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库网_商务红金色背景_背景编号5923454_副本.jpg

《厚重夏邑》系列之十九“梁园遗踪牛王堌”

发表时间:2022-01-05 20:20作者:李萧林

厚重夏邑系列之十九:


梁园遗踪牛王堌
(文/东方一红)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平台三十里。”这里说的东苑即梁园,又名梁苑、菟园、睢园、修竹园,为西汉梁孝王刘武营建,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
   翻开史册,三百里梁园犹如一幅古老的画卷,流淌着历史诉不尽的繁华,仅太白先生一句“一朝去京阙,十载客梁园”足够引起天下文人热血沸腾、心驰神往。何况还有李老夫子“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而发出由衷的感叹,更为梁园的旷世佳境打了一句千古广告语,成为无数文人骚客、英雄豪杰寻古探幽的胜地。
    今夏邑西北的牛王堌村,有幸占得昔日“梁园三百里”的胜境一隅。据《太平寰宇记》卷十二记载,“牛戍驿在(夏邑)县西北五十里,隋炀帝大业元年废。本梁孝王牧牛处也。”牛戍驿即今牛王堌,从“牛戍”字面上分析,当是梁孝王刘武派人在此牧牛并戍守的地方。

微信图片_20220105202159.jpg

梁园三百里,遗踪牛戍驿

   回眸昔日的梁国,其疆域辽阔,人口繁盛,富桑麻之利,通渔盐之货,经济十分发达,梁孝王刘武得尽了天时地利。其封地南起安徽新郪(今太和县北),北至古黄河与赵国为邻,西到开封高阳(今杞县西南),东与泰山郡、鲁国接壤。包括的区域大约在今山东南部,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河南商丘、开封至山东泰安等之间。他居天下膏腴之地,赏赐不可胜道,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过着奢侈豪华的帝王般生活。
   有了如此殷实的家底,刘武开始规划更大的蓝图,他不惜耗费巨资在睢阳城外兴建梁园, 招贤纳士,礼遇宾客,加之他本人又文韬武略,善于“知士”“礼士”与“友士”。天下的文人雅士如枚乘、司马相如、羊胜、公孙诡、严忌、邹阳等人云集梁园,成为梁孝王的座上宾。这些名士不仅是一股政治力量,更是在梁孝王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凝聚性很强的文化团体,使梁国的经济文化鼎盛一时。
   在三百里梁园胜景的土地上,一日梁孝王刘武率领众人欲往芒砀山狩猎,当途经夏邑县城西北,望见今牛王堌一带堌堆状如山丘,又有河水流淌,草木茂盛,其丰厚的资源优势,非常适宜在此开僻牧场,于是他下令在此发展畜牧,并派出一队人马戍守在这里,后来该堌堆高岗被称之为“牛戍之地”。
   天长日久,岁月更迭。当年被刘武钦定的牛戍之地,逐渐形成了一座颇具历史特色的古村落。此地又官道纵横,交通便利,隋朝初年在此设立驿站,称为牛戍驿。其主要任务是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驿站里有驿丞、驿吏若干人掌管日常事务。到了隋朝中期,此处驿传事业发展缓退,日见萧条。隋大业元年(605年)牛戍驿因官道路线改变和驿站设置变化,逐渐被废弃了。

微信图片_20220105202202.jpg


    自古就是“夏邑十八堌”之一的牛王堌,据近代考古钻探,该堌堆高出地表约五米,是古村落遗址。其堆积年代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鼎盛于龙山文化时期和商代。又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牛王堌,在河南夏邑县北,为由夏邑入虞城县境的大道,市镇繁盛,民国初尝置县佐於此。”民国时期的县佐为县知事的佐理,一般设于县内要地,不与知事同城,负责掌理知事委办的各项事务。通俗的讲就是在这里相当于设了一个分县,可见牛王堌在当时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关于牛王堌村的来历,村里还流传着这样一段传说,在古时有一年的夏天,黄河河道堤溃,波涛汹涌的洪水滚滚而来,村里人齐聚抗洪,取土石筑基,围挡村寨。奈何水势越来越凶,随时都有破寨而入的危险。村里有一壮汉,年轻气盛,力大无穷,为抗击洪水,他一人肩挑三担,竭尽全力排除水患,日无喘息之机,由于劳累过度,晕倒于村寨之上。他醒来后,见水位不断升高,随时有溢寨危险,于是跃入水中,仰天作牛状“哞、哞、哞”大叫,声洪如牛,撼天动地。说来也怪,水势居然随牛声骤然而退,解救了一村的百姓。村人为感其恩德,塑一“牛王”神像立于寨中,以歌功颂德。还有一种说法,村寨遭洪水围困后,从西北方向跑来一头神牛,神牛于村寨前,把头扎在水中,对着洪水猛喝,第二天天明,神牛和洪水都不见了,全村免受了水灾。百姓为感恩神牛,就在神牛喝水的地方建起了一座“牛王庙”。又因村寨处于堌堆高岗之上,遂以“牛王堌”命名,沿用至今。
    当然,传说归于传说。无论是“村中壮汉吼退洪水”、还是“外来神牛喝干洪水”,牛王堌村与“牛”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胜迹传千古,今昔牛王堌


   有着西汉梁园胜迹渊源的牛王堌村,到了明朝,已形成了规模较大、市井繁盛的村落。该村外圆内方,中间高,四周低,呈放射状向四周分布,村内十字大街贯通东西南北,内有龟背状的胡同数条。在太平天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匪患较多,为保民众生活安全,该村有祁姓乡绅出面组织,环村开挖了一圈护寨河,讲挖出来的土夯筑寨墙,并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建寨门一座,四门外均有吊桥,白天吊桥放下供来往民众通行,夜间吊桥升起,杜绝外来人员进入。沿寨墙内侧环村修有马道通连各个胡同。在匪患和战乱时期,寨墙为保护民众的生产、生活安全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牛王堌村除了固若金汤的村寨外,还有“四门五庙”之说,即东门建有福胜寺,西门建有关爷庙,南门有火神庙,北门建有奶奶庙和牛王庙。
   现牛王堌小学就是北门牛王庙的旧址,该庙在冯玉祥将军主政河南时,被改建为学堂。这里还曾经开办过师范班,一度成为当时夏永虞砀等周边县市的文化教育中心。1929年学校正式定名为“夏邑县立第五完全小学”。为扩大学校的基础设施,又将村里的其他庙宇相继拆除,所拆砖瓦全部用于校舍建设。随着学校设施的日趋完善,该村先后设立了初级中学、完全小学等,为建国初期的夏邑培养一批批栋梁之材。今小学院内中央,尚有一古老的皂荚树,胸径近一米,高约二十米,枝干参天,郁郁葱葱,相传此树为清朝庙里的僧人所栽,已有三四百年的树龄了。目前,该树被列入夏邑古树名木保护名录,成为牛王堌村古老的实物见证。

微信图片_20220105202205.jpg

    如果从东门进入牛王堌,沿路的路北有一庙宇,即福胜寺,说起福胜寺建设年代更为古老,至少始建于宋朝中期。据明嘉靖《夏邑县志》记载“福胜寺,县西北牛王堌,四十里。”清康熙《夏邑县志》则收录了时为嘉靖进士沈鲤撰写的《重修西北福胜禅寺记》,文曰“栗邑西北八级村,集名牛王堌者,有古刹,曰福胜禅寺也。创建伊始,世远无稽。碑叙至正、大定年间两经更建,延我天朝,岁久弥敝,成化十三年又重建焉。迨嘉靖二十六年,河变三及,四面成河,寺独屹立其中数年。彼一时也,人咸称神矣。至三十二年间,河涛汹涌,较前为尤,倏忽使寺并碑,与集一旦冲荡无遗,僧人幸存,集民尽散。省祭官祁守仁思欲联合,于三十八年冀为迁集于旧集南四里。集成,仍聚会首韦相、高经等数人,图寺会,轮数年积银九百四十两,初期未符,而会人零散,守仁因捐其资,构创梵宫,赎石绘佛。冀与日而同久,佛与天而并运焉。”又有时为明天启进士宋权撰写的《福胜寺完满碑记序》,文中写道“今归德府夏邑县牛王堌东福胜禅寺,乃北川祁公宗古刹而独立重建。其规模墙垣,廓大恢宏,其庙宇气象,幽涵寂静。堪立坛壝奉神明也。祁公设此,供水陆于兹,己两次矣。迄今数十年,无善人,因无善举,未有能继而行之者。幸有中所秦君,龙海祁君勃发善念,住持广福振作倡率,一菩提感动众菩提心,遂有二十余会,莫不跃然兴起,随声响应,各捐己资,同心协力,相与修礼忏,施粥济贫。三年,水陆于今告完,诚敬潜于幽冥,功德普及于遐迩。所谓一人善射,百夫抉拾,然欤否欤?”
    从以上节录的沈鲤、宋权撰写的碑记中,可以看出福胜寺曾经的辉煌与兴衰。该寺至少经历了宋元金明四朝,以后屡毁屡建。明嘉靖三十二年,遭水患摧毁后,由当地省祭官祁守仁捐资又进行重建,并请了沈鲤和宋权为寺院撰写碑记。沈宋二人为睢阳名士,又在朝为官,能够先后请到此二人为福胜寺撰文,也不是一般寺院可以做到的,由此亦可知该寺在当时的影响力和悠久的历史渊源。到了后来,村人为感恩当年祁氏捐资倡议复建,俗称福胜寺为祁大寺。
    曾经气势恢宏的福胜寺,当然早已灰飞烟灭。九十年代初牛王堌村为恢复这一古寺,众乡邻举财捐资,在今牛王堌村东原福胜寺旧址进行复建,使夏邑这一名扬四海的千古名刹,得以传承。

微信图片_20220105202212.jpg
   牛王堌西门关爷庙也是值得一提的,该庙建于明末清初,占地面积约三千平方米,地基高出地平数丈,正中建有大殿三间,内塑关公圣像一尊,高约丈余,两边有关平、周仓塑像各一尊。院内东西两侧各有配房数间,以及山门三间,远远望去,巍峨挺拔,高大壮观。至今村民还能讲出“关老爷卖马”的民间故事来。
   相传有一年,关爷庙内香火衰败,生活拮据。夜晚关老爷显灵,差人去河北卖马,交易前再三嘱咐买主,“此马只管干活,再累再热切记不可给马饮水,如此马性情不温,可去夏邑牛王堌找司姓之人。”买主把马牵回家中,正值麦收之季,在地里使役干活,当看到该马满身大汗,甚为怜惜,于是给马饮水降温,谁知该马饮水后化为泥胎一尊,即刻变成一滩泥土。买主大为惊诧,突然想起了卖马人之言,于是来到了牛王堌,寻找司姓人家一问究竟,然苦苦寻找不见踪影,他垂头丧气的来到村西的关爷庙里,为关老爷上香保佑寻到卖家,谁知香还没插进香炉,居然看到香炉里放有银两,一数正是自己的买马之银,分文不少,他知是关爷显灵。为了答谢于是请来戏班,连台唱戏数日。四方百姓前来听戏,众多善男信女纷纷朝拜,热闹非凡,关爷庙香火也日渐兴旺起来了。
   当然民间传说的故事不以史实而论。但后来该庙所拆的砖瓦,用以建校助教,这倒是事实。如今在该村西口,由村民集资在原址已重建了一座关爷庙,也算是对关帝爷的香火传承了。


微信图片_20220105202215.jpg

   如今走进牛王堌村,宽敞干净的十字大街中央有一街心花坛,中间伫立着一头仰天咆哮的石牛,旁边立着几块关于牛王堌村来历的石碑,向世人展示着这里的过往。虽然不见了村寨和“四门五庙”,但村民们代代相传的故事里,也给牛王堌村凭添了几分神秘、几分厚重。

   近年来,牛王堌村在当地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对古老的遗迹进行了重修和规划,恢复了一些古庙宇建筑。但面对牛王堌这个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和重要考古价值的地方,在凭幽怀古之际,不免徒增了一声叹息。


......系列专辑·未完待续......




————————

资料参考:来源于古籍志书及网络资料等。


    【作者简介】
    东方一红,本名李萧林,字亦耕。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商丘市作家协会会员,夏邑县第十届政协委员、县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2020年被授予商丘市“杰出文艺人才奖”。业余爱好摄影、书法、诗词、文学等,知名摄影家、作家、诗人。
QQ/微信:273361666
电子信箱:dfyh246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