄大夫、诸吏、散骑,又升光禄勋、御史大夫,直至做到丞相一职,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平当隐高淳,为民造漆桥

    平当虽贵为汉朝丞相,但其人做事不善张扬,史上流传的印迹不多。明嘉靖二十七年《夏邑县志》和清乾隆十九年《归德府志》仅以人物传记列入。而在清乾隆十六年《高淳县志》中则有这样一段记载:“漆桥,县东三十里。汉丞相平当值孝平之季,知有莽之乱,乃避地溧阳、丹徒闯转徙平陵游子山之麓,去银林三十里卜室居焉。地滨河,故苦褰涉,当因构木为桥,施以丹漆,此漆桥之所由来也。”

     在高淳(今南京高淳区)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相传在汉哀帝时期,外戚王莽占据了大司马职位,废去大司空,极力排挤平当,霸道争权。此时的平当已成为空架子,有职无权,朝政大事均由王莽一人说了算。他看出王莽欲篡夺皇位,怕自己及家人受害,于是便逃离汉都城长安(今西安市),辗转来到江南。平当先是到了丹徒(今镇江丹徒区),因丹徒水陆交通便利,平当感到不安全,几经周折,最终来到高淳县游子山北麓隐居下来。平当定居后乐善好施,经常为民解困,当他看到从北面去赶集的百姓每次都要淌水过河,一到汛期,水流湍急,去集市交易极为不便,而且还常常有人被淹死。这让一向爱民如子的平当十分着急。



    平当精通建桥之道,决定以己之长为民解困。于是他亲自勘察建桥方位,精心设计图样,专门请来能工巧匠打桩架梁,不到两月,河上架起了一座既结实又美观的木板桥。虽然木板桥建造结实,但桥身总是感觉摇晃欲倾一般。平当正在纳闷之中,造桥的工匠找来当地的一位神巫,向平当报告了一个神秘的缘由。原来这条河上有个河神,因平当造桥犯了他的忌讳,桥建好后要有人“垫桥脚”,也就是要有人跳河以死祭桥,方能垫稳桥脚平安使用。可是要以人祭桥,平当一百个不愿意,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说来也巧,木桥对岸正好有人挑着两头小猪崽要过河赶集,卖猪人走到桥中央,只见桥身一晃,挑子倾斜,两头小猪掉进河里,吓得他赶忙退回河岸。桥下有了小猪祭桥,算是垫稳桥脚,桥面也瞬间扶正,但不到两个时辰,桥面又倾斜了。神巫又向平当等人进言,“这桥本来是要人垫桥脚的,这下却变成猪垫桥脚,猪本性就爱东拱西拱,能不倾斜么?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小猪崽惧怕红色,更怕闻到油漆味,可用桥面刷油漆的破法保得平安。”于是,平当命工匠们将倾斜的桥身修正,又派人买来大桶丹漆,将木桥从上到下刷了个遍。

    从此,桥上稳如泰山,桥下风平浪静,后人为感念平当的恩德,把这座桥叫“漆桥”,这条河称为漆桥河,就连平当隐居的村庄也改名叫漆桥村了。当然这带着迷信色彩的传奇故事,仅仅是当地的民间传说,但也从中折射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如今,在漆桥古村老街西边的后街,紧靠漆桥河北岸,有一块地方,后人称之为“平家池”,平当在此隐居后,为解决衣食,就根据地形水势,修筑了一个约30亩的小圩,叫“平家圩”。这里因地势低洼,古时很少有人在此垦植。自平当开始以后,当地群众纷纷效仿,使漆桥一带形成了一片片的圩田。后人为纪念平当为民建桥的事迹,为他雕刻了一座高1.5米的全身石像,立在漆桥老街东边,面向平当当年的隐居之地。

    穿越岁月的风雨,漆桥为一代又一代的人,提供着交通便利,直到民国时期,漆桥才因遭山洪暴发而被冲毁。1953年当地政府拨款,在原址上建造了一座三孔石拱桥。近年人们发思古之幽情,又在石桥不远处依漆桥原样建造了一座木结构漆桥,横跨在漆桥河上,伴随着平丞相为民建漆桥的故事,愈传愈久,成为高淳人民永恒的记忆。



      时过境迁, 还是让岁月深处的故事回归历史的本位,据《汉书》中记载,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皇帝派使者召平当入朝,准备封他为关内侯。但此时的平当已垂垂老矣,躺在病榻上的他已没有起身的能力,面对皇帝的赏赐,平当没有去应诏。家人很不理解,便问他,“难道都不能勉强支撑着起来接受印绶赏赐吗?怎么也该为子孙们考虑一下吧。”平当十分平静的对家人说:“我现在位居丞相,但久病成疾,不能在朝堂上为君分忧,而徒增虚无的荣誉,与我的志向不同。我这样做也正是为了你们考虑,给你们留一个侯爵的封赏,也未必就一定是好事。资财万贯不能保证子孙孝贤,相反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既然如此,我们平家何不留德留经于后世,让他们安得贫困,守得心志。”皇帝知道后,感慨万千,立即安排尚书令谭为平当送去关内侯的爵位和封邑。并送去一头牛,十石好酒,褒奖平当,让其安心养病。
    一年后的三月,平当因疾而终。他的儿子平晏,也像其父一样,精通经义,后官至大司徒,被封为防乡侯。自汉朝建立以来,只有韦贤和平当两家父子皆官至丞相之位。其两人教子有方,父与子均是汉时大儒。在以经治国的时代里,大儒就等于炙手可热,就是发迹兴起的资本。



    如今在平当的故乡夏邑,位于县城北部的杨集镇王口村一带,仍有一支平氏家族的繁衍生息。据他们家藏的清光绪年间《平氏族谱》里,由夏邑候选训导岁贡生彭凤鸣所作的序言中也曾提到,“窃尝考邑乘景先哲,见平当传云当字子思,子名晏,父子均为汉相与韦氏齐名,吾邑壤接虞砀意者,其平氏之权与乎,前既无征,后再失传,沧桑屡受,恐君亦不堪自问也。”即有此一问,或许这一支平氏家族就是平当的后裔,但真实与否,还当有待进一步考证。
    往事越千年。汉丞相平当父子不仅在汉代政绩卓著,荣贵朝野,成为世人的标榜,而且在夏邑历史上也是彪炳千秋的最高官员,其人其事,彰显了夏邑平氏家族的历史荣光,在古老的夏邑一带传承不衰。
   
......系列专辑·未完待续......
微信图片_20211126215121.jpg微信图片_20211126215124.jpg微信图片_20211126215128.jpg微信图片_20211126215131.jpg微信图片_20211126215134.jpg微信图片_20211126215137.jpg微信图片_20211126215142.jpg微信图片_20211126215145.jpg


————————

资料参考:来源于古籍志书及网络资料等。



    【作者简介】
      东方一红,本名李萧林,字亦耕。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商丘市作家协会会员,夏邑县第十届政协委员、县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2020年被授予商丘市“杰出文艺人才奖”。业余爱好摄影、书法、诗词、文学等,知名摄影家、作家、诗人。
QQ/微信:273361666
电子信箱:dfyh246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