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库网_商务红金色背景_背景编号5923454_副本.jpg

李富君:他为人民添笑声(“走近夏邑文化名人”系列)

发表时间:2022-03-20 18:49
在2018年中国曲协新会员培训班上,有一位年届80岁高龄的新会员,须发银白,少许谢顶,说起话来侃侃而谈,他就是河南夏邑县著名曲艺作家李富君。

图片

2018年中国曲协新会员培训班上 李富君与宁夏年龄最小的会员合影


李富君是我的老文友、老朋友。我认识他始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他和付业春、朱亚卿(剧团导演兼)3人在县文化局剧目组工作,负责整理和编写剧本。李富君因是单职工,上班在文化局,吃住在文化馆。他有个男孩在县完中跟我上学,通过家访我和李富君老师相识了。我热爱写作,和李富君老师又算是同行,基于这两层关系,晚上一有空我就去他那里串门,除了聊孩子的学习外,就是聊写作,聊家事,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挚友。李富君老师年轻时长得很帅气:高高的个头,大大的眼睛,浓浓的眉毛,黑黑的胡茬。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话随和,生活朴素,衣着穿戴有点不修边幅。然而令我引以为敬的是他为人正直,待人真诚又乐于助人。有一次我江苏省东海县的一个文友从北京鲁迅文学院学习归来,还带着一个长篇小说的创作任务。当时我们学校的老师“寝办合一”,地方扁窄住不下,且环境不静,不利于写作。无奈晚上我就领着他找到李富君老师的住处想借宿,一说情况,他爽快地答应了。后来连吃饭他都不让回来,一连住了一个多月,我的文友一个30多万字的长篇脱稿了。回去时他邀请我和李老师去他家乡东海县做客,我们应邀前往。我的文友带领我们领略了大海观潮和沙滩拾贝的乐趣,登了花果山,游览了水帘洞……就这样李富君老师和我的那位文友也结成了好朋友。
李富君出生在虞城县黄河故道旁的一个小乡村,土地瘠薄且盐碱地多,一到夏天一片白茫茫,人称“兔子不拉屎”的地方,种一葫芦打两瓢,因而农民的日子很贫苦。少时的李富君看在眼里,很同情农民的处境,下决心好好学习,长大了走出这片盐碱地!
随着学业的渐长,李富君喜欢上戏曲,白天上学,晚上有唱戏哩,他就跟着大人去听,他听后还能记住人物、故事情节,到家后讲给人听。他在利民镇上初中时,有时星期日不回家,就去北大街说书棚听说书,也去戏园听放行戏,唐玉成的《严海斗》、邵立全的《黄鹤楼》……他如数家珍,说得头头是道。他常说,唐玉成一对好眼,“花脸韵”王彦山腿长脖子短,邵立全武功盖天,“刘二摆腚”瞎骂胡卷(骂人)。年少的李富君不仅看戏入迷,还能对演员说长道短。他在郑州上大学期间,除学好功课外,经常读戏曲作品,节假日常到老坟岗(郑州市说书场)听名家曲艺,开始研究戏曲,从此暗暗地萌生了将来当一个戏曲作家的梦想。

图片

李富君与原商丘市文化局艺术科科长邓同德(左二)、河南大学教授张大新(左三)等合影


1966年李富君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1967年分配到河南省博物院任委员,这与他钟爱的戏曲相距甚远,李富君大失所望。然而机会不负有心人。1970年他被下放到夏邑县就地分配文化系统,进了文化局剧目组专业编写戏曲。愿望实现了,李富君如鱼得水,深入生活,勤奋笔耕,先后写出了《两把椅子》《夜来香落网记》《三两葱》等30余篇曲艺作品,其中有8篇分别发表在河南省《豫苑》,山东省《群众艺术》,内蒙《红雁》,北京《曲艺》等杂志。这些作品乡土气息浓郁,语言通俗风趣,李富君的创作风格初露端倪。
这时他曾有一段调夏邑县豫剧团任创作组长,专为剧团创作和改编剧本供剧团演出。他把话剧《“风坡亭”的风波》改成豫剧,并创作《一张住院证》(均已演出)。另外还创作了《白牡丹》《八魔炼济公》《杂技世家》等3个大戏。剧团解体后,他又回到文化局剧目组。
为弘扬传统文化,他写孔子。孔子祖籍在夏邑。这是原县政协副主席张今吾从康熙年间的《夏邑县志》上查到的,他首先告诉了李富君(因为他是省博物院来的)。李富君听说后,下午骑车就去了县北王公楼(当年孔子回乡祭祖的还乡祠所在地),回来后,二人商量:写篇文章将这一史实通出去,还说用《夏邑是“圣源”地》为题等等。之后,李富君还为《孔子祖籍文化研讨会》及《国际儒商研讨会》先后创作排演了《难中情》《孔子避雨》等7个曲本,有力宣传了孔子祖籍在夏邑,扛回了“世界孔子学会”会旗一面。大型歌舞《古栗遗风》(四场,合编)还被收入《孔祖风》专集。
为弘扬红色文化,他写彭雪枫。夏邑是新四军著名将领、第四师师长彭雪枫殉难地。李富君采访半年,搜集4本资料,约20万字,写出《高风亮节》《起灵》《彭师长探病》等6篇曲艺作品。其中《起灵》获商丘市第二届“群星杯”汇演一等奖,《彭师长探病》获二等奖。《高风亮节》被省级刊物发表,《县长“要饭”》在《文化商丘》上发表。后来这些作品被收入《纪念彭雪枫殉国50周年文艺专集—〈我爱夏邑〉》。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各种晚会歌舞小品的兴起,李富君将笔锋瞄准了小品的创作。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小品。由于李老师出身农村,他的语言带有黄河故道浓郁的泥土气息。加上他长期从事戏剧创作,将戏剧中常用的“误会法”、“巧合法”、“抖包袱”等手法用进小品中,因而使小品增添了笑料和亮色。例如他的小品《弄巧成拙》《四亲家》等,每次演出,都引得观众捧腹大笑,收到很好的喜剧效果。人们都说李老师看似文质彬彬,但他肚里装满笑料。他伏案笔耕,日久不辍地写小品,为的是给人民添笑声!
1998年省里举办“反腐倡廉文艺汇演”,要各县赶排节目。夏邑县政法委书记王玉亭马上想到了李富君。当时李富君已退休回老家。王书记从夏邑找到虞城李富君的老家才找到他,叫他给纪检会写一个反腐倡廉的节目,并答应给报酬。李老师爽快地说,啥报酬不报酬的,领导只要信任我,就是最好的报酬!他连天加夜,不到一星期就写出了小品《“包青天”与“磨动天”》。
节目排成后,在商丘市宋城影剧院参加全市汇演,省戏曲专家来选拔节目,结果15个节目就挑选中一个—夏邑县李富君创作的《“包青天”与“磨动天”》。入选后,代表商丘市赴省汇演。省晚会组委会把该节目的编剧李富君请到郑州市省委北院三楼(省纪委)修改本子,因省台播出时间有限制,要求由10分钟压到8分钟。本子改出来后,在省委党校招待所又排演了7天,才在省人民会堂演出。原省委书记李长春观看后接见了演员并合影留念。此节目获省纪检会、监察厅反腐倡廉文艺汇演创作一等奖。《河南日报》报导了本场晚会的盛况。这是李富君创作的节目首次登上省人民会堂。这次演出和获奖是对李富君最大的鼓舞和鞭策!从而他有了成就感,对创作也更有信心了。
2017年,省曲协选拔节目参加即将在天津举办的全国曲艺汇演。我县演员范芝云报了一个《刘伶醉酒》打了下来,又报了一个《大义灭亲》,又打了下来,没法,负责此项工作的领导找到李富君,请他赶写节目。李富君为了家乡的荣誉,二话没说写了个豫东琴书《鱼水情深》,参加全国第三届(和平杯)曲艺大赛获二等奖,又被全国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优秀作品。演员肖建国回县后,在县公安局大门外见到李富君,抓住他的手激动地说,李老师,这回去天津演出值啦,咱一个乡下农民演员,把豫东琴书演到中央直辖市天津!吃饭时,人家抓文化的副市长,亲自拿着“狗不理”包子递到我手上,我感动得直流眼泪!今后你把节目编好,我们一定演好,力争拿全国牡丹奖!
第二年,李富君创作的《雨露》参加在三门峡市举办的河南省第三届曲艺大赛荣获一等奖。这年春节,肖建国给他发微信:今年春节树新风,炮不响来花不鸣,李老师节目编得好,演出总拿第一名!
2000年的一天,时任商丘市人事局局长的李汉祥在郑州召开人才招聘会,派人将李富君由老家拉到郑州,聘用他改编、整理剧本。这一次李富君改编、整理了《吹牛》《刘墉二下南京》《严海斗》《三下辽东》《王祥卧冰》《割肝救母》等传统戏50余部,由黄河和文化艺术等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吹牛》由河南名丑金不换、李天方等演出。光碟出版后,仅商丘一天就销出4箱,往北销到黑龙江,往西销到新疆,往南销到三亚,往东销到海岛。中央电视台发现后,9月份在鹤壁市人民会堂重新录制,不久,在中央电视台11频道《地方戏之窗》播出。不几天,李富君来夏邑,在剧院大门口遇见演员张藏君,张藏君对他说,李老师,你搜集整理的《吹牛》‘吹’到中央电视台啦!李富君笑着说,那还不是你们演员“吹”得好!接下来,李富君老师又开始为豫东调“八大红脸”整理剧本。
《目连救母》这出戏在河南最早演出是豫东调,演出剧团有夏邑三班、永城六班、商丘县八班,而夏邑三班演出时间最早,场次最多。上世纪70年代初河南省挖掘抢救传统剧目时,被夏邑县文化局李富君挖掘整理出来后上报商丘市文化局,市局艺术科长邓同德正好去湖南怀化开会,把李富君挖掘整理的《目连救母》推了出去。会后,国内首先台湾《民风民俗》杂志社介绍了该剧,并介绍了该剧挖掘整理者李富君,文章称他为先生,繁体字,竖式排版,河南只给2本,马金凤1本,他1本。之后,少林寺投资3万元,市局投资2万,由睢阳区一团科研性关门演出。座谈会上,青年戏剧专家指出:这个戏不进行加工修改坚决不能演!老年戏剧专家则称:科研必须按原貌演出。争执不下,市台只播出选场。《商丘日报》有介绍。国外情况,邓科长只说传到日本、印度尼西亚,具体情况不详。
《目连救母》引得河南大学张教授携研究生到虞城县李富君老家专门拜访。河南省艺术研究院戏曲专家马紫晨来李老师家专访3次。世界华人艺术交流会于1998年12月19日在泰国曼谷举行,邀请李富君老师参加。

图片

李富君老师多年笔耕不辍,成绩显著,荣获不少荣誉。首先是他被吸收为夏邑县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并连年被评为模范委员。1993年12月被《豫东经济报》聘任为特约记者,同年被《神州无处不飞花》编委会聘任为特约作家。1997年12月被市文联评为优秀会员。2000年退休回原籍后,发挥余热,任村委会委员,村监察委员会主任。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负责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底经上级验收全部脱贫。
李富君老师大公无私,操守清廉,从不贪不义之财,虽家庭经济困难,但他在老家曾两次拾到现金91800元完璧归赵,受到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退休后在村委会担任工作,不计报酬,任劳任怨,工作认真负责,领导满意,群众拥戴。2017年被虞城县综治委、政法委评为虞城县“百名乡贤”,又被推选为10名乡贤代表之一参加2018年县颁奖晚会。这正是党和人民对李富君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褒奖与回报!
如今李富君已82岁高龄,精神矍铄,记忆力不减当年。为他钟爱一生的戏曲和小品仍伏案笔耕日久不辍。祝愿李老师年高笔健,益寿延年!

图片

李富君简历
李富君 1939年生,河南省虞城县人(工作在夏邑)。1966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1967年分至河南省博物院,1970年下放到夏邑县就地分配文化系统工作。1998年从文化局退休回原籍虞城县。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著名曲艺作家。
1971年任《夏邑文艺》主编以来,创作整理长、中、短篇曲艺作品80余篇(本)。其中《三两葱》1986年在《曲艺》杂志发表。《“包青天”与“磨动天”》在省人民会堂演出,原省委书记李长春观看并接见了演员,获省反腐倡廉文艺汇演一等奖。《鱼水情深》(合作)参加全国第三届(和平杯)曲艺大赛获二等奖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优秀作品奖。《雨露》参加河南省第三届曲艺大赛获一等奖。此外,还在省内外报刊发表曲艺作品12篇。1986年主编《夏邑县戏曲志》,获省文化厅“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证书与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