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库网_商务红金色背景_背景编号5923454_副本.jpg

《厚重夏邑》系列之二十一“访古探幽清凉山”

发表时间:2022-03-09 20:12作者:李萧林

访古探幽清凉山

(文/东方一红)


夏邑无山,在豫东平原上一望无际。这里所谓的清凉山,实际上是一个大土丘,位于县城西南马头镇魏庄村,是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类的堌堆遗址。2000年9月,该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这里高大巍峨,郁郁葱葱,每到春夏之际,人们到此登高望远,乘凉避暑,谓之“清凉”也,因而后人俗称此地为“清凉山”。随着佛教文化的兴起,大约在东魏时期,这里曾建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寺院,称之为“清凉寺”。
代表着古老与文明的“清凉山”之名由来,众说不一,有的说“清凉山以寺而得名”,有的说“清凉寺以山而命名”,在众说纷纭的历史云烟里,为清凉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微信图片_20220309201514.jpg

堌堆遗迹久,探秘清凉山

从夏邑县城出发,沿206省道往西南方向行驶35公里处的魏庄村口,在路边一块文物保护碑的指引下,往西北行约500米,即到了清凉山。
远远望去,荒野上一片偌大的树林展现在眼前,现堆仅高于地表约5米,南北宽40米,东西长55米,顶端面积约2300平方米的梯形土丘。
1974年,清凉山遗址上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河南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在以后的13年的时光里,先后进行了四次考古调查和采集标本,到了1988年秋,正式由北京大学考古系、郑州大学历史系、商丘地区文管会等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启动对该遗址的综合性考古和联合发掘。
通过持续几个月的考古发掘,清凉山遗址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果然不负众望。最上层为商代文化层,出土了大量的鬲、甗、盆、瓮、簋等商代时期的典型器物;中层为岳石文化层,出土的器物有盘型豆、尊型器、甗、罐等;下层龙山文化层中出土器物最为丰富,有罐、碗、瓮、鬹和陶网坠、陶纺轮、石斧、骨锥、骨针、蚌镰、蚌镞等生产、生活用具以及大量的蚌壳、兽骨,还发现了人们住房的房基和烧制陶器的小陶窑遗存。特别是处于河南龙山文化与商代二里岗之间的岳石文化的发现,清凉山遗址不仅弥补了豫东地区文化序列上的缺环,而且还给商文化的起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物资料。
岳石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山东平度东岳石村而得名,在豫东一带能够发掘到岳石文化的遗存,一时间,清凉山遗址引起了学术界和考古界的高度重视。

微信图片_20220309201527.jpg

从史料和出土实物中推测,早在4000多年前,清凉山一带四周林木环绕,水泽遍布。一支远古的部落群族生活在这片高地上,他们聚集在一起采摘野果、捕捞鱼蚌,共同战胜自然、抵御凶猛的野兽,他们依靠群体的力量,齐心协力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以求得生存,过着最原始、最朴素的群居生活。
天长日久,生活在这里的先人们,渐渐地学会了使用石斧、石镰、骨锥、骨针、蚌镰等简单的生产工具。从出土的一些骨镞、蚌及石镞来分析,他们还掌握了使用和制作弓箭的能力,能够利用人在拉弦过程中累积起来的力量,瞬间爆发出箭镞来射杀目标。这些实物的出土,足以证明那时候的人们已完全具备了机械储存力量的思维。
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业剩余产品的出现,在清凉山一带生活的人们,富余的劳动力开始从事手工业的制造与发展,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快轮制陶”的使用,即由专人转动一个圆盘状的操作台,制陶者利用陶轮急速旋转时的离心力,加上双手的配合,把陶胚做成一定的器型。从出土的陶网坠、陶纺轮以及各种陶制的生活用具可以看出,先进的烧陶、制陶技术在这里得到了新发展。快轮制陶替代了泥条盘筑法,直至今天,这种技术以其速度快、质量高,使用方便,仍被手工制陶业广泛使用。
不仅这些,清凉山出现的“红烧土”痕迹,也是比较有特点的,“红烧土”是红烧土房倒塌后堆积形成的。古时候人类用粗木和泥土混合物搭建出墙体和屋顶,再用火烘烤,直至整个房屋变硬变红,起到了即美观又结实的作用,在当时也算较为豪华的住宅了。清凉山遗址“红烧土”的发现,足以证明当时的夏邑地区已经能够制作红烧土房,在这里安居生活,也推动了人类社会从野蛮向文明过渡。

图片

寻踪清凉寺,变迁述风云


自佛教从东汉末年大规模传入中国后,经过不断的发展,到三国时期已经遍布大江南北了,其教义对于下层百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精神慰藉作用,因此受到广泛的信奉。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从帝王到百姓,非常崇信佛教,甚至达到了痴迷的地步,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绝非虚言。

清凉寺就是在这个大环境下所建,之所以称之为“清凉”,在《楚辞九思》中有“旻天兮清凉”之句,即清快、凉爽的意思。后来被广泛运用在佛教传译中,《大集经》卷十四谓“有三昧,名清凉,能断离憎爱故。”佛教把断除各种热恼(即烦恼),而获得的安适宁静的境界,称为“清凉”。佛教中还有一个专有名词“清凉地”,指的是没有热恼涅槃境界。可见这片土地上与佛教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据夏邑著名文化学者、县志办主任班玉祥先生介绍,在东魏天平年间,今夏邑马头这一带置马头郡。治所在建平城(今夏邑西南马头寺),属南兖州。辖境约今河南永城、夏邑、柘城和睢县东部地区,管辖着一个较大的区域范围。东魏时期承袭着佛教的发展,举国上下有崇佛信教的传统,号召各地建寺奉佛,供养僧尼。马头郡境内也跟风建了一系列的寺庙,这也是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和时尚。其中除较为著名的崇觉寺外,就数这里的清凉寺了。

看来清凉寺的存在,有了一个很长时期,到了明朝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将清凉寺的鼎盛推向了顶峰。这在明嘉靖二十三年《永城县志》和乾隆十九年《归德府志》都有据可查的,也可知清朝时期,这里的清凉寺,还是一个香火旺盛、规模较大的佛教场所。


图片


在村里老人的记忆中,清凉山上的这座清凉寺十分气派,雕梁画栋,建筑雄伟,整个院落布局严谨,分前殿后殿,东西两个跨院,东院是师傅们的厨房和斋堂,西院则是储藏室和僧人居住的地方。大雄宝殿位于正中,其气势更加恢宏,殿顶上覆五彩斑斓的琉璃瓦,周围及月台为雕刻精美的石栏杆,望柱上镂刻有狮子,刻工精巧,形态各异。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世佛,均高丈余,东西两壁台基上所供奉的是十八罗汉等神像,全部由生铁铸造而成,高大威严,金光闪闪。

寺院山门外悬挂着一口大钟,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僧人撞钟的声音传至方圆数十里。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日,是清凉寺最为隆重的活动日,近百里的信众到此烧香拜佛,祈求风调雨顺,幸福美满。由而形成了为期数天的祈福庙会,届时商贾云集,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如今走进魏庄村,一些上了岁数的村民,还会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井中金鸭子”和“巨蟒护寺”的故事来。据说金鸭子生活在清凉寺西跨院的井水里,其通体金黄,叫声清脆,时常隐匿在井中。有幸目睹者即会升官发财,人丁兴旺,但四方信众慕名而来者多,求得一见者甚少。关于巨蟒护寺的故事更为神奇,传说寺院古树上盘着一条巨蟒,目若明灯,金鳞覆体,巨蟒与清凉山同寿,得日月之精华修炼成精,成为护寺金蟒。金蟒不但保护着清凉山及其寺院,还佑护着村民的平安,旱涝季节求雨求晴无不灵验。更为传奇的是日本鬼子架起大炮准备向清凉山发射,金蟒保护着清凉寺,掀起狂风巨浪,造成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日本兵分不清东西南北,失去了目标,不得不撤退。


图片


但真实情况清凉寺并没逃脱侵华日军的蹂躏和摧残,1943年在日寇的铁蹄践踏下,清凉寺遭受了灭顶之灾,寺院内各种文物法器被劫掠一空,庙宇被拆被毁,神像、石柱、甚至连屋顶的五彩琉璃瓦都被揭走。持续三天的破坏性掠夺,日寇们装了满满几大车,耀武扬威地拉走了。清凉山从此变成了废弃的丘冈,清凉寺也由此灰飞烟灭。

带着古老的故事和神秘的传说,笔者为寻访清凉寺的遗迹,经人推荐联系到了当地文化学者马步青先生,当问起这里的过往,马老先生激动万分,在他的指引下,见到了现保存在村民家中的石柱础,该柱础是清凉寺大殿遗留的一个构件,造型精美,雕刻精致,下部为六棱型,上部为圆型,从两侧凹槽中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屏门中柱础,即中间是柱之基座,两侧的凹槽均为卡扣屏门而设,使中柱两侧的屏风式门扇与柱子接连在一起,达到美观实用的目的。在村民的柴草堆下面,还埋藏着一根石质明柱的残件,上面雕饰着龙纹图案和文字,其他还有几块残碑和建筑构件散落在村民家中保管。从这些遗留的实物,也可以想象当年清凉寺是如何如何的“高大上”。

近年来,当地群众为传承佛教文化和保护这一遗址,自发组织在清凉山堌堆上建起了几间简易庙宇,塑起了几尊佛像,也不断有村民三三两两的到此进香朝拜,总算又重续了清凉寺的人间烟火。


图片


“清凉山悠悠,城湖水茫茫”,伴随着著名歌唱家蒋大为先生《夏邑,美丽的长寿乡》一曲精彩演绎,清凉山以其厚重而古老的文化,逐渐走进人们视野,成为夏邑家喻户晓的地标性文化遗存,也不断地吸引着专家、学者们到此凭吊和怀古。

在传承几千年的时光里,清凉山遗址历经了时代变迁,悉数在历史波涛中起伏、流逝。如今置身于清凉山黑寂寂的泥土之上,仿佛能够嗅到那远古的气息,感悟到历史的深邃。

   

————————

资料参考:来源于古籍志书及网络资料等。




【作者简介】
      东方一红,本名李萧林,字亦耕。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商丘市作家协会会员,夏邑县第十届政协委员、县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2020年被授予商丘市“杰出文艺人才奖”。业余爱好摄影、书法、诗词、文学等,知名摄影家、作家、诗人。
QQ/微信:273361666
电子信箱:dfyh246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