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千库网_商务红金色背景_背景编号5923454_副本.jpg

司英战:德高望重 一代师表(“走近夏邑文化名人”系列)

发表时间:2022-03-20 18:47作者:杨朝卿来源:夏邑孔子书院
司英战是我崇敬的学兄和师长。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还在家做“苦行僧”时,就听说了司英战的大名。那时他在太平高中任教,博学多识,爱好文艺,擅长写作,又写得一手好字,课教得很棒,在该校教师中,算得上佼佼者。

图片

司英战(右一)和作者(右三)在参观夏邑县书法展


我真正与司英战谋面是在80年代末。那时他是夏邑县师范学校的校长,我也已走出困境在夏邑完中(夏邑一高前身)任教了。这时,郑州文心出版社要为我的作品出个专集,我将文稿整理好后,想请司校长过过目,就大着胆子走进了师范学校,找到司英战校长的办公室。一见面,他是那样平易与随和:高高的个子,朴素的衣着,可能因高度辛劳头发已过早地花白了,一张方正的脸庞上充满宽厚与慈祥。特别他那言语间朗朗的笑声给人一种亲切和温暖。听了我的自我介绍,他热情地与我握了握手,然后放下手里的工作,认真地审视我的文稿。论编书,司校长可是个行家,1970年他曾调到河南省教育厅中小学教材编辑室任高初中语文教科书编辑多年。他粗略地看了我这个集子的目录和内容后,十分热情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中肯地提出几点修改意见。初次接触,司校长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学者型的领导,又是位才学卓著的好教师。
到了1993年初,我俩都加入了县政协,经常参加政协组织的各种活动和例会,我和他有了接触的机会,常常一块儿下去考察、座谈,一块儿写提案。1997年,我们又在一块儿编写《夏邑县文史资料·第二辑》,司英战任主编,我任副主编。从组稿到编辑,我们本着“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宗旨,“尊重史实,去伪存真”的方针,司校长极为认真和负责。为求证一件事的真伪,他不辞辛苦,多次调查走访,查阅资料,直到弄清为止。在编辑过程中,从文稿的梳理到润饰,他更是斟词酌句,精益求精。特别校对阶段,他不畏年老眼花,戴着花镜,甚至拿着放大镜细心把关,对一字一词,一个标点都不放过……他那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和教益。在整个编校过程中,使我学到了不少东西。通过这一段的工作和交往,我看到了司校长平易近人,没有丝毫领导和知识分子架子,他不单单是位好领导,更是位可亲可敬的好同志。

图片

司英战于天安门前留影


1995年7月,我与司英战校长又一次一同做过编辑工作,进一步领略到他的工作作风和学识。那是由我主编的《中学作文指路》一书即将付梓,我邀他做责任编辑并为该书作序和题写书名,他欣然应诺,然后忙中抽闲,用生花妙笔洋洋洒洒完成近3000字的序言后,又挥毫泼墨题了书名。特别在该书的编辑过程中,他不畏高温酷暑,不但做好编辑工作的全部流程,还亲自参与校对,他那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实在令我佩服!司校长用他辛勤劳动的汗水为这本书增色添彩,受到了广大中学师生的好评。这本书就像一条纽带,将我俩的关系牵得更近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交往的增多,我与司英战由相识到相知,关系越来越密切。他上个世纪50年代曾就读于夏邑中学(夏邑一中前身);我六十年代初毕业于夏邑高中(原为夏邑一中),我们算得上一个学校的校友,因而他叫我称他学兄,他喊我学弟。之后,我们一块儿出游,一块儿赴会,一块儿就餐,成了形影相随的挚友。
90年代的一个春天,我江苏省东海县的一个文友许其举来我这里小住,完成了他的长篇小说《天地悠悠》。他通过我结识了司英战校长,并邀他为其题写了书名。该书出版后,应许老师之邀,我和英战学兄与我县文化局剧目组的李富君同志一道做了一次东海之旅,受到许其举的家人及其学校领导的盛情款待。然后,在他的陪同下由东海县又去了连云港,登了花果山,游了水帘洞,并驱车到了海边,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我们顿时心胸开阔,激情澎湃,有一种想呐喊和高歌的欲望。在这里,我们领略了大海观潮和沙滩拾贝的乐趣。司校长像个玩兴正浓的孩子,意犹未尽,想将这一美不胜收的意境留住似的,往一大块礁石上一坐,把我们几个召来,“咔嚓”一声,拍下这一历史存照!
午饭时,许老师领我们来到“望海楼”,要了一瓶“龙宫玉液”和一桌海鲜,我们凭窗而坐,眼观碧海帆影,把酒临风,一边叙谈,一边尝着海鲜,足足过了一把海味瘾……这次出游,既开阔了眼界,又放飞了心情,是一次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增进友谊的绝妙机会。
2004年,一个偶然机会,经陈进指点,我在栗园南路买了一套居室,搬进新居后,与司英战学兄成了近邻,更有了相聚的机会。每过一段时间,或偶有问题请教,我就约他聊天。来到他的办公室,他急忙沏上两杯浓茶,然后我俩往沙发上一坐,一边谈论,一边啜饮。他的办公室亦是书法工作室,两架书橱上除了摆放着一部部厚厚的各类辞书、史志和中外文学名著外,就是历代名家的书法论著。仔细环顾室内,桌上摆的,墙上挂的,还有那成捆成卷堆放在床头的,都是他的书法作品。就连地板上也成了他练字的平台,用毛笔蘸上水,写得密密麻麻,整个斗室成了书法的海洋……
司英战的字,真、草、隶、篆无所不精,他的楷书写得规整匀称,隽秀中透出一股雄健刚劲的风骨;草书写得苍劲洒脱,气韵雄厚;尤其甲骨文写得规范可考,笔画刚柔共济,每个字就像一朵花,极具艺术欣赏价值!他不光甲骨文写得好,他还是一位对甲骨文研究颇有建树的学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司英战校长练字极具功夫,写字占他生活中的大多半时间。每天早上起来,他提着自扎的长杆大笔来到栗园广场,先来30分钟的晨练,然后在广场西北角那片用大理石铺成的地面上,用他那如椽大笔蘸上水,气运丹田,挥挥洒洒,气象万千,一行行飘洒俊逸的各体大字跃然地上,引来众多人的围观和赞叹。
吃过饭,他往办公室里一坐,挥毫泼墨,不是受人之托书写人情活,就是专心致志为各类书展书写作品。只见他屏气宁心,笔走龙蛇,写了一幅又一幅,直到满意为止。
平时,他善于利用点滴时间练字,除了挥笔在纸上练习外,他还用笔蘸着水在地板上、院落里,随意挥洒,练了一遍又一遍。就连吃着饭,来了兴致,碗一放,用筷子在饭桌上点点画画就练起来。平时与人促膝长谈时,一边谈着话,一边习惯性地用指头在膝盖上不停地圈圈点点也在练着字。日积月累,他练字成癖。而就是他这一大癖好,才成就了他今天的书法功底,铸就辉煌。
如今,他已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全国中师书法教育研究会理事;省书协会员。河南省教育管理学会会员;中华孔子学会会员;夏邑县孔祖文化学会副会长;夏邑书协和夏邑老年书画院顾问。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及省市书展中荣获大奖,其中甲骨文书法作品两次获全国银奖和精英奖。其作品被收入《中华翰墨艺术宝库》《中国书法家作品选集》《当代书画家新作汇赏》和散见于书法报刊及刻石等,被授予“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历时多年用甲骨文书写的《道德经·孝经》原文及释译注本将付梓面世。2005年5月,夏邑县老干部局、夏邑老年书画院和商丘幼儿师范学校共同为他举办了“司英战书法艺术展览”。2006年,又被夏邑县人民政府授予“夏邑县十大文化名人”。
此外,司英战还是一位研究孔祖文化的专家,在写作上他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对孔祖文化的研究颇有见地。他撰写的《孔子祖籍在夏邑》发表于《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至圣先师为师之道》一文,于1997年9月在香港召开的有18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孔子思想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讲,并被收入了《国际学术论文集》。
2008年11月20日,夏邑县被中国老年学学会评为“中国长寿之乡”。司英战又被吸收加入了“夏邑县长寿养生文化研究会”,进入一个新领域的研究和探讨。
司英战校长从事教育近40年,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的教育事业,德高望重,堪称一代师表!业余时间还攻书法和写作,且取得骄人的成绩!如今年高学丰,宝刀不老,愿他能为人们留下更多更珍贵的墨宝和妙文佳作!



图片

司英战简历
司英战 亦名司英占,1937年农历6月16日生,夏邑县李集镇庙东村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讲师(副教授),中共党员。
曾调河南省教委中小学教材编辑室任高初中语文教科书编辑;1976年调商丘师院(永城滦湖)任教;1978年学校搬回商丘,先后担任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校长;1989年筹建夏邑师范学校,任校长、书记,1998年退休。
本人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教育管理学会会员;中华孔子学会会员等。
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模范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模范校长。2006年被评为“夏邑县十大文化名人”。
其书法作品曾多次入展全国性书展并荣获大奖。2005年5月,由夏邑县老干部局、夏邑县老年书画院、商丘幼师共同为他举办了《司英战书法艺术展览》。
编写出版有《〈文选与写作〉自学引路》(全6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