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库网_商务红金色背景_背景编号5923454_副本.jpg

《厚重夏邑》系列之二十三“北堂眉寿杨氏坊”

发表时间:2022-05-18 09:51作者:李萧林来源:东方艺舍
北堂眉寿杨氏坊
(文/东方一红)

      这里说的“杨氏寿坊”,位于中国长寿之乡夏邑县西南的桑堌乡吴寨村,距夏桑公路约2.5公里,牌坊的主人杨氏是清顺治武进士、福建诏安营守备刘超凤的夫人,也是康熙武进士、西安副都统刘官统的母亲。在清朝两度旌表诰封一品太夫人的背景下,杨氏夫人独享尊崇,倍受世人所关注。
      这是一座“三间四柱”青石材质的门洞式纪念性牌坊,高约5米,阔约7.5米。其古朴典雅,精美壮观,集雕刻、书法、绘画、匾联和文辞等多种艺术于一身,融社会生活理念、封建礼教、民风民俗为一体,具有较高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200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北堂眉寿坊,旌表太夫人
     

     关于中国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诗经》中有“衡门之下,可以栖迟”之句,其所称的“衡门”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形成门洞式的建筑结构,这大概就是古代牌坊的雏形。“牌坊”是官方的称呼,民间俗称它为“牌楼”,常见的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建筑格局。在封建社会里牌坊是享有崇高荣誉的一种象征,基本是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随着“牌坊”功能的不断延伸和完备,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建筑的典型代表和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

      夏邑的 “杨氏寿坊”是豫东地区为数不多的清代石牌坊建筑之一,确切地说应该称之为“北堂眉寿坊”,当地群众则俗称为“刘总兵牌坊”。由基座、立柱、额枋、匾额、檐楼等几部分组合而成,坊上浮雕细腻丰富,雕刻技法娴熟,以“车骑出行”、“八仙供寿”和龙、凤、麒麟、鹿、鹤等瑞禽瑞兽为主,伴有祥云、松枝、莲花、兰菊等图案装饰,其内容活泼生动,结构自成一格,别具风采。

      走进牌坊,只见正门阙横额正面刻有“北堂眉寿”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线条饱满圆实,浑厚圆润。下款有“诰赠荣禄大夫刘超凤妻诰封一品太夫人杨氏坊,康熙癸巳年四月”27个小字。两个中柱上镌刻着一幅对联,上联“鹤算松龄四海共仰寿母”、下联“龙章凤篆九重特赐紫纶”。背面的横额上亦刻有“北堂眉寿”及“诰授荣禄大夫陕西西安府副都统刘官统之母诰封一品太夫人杨氏寿坊,雍正六年冬日吉旦”等字样。


图片

    牌坊上额“北堂眉寿”的题字,其中“北堂”在古代是指家庭主妇所居处所,后来就以“北堂”或“萱堂”为母亲的代称,“眉寿”在《诗经》中《豳风·七月》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之句,意思就是说“酿成了春酒,为主人求得长寿”,因此杨氏寿坊上的“北堂眉寿”,即可理解为“祝愿母亲健康长寿”之意。
      至于“诰”,就是皇帝下发给五品以上官员的文书,称为“诰命”,”诰封”是朝廷封给在世之人的称号,“诰赠”是朝廷赠给已过世之人的称号。封和赠不是本人实际职务得来的,一般是因丈夫、子孙做官而给予的称号。而“诰授”则不同,是皇帝下旨为在任五品以上官员,根据本人实际职务或取得政绩后所授予的称号。
      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巳,清朝廷为褒奖刘超凤的节义精神,诰赠为荣禄大夫,并诰封其妻为一品太夫人,时90岁的杨氏代表丈夫接受封赠。15年后的雍正六年(1728),朝廷再次诰封一品太夫人杨氏,时依然健在的杨氏已是105岁的高龄,她以西安副都统刘官统之母的身份,接受了第二次诰封。而刘官统当时尚在朝为官,所以朝廷诰授为荣禄大夫。从坊上文字中不难看出,杨氏两度受到旌表为“一品太夫人”,不仅是对她相夫教子、寿登期颐的诰封,还充满了对刘超凤父子丰功伟绩的认可,以及对其忠君报国、孝行可嘉的褒扬。
      据当地学者刘云登先生介绍,杨氏寿坊所处的位置虽是吴寨村,但刘氏原居住地则在离此不远的刘老寨,清朝中期时,吴寨村里吴姓人家迁走,刘老寨村的刘氏族人便买下了吴寨村,用以扩大族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空间,因此吴寨的村民基本上都姓刘。而这座杨氏寿坊则被视为刘氏的祖根,代表着家族拥有至高的荣耀。可惜的是这座牌坊,在文革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部分构件已被损毁遗失。更令人惋惜的是2010年7月一场龙卷风,把本就摇摇欲坠的杨氏寿坊整体摧毁。2012年为保护文物古迹,传承历史文化,有关部门拨出专款,对原倒塌的牌坊构件进行妥善保存,并在原址上对杨氏寿坊进行了复建。复建后的杨氏寿坊尺寸大小、雕刻内容与原牌坊虽大同小异,但无论从雕刻技法还是建筑结构远不及原牌坊的五分之一。毕竟缺少了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厚重,不过这也算留住了刘氏家族这座彰显荣耀的丰碑。

图片


父子皆忠孝,丰功济后人


     说起寿坊主人杨氏的丈夫刘超凤,其字元修,据清乾隆《归德府志》记载,少年时代既熟知韬略,顺治十四年中丁酉武举,顺治十八年中辛丑武进士,官授福建诏安营守备。到了康熙十二年(1673)清廷下诏撤“三藩”,吴三桂仗着老革命的资格,率先和清廷翻脸,起兵反清。次年三月,身在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积极响应,杀死福建总督范承谟及幕僚50余人。并以藩标总兵曾养性、江元勋、参领白显忠为将军,在数月内分别攻陷福建境内诸府县,不断发展自己的藩镇势力,以封官晋爵拉拢党羽为己所用,迅速掌握了福建全局。
      耿精忠的反清行动,引起了刘超凤的极力反对,不甘与耿精忠为伍,他作为福建诏安营守备,又是朝廷的命官,于是他奋力抵抗,失败后仗节不屈,自刎而死。同在福建诏安营任职,辅佐父亲的刘官统,面临耿精忠叛乱、父亲抗节而死的现实,为躲避世局之变,匆匆带着母亲杨氏及家人离开福建,北归返乡而隐居起来。
       刘官统曾是刘超凤在福建诏安营里的得力干将,自然也是文武兼备。其初名关统、字宇一,赤面丰躯,为人刚正。是康熙五年(1666)中丙午科武举人,康熙九年(1670)又高中庚戌科武进士。刘官统奉母返乡后,仍念念不忘报效国家,数年后他赴吏部参加遴选,以其文韬武略的实力,拔得头筹,被授予河间府守备,后升陕西波罗营副将。
       康熙三十四年(1695)乙亥,朝廷命振武将军领兵出征厄鲁特,任命刘官统为先锋,大队人马到达厄鲁特后,由于军粮供给不上,在即将开战的紧要关头,军心有所动摇,刘官统带领部卒盟誓,发出了“男儿死王事,死有余荣”的强音,使军中人心震撼,士气得到了鼓舞,与敌军展开厮杀,擒住敌军的上将首领,并追杀三十余里而大获全胜。
      也是因这次战功赫赫,刘官统被朝廷授予“拖沙喇哈番”爵名,即汉语“外所千总”,也就是正五品的总兵职务。得胜回来后,刘官统又调升登州总兵官,一日上朝觐见皇上,他如实上奏登州府蓬莱民众近年收成不好,言辞很是悲伤和诚恳,皇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当即下旨减赋三分之二,为登州人民减轻了赋税之苦,深受到当地民众的崇拜和拥护。后来刘官统又步步升迁,调到宁夏任职,由于宁夏的士俗强悍,他严肃军纪,重新确定了军队是分合营,并恩威并施,奖惩分明,所领导的军部无不顺从服气,俯首帖然。他还在宁夏创立了义学,兔去了山泽及内外互易的赋税,对待驻守边境的官员士兵们,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亲一样慈爱,一时间军威大振,清廷为褒奖他的功绩,继升任他为西安副都统,享受正二品官员的待遇,可见当年刘官统也是深受朝廷的器重而显贵一时。

图片

   

      在刘云登先生的指引下,距离杨氏寿坊不远处便是刘氏墓地,因清朝皇帝亲自御批和封赐,所以当地百姓又称此地为“御祭林”。沿牌坊到神道碑之间,当年两侧曾排列着石人、石马、石羊、石猪、石猴、石狮等许多石像生,墓地相当威严壮观。可惜的是在文革期间,高大的牌坊被拉倒,墓道两边的石器,也是能扒得扒、能砸的砸,被拉走烧成石灰了,仅剩下部分残件被刘姓村民深埋在地下保护起来。

      来到刘超凤墓前,仅存的一块神道碑在田间屹立,甚是凄凉。该碑立于清康熙年间,高约 4米,宽约 0.9 米,碑首为浮雕蟠螭双龙戏珠,上额刻有“恩荣宠锡”四个大字,下面是深埋地下仅露其首的赑屃碑座。碑文虽有所风化,但尚可辩识“皇清诰赠荣禄大夫镇守陕西西安府汉军副都统世袭拖沙喇哈番加三级记录九次讳超凤刘公之神道”等四十余个大字。在清代“都统”是从一品的官员,“副都统”是正二品或从二品。可知刘超凤是因子刘官统而贵,被诰赠为陕西西安府汉军副都统和“拖沙喇哈番”爵名,享受的也是正二品官员待遇。
      面对刘超凤父子及家族曾经的过往,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据说有一年刘超凤父子出征打仗,遇到了前有埋伏、后有追兵的困境,在这紧要关头,刘超凤的战马前现身了一个身穿白衣服的老太太,为刘氏父子指点迷路,很快甩掉了追兵,躲过了这一大劫。后来顺利返回后,刘家人认为这是神仙显灵而救护,因老奶奶身穿白衣,遂称为白衣奶奶。为感念搭救之恩,后来就在家乡建“白衣阁”一座,将白衣奶奶视为刘氏家族的保护神,保佑着族人兴旺,平安吉祥。据说白衣阁当年三层楼、九间大殿和东西廊坊一应俱全,在传承了百余年的香火中,白衣阁最终还是在“破旧立新”的口号下毁之殆尽。近年来,刘氏族人为使“白衣奶奶救祖”这一故事得到传承,自发集资在原址上重建了“白衣阁”。里面供奉着白衣奶奶等神像数尊,每逢初一、十五,附近的村民到此烧香拜祭、祈求平安。

图片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在刘官统的家乡吴寨村又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在杨氏寿坊不远处,有一座整修一新的仿古式大殿,将被命名为“刘官统祠”,让后人真真切切的了解刘超凤、刘官统忠君报国、驰骋沙场的英勇事迹,共同感念刘氏父子的丰功伟绩,使这一历史楷模形象,永远享受着人间烟火。
      三百余年的时光飞逝,无论是历经沧桑的“杨氏寿坊”,还是正在筹备的“刘官统祠”,它们将成为历史特定的产物,作为倡导忠孝、节义、尊老、敬贤等伦理道德的特殊标榜,对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当然,传承下来的这一文化遗存,不仅仅是属于他们的那份荣耀,还有一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


————————

资料参考:来源于古籍志书及网络资料等。


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
    东方一红,本名李萧林,字亦耕。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商丘市作家协会会员,夏邑县第十届、第十一届政协委员、县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2020年被授予商丘市“杰出文艺人才奖”。业余爱好摄影、书法、诗词、文学等,知名摄影家、作家、诗人。
QQ/微信:273361666
电子信箱:dfyh2466@163.com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