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夏邑》系列之二十一“访古探幽清凉山”发表时间:2022-03-09 20:12 访古探幽清凉山 ![]() ![]() ![]() 自佛教从东汉末年大规模传入中国后,经过不断的发展,到三国时期已经遍布大江南北了,其教义对于下层百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精神慰藉作用,因此受到广泛的信奉。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从帝王到百姓,非常崇信佛教,甚至达到了痴迷的地步,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绝非虚言。 清凉寺就是在这个大环境下所建,之所以称之为“清凉”,在《楚辞九思》中有“旻天兮清凉”之句,即清快、凉爽的意思。后来被广泛运用在佛教传译中,《大集经》卷十四谓“有三昧,名清凉,能断离憎爱故。”佛教把断除各种热恼(即烦恼),而获得的安适宁静的境界,称为“清凉”。佛教中还有一个专有名词“清凉地”,指的是没有热恼涅槃境界。可见这片土地上与佛教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据夏邑著名文化学者、县志办主任班玉祥先生介绍,在东魏天平年间,今夏邑马头这一带置马头郡。治所在建平城(今夏邑西南马头寺),属南兖州。辖境约今河南永城、夏邑、柘城和睢县东部地区,管辖着一个较大的区域范围。东魏时期承袭着佛教的发展,举国上下有崇佛信教的传统,号召各地建寺奉佛,供养僧尼。马头郡境内也跟风建了一系列的寺庙,这也是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和时尚。其中除较为著名的崇觉寺外,就数这里的清凉寺了。 看来清凉寺的存在,有了一个很长时期,到了明朝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将清凉寺的鼎盛推向了顶峰。这在明嘉靖二十三年《永城县志》和乾隆十九年《归德府志》都有据可查的,也可知清朝时期,这里的清凉寺,还是一个香火旺盛、规模较大的佛教场所。 ![]() 在村里老人的记忆中,清凉山上的这座清凉寺十分气派,雕梁画栋,建筑雄伟,整个院落布局严谨,分前殿后殿,东西两个跨院,东院是师傅们的厨房和斋堂,西院则是储藏室和僧人居住的地方。大雄宝殿位于正中,其气势更加恢宏,殿顶上覆五彩斑斓的琉璃瓦,周围及月台为雕刻精美的石栏杆,望柱上镂刻有狮子,刻工精巧,形态各异。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世佛,均高丈余,东西两壁台基上所供奉的是十八罗汉等神像,全部由生铁铸造而成,高大威严,金光闪闪。 寺院山门外悬挂着一口大钟,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僧人撞钟的声音传至方圆数十里。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日,是清凉寺最为隆重的活动日,近百里的信众到此烧香拜佛,祈求风调雨顺,幸福美满。由而形成了为期数天的祈福庙会,届时商贾云集,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如今走进魏庄村,一些上了岁数的村民,还会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井中金鸭子”和“巨蟒护寺”的故事来。据说金鸭子生活在清凉寺西跨院的井水里,其通体金黄,叫声清脆,时常隐匿在井中。有幸目睹者即会升官发财,人丁兴旺,但四方信众慕名而来者多,求得一见者甚少。关于巨蟒护寺的故事更为神奇,传说寺院古树上盘着一条巨蟒,目若明灯,金鳞覆体,巨蟒与清凉山同寿,得日月之精华修炼成精,成为护寺金蟒。金蟒不但保护着清凉山及其寺院,还佑护着村民的平安,旱涝季节求雨求晴无不灵验。更为传奇的是日本鬼子架起大炮准备向清凉山发射,金蟒保护着清凉寺,掀起狂风巨浪,造成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日本兵分不清东西南北,失去了目标,不得不撤退。 ![]() 但真实情况清凉寺并没逃脱侵华日军的蹂躏和摧残,1943年在日寇的铁蹄践踏下,清凉寺遭受了灭顶之灾,寺院内各种文物法器被劫掠一空,庙宇被拆被毁,神像、石柱、甚至连屋顶的五彩琉璃瓦都被揭走。持续三天的破坏性掠夺,日寇们装了满满几大车,耀武扬威地拉走了。清凉山从此变成了废弃的丘冈,清凉寺也由此灰飞烟灭。 带着古老的故事和神秘的传说,笔者为寻访清凉寺的遗迹,经人推荐联系到了当地文化学者马步青先生,当问起这里的过往,马老先生激动万分,在他的指引下,见到了现保存在村民家中的石柱础,该柱础是清凉寺大殿遗留的一个构件,造型精美,雕刻精致,下部为六棱型,上部为圆型,从两侧凹槽中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屏门中柱础,即中间是柱之基座,两侧的凹槽均为卡扣屏门而设,使中柱两侧的屏风式门扇与柱子接连在一起,达到美观实用的目的。在村民的柴草堆下面,还埋藏着一根石质明柱的残件,上面雕饰着龙纹图案和文字,其他还有几块残碑和建筑构件散落在村民家中保管。从这些遗留的实物,也可以想象当年清凉寺是如何如何的“高大上”。 近年来,当地群众为传承佛教文化和保护这一遗址,自发组织在清凉山堌堆上建起了几间简易庙宇,塑起了几尊佛像,也不断有村民三三两两的到此进香朝拜,总算又重续了清凉寺的人间烟火。 ![]() “清凉山悠悠,城湖水茫茫”,伴随着著名歌唱家蒋大为先生《夏邑,美丽的长寿乡》一曲精彩演绎,清凉山以其厚重而古老的文化,逐渐走进人们视野,成为夏邑家喻户晓的地标性文化遗存,也不断地吸引着专家、学者们到此凭吊和怀古。 在传承几千年的时光里,清凉山遗址历经了时代变迁,悉数在历史波涛中起伏、流逝。如今置身于清凉山黑寂寂的泥土之上,仿佛能够嗅到那远古的气息,感悟到历史的深邃。
———————— 资料参考:来源于古籍志书及网络资料等。
文章分类:
厚重夏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