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库网_商务红金色背景_背景编号5923454_副本.jpg

《厚重夏邑》系列之二十六“捻军首领王贯三”

发表时间:2023-01-14 09:51作者:李萧林
捻军首领王贯三
(文/东方一红)

    “大炮响,冒狼烟,夏邑出个王贯三。举黑旗,遮住天,当了捻军先锋官。吃大户,杀赃官,清兵吓的到处窜。”这首传唱百年的老歌谣,至今在夏邑大地上,上了岁数的老人中仍能哼上几句。

    歌谣中传唱的王贯三,原名王春,又名福印,字贯三,清道光武痒生,夏邑桑堌集小王楼村人。王贯三自幼习武,练得一身好武艺,为人耿直,好朋好友,他和二弟王藩与周广礼、宋喜元、司喜、李高行、骆三群、李雅礼等人召集村民,秘密结捻,树立义旗,建立捻党组织,在夏邑发动武装抗清活动,成为捻军中一支极其强悍的队伍。


图片
(集结在一起的捻党组织)

夏邑武秀才,结捻抗清廷

    据《王氏祖谱》记载,王贯三祖居江南徽州府歙县十字河大王村一带,一世祖王通,兄弟五人,勇善骑射,协防元寇,曾立有一寨,名为王家寨。明洪武年间,二世祖王聚任仗前护卫,随燕王朱棣征北的随军途中,驻扎在夏邑仁凤集(今虞城营盘)时,因不小心冒犯朱棣,被留守在仁凤集,便定居于斯。后来由于黄河泛滥,居家向南移徙,择一高堤而建房为家,称此地为王小堤。到了第三世,王家分为八门,其长门王钦任临海县县丞,在王小堤东南竹林旁定居,取名王竹园,后世移居王小堤西南定居,因村口建有一座姑庵,称为王姑庵村(今虞城王安村)。第三世七门的王敏即王贯三的先祖,曾任泗水县县令,后来在王小堤东置一大院,中间并排盖了两座规模较大的楼房,便依此称为王双楼,随着王氏家族的日益壮大,传至二十世后又多地分居,成为夏邑当时的一大望族。

    清咸丰年间,黄淮流域连年遭受洪涝旱灾,蝗患肆虐、瘟疫横行,豫皖一带千里赤地之上,难民怨声载道、饿殍遍野。夏邑一带更是民不聊生,饥寒交迫,而清政府对此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欲求生存的村民在绝望中互相结队,以家庭、宗族为单元,聚集在一起讨生活、寻出路,抱团养家糊口,这些人被称之为“捻子”或者“捻党”。

    “捻”是皖北地方方言,聚而不散谓之“捻”,通常表示一股或一伙之意,每一股称为一捻,每捻少则十几人,多者二三百人,这些以宗族为纽带,以圩寨为依托,大小不一、分布皖鲁豫周边的捻党,构成了一个个临时聚合而互不统属的团体。他们“居者为民,出者为捻”,早期的活动主要以贩卖私盐为主,后来发展为抗官府、吃大户等武装抗争活动。


图片

(王安村王梨园村内的王氏先祠)


    夏邑捻子们在王贯三的带领下不断壮大,入捻人数逐渐扩增,不久就发展成了几千人的队伍。咸丰三年(1853)六月,王贯三等捻首带领七股捻子两千余人举兵,发起了与地方政府抗争的活动,以大炮攻打夏邑县城未成,九月初的一天夜里,捻子们乘黑扮作难民进入县城附近,准备再次攻打县城,被知县徐本立发觉,带兵勇迎截,发生战斗,互有伤亡。又过了几天,捻军又再次攻打县城,中知县徐本立伏击,伤亡较众。徐本立乘胜追击,率兵围扑屯聚于夏邑张花园的捻首骆三群、李高行等部,将二人抓获钉死在县城东城门上,夏邑捻军也由此元气大伤。

    咸丰四年(1854)三月,太平天国北伐军进至夏邑,王贯三认为这是个好机会,率领捻军自城西驰迎太平军,两军会合后包围夏邑县城,知县徐本立和官绅坚闭城门。捻子扎筏渡河攻城,炮轰东门而进入城内,知县徐本立和负隅顽抗的官绅500余人毙命,捻军进城开仓抢粮,放火焚烧官府,又到城内大户人家取粮取物,户主不敢出语抵抗,只好任其自取。而后永城捻军首领苏天福、亳州捻军首领张乐行又率部攻入夏邑会亭,王贯三等人率捻军配合作战,驻归德府团练大臣带兵赶来抵御,被一举击溃,捻军取得了夏邑的初步胜利。

    随着皖鲁豫各地捻军组织不断壮大,抗击清廷的义旗,越打越强。清咸丰五年(1855),王贯三率领夏邑捻军参加安徽雉河集(今涡阳)会盟,与捻军各路人马汇集,成立大汉盟国,推举捻军首领张乐行为大汉盟主,并发布檄文祭告天地,制定《行军条例》,建立五旗军制,分设黄、白、红、黑、蓝五色旗,五色总旗各设总旗头。王贯三任大汉盟国总先锋兼另一支黑旗总目,成为捻军中的主要首领之一。

    雉河集会盟对捻军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会盟,改变了一部分捻军互不从属,各自为战的局面,为进行较大规模的作战提供了有利条件。王贯三所率的夏邑捻军,也有了统一的组织编制及斗争目标,成为反清捻军中武装力量的主力军。咸丰六年(1856),捻军在豫皖边界大败攻捻主将湖南提督武隆额,武隆额退兵北窜至夏邑,盟主张乐行率众尾追,进至邑境,杀进城内,武隆额与知县郭凤恩弃城而逃往归德府,张乐行、王贯三等率捻军追杀,俘获知县郭凤恩,押到永城的北门口肢解示众。后清政府又调陈桂林任夏邑知县,重整武备与捻军为战。夏邑捻首傅继周、孙大珍由济阳集率捻军数千人又进攻县城,知县陈桂林不敢迎战,闻讯而逃,夏邑县城再次被攻破。

   

图片

(涡阳境内的捻首张乐行塑像)


    王贯三所率的黑旗队伍中有一支骑兵,也是捻军的“王牌军”,他们在围攻河南固始的三河尖作战中,配合张乐行率领的捻军主力,突破清兵防线,三进三出,英勇奋战,王贯三更是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杀死总兵王长庆、都司王士林,取得三河尖大捷,全克淮河流域的商业重镇三河尖。三河尖是淮河水运要道,上通颍亳,下达江湖,自古以来就是航运中心和两淮盐运的重要港口,素有“十里河巷桅杆林立,水陆灯火交相辉映”之誉,因此捻军攻入后,获得了大量的物资,装备给大批的士兵,极大的鼓舞了捻军队伍的士气。
    捻军四处出击,与清军不停歇的对抗,清政府极为恐慌和不安,于是严令河南巡抚英桂督师剿办捻军,又命给事中袁甲三随同英桂配合作战,后又屡降严旨,令清军进攻捻军老巢雉河集,剿灭捻军。巡抚英桂认为“雉河周围三四百里,皆捻党屯踞,须渐次疏通,免为所袭”。首先命袁甲三及南阳总兵邱联恩等部的主力,采取分进合击,稳步前进的策略,向捻军总部雉河集进攻,在亳州西的十八里铺双方展开一场血战。王贯三在作战中不幸中炮而阵亡,所率捻军也伤亡二千余众。  
    王贯三的战死对整个捻军是一重大损失,特别是对夏邑捻军更是致命的打击,当时在民间就有传唱“西北死了王贯三,捻军塌了半边天”的说法,可见王贯三在捻军中的重要作用,也反映了民众和捻子们对他的怀念之情。

图片

(在战场上与清兵抗争的捻军)


王家老捻盘,守寨王双楼


    夏邑捻军没有了王贯三,失去了统领和主心骨,也不同程度上遭到了清军的围剿。王贯三的母亲郭氏,人称“老捻盘”,她带领次子王藩及部分捻子在清军的追杀下,放弃桑堌集小王楼聚点,退守捻军另外一个聚点王双楼寨休整。
    说起王贯三的母亲,可不是一般的妇道人家,她出身贫苦,自小跟随父母四处讨饭,由于没有裹脚,一双大脚板走路赛过男子汉,平日里和家人一块习武,一根丈余的枣木杠子耍起来虎虎生风,十人八人休想进前。
    “老捻盘”是她的绰号,在起初闹捻的时候,王贯三的家里人来人往,除了他的捻子朋友,就是来找着要入捻的穷人,王贯三的母亲见这些穷苦人饿得面黄肌瘦,心生可怜,总是想法做饭让他们吃饱,见有的穿着破烂,就为他们缝缝补补,或拿出家中的布匹做衣服给他们穿,拿这些人当自已的儿子看待。穷苦的捻子们心存感激,跪下来叩头认作干娘,王母对这些人非常欢喜,也不拒绝,就这样她认下的干儿子连自己都不知道多少,后来传到县衙官府中,说王家是个捻子窝,王母是给捻子掌家务盘子的管家婆,因此背地里就叫她“老捻盘”了,这个绰号传开后,越叫越响,竟成为了王母在捻军队伍中的光荣称号。

图片
(王安村内的捻军井遗迹)

      据虞城文化学者王起安先生介绍,王双楼村古属夏邑,今属虞城,是捻军首领王贯三、宋喜元建立的重要根据地之一,与附近金楼寨成左右犄角之势,相互支援。王双楼寨的壕深墙坚,易守难攻,有东南西三个寨门,寨门楼上布置火炮数门,寨墙高丈余,宽六尺,墙上能行人,有射击口,墙外有寨沟宽两丈许,沟内的水深不见底,村外还有单围木栅栏数条,防守较为严密,该寨寨主王思义与王贯三同宗,太学生出身,家中稍有财富,并略懂武艺,为人正直,胆略过人,他有七个儿子,即英才、英会、英琦、英萃、英华、英灿、英爽,个个身怀武艺,非同常人。
    老捻盘退守王双楼寨后,率领捻子们继续与清廷对抗。他们虽然不大规模地与官府挑起斗争,但出入乡里,杀强霸,吃大户,打击欺压百姓的地主豪绅,一时间也闹得沸沸扬扬。随着捻军几年里不停歇的发展,势力越来越大,覆盖面越来越广,引起了周边地方的富绅豪强们的恐慌。
    同治元年(1862)正月初,夏邑桑堌集、何家营、刘老寨、彭家楼等村寨的乡勇团练们集合兵力,决定联手攻打王双楼捻军据点,为保护王贯三的母亲老捻盘,寨主王思义冲锋在前,率众出寨迎战,到午时不幸阵亡,其次子英会见状,痛哭数声引刀自刎,追随父亲而去,其他的随战捻军群龙无首,只好退守寨里,在老捻盘的指挥下关锁寨门,死守王双楼,并调集兵力和团练再次展开死战,地方团练们围攻王双楼寨月余,双方伤亡较众,均退守停战休整。
    清朝廷对捻军时不时与政府发起抗争十分不安,而当地官府又难以控制,于是号令亲王僧格林沁率兵围剿,消灭捻军,并在马牧集(今虞城县城)一带驻扎。清廷大军来势汹汹,不几日就攻破了金楼寨,僧格林沁又派马队千余人,携大炮十余门,攻打王双楼寨。据说当时十余门红衣大炮不知何故总是打不响,僧格林沁气得暴跳如雷,用马鞭猛抽炮身,训骂大炮为何不为清廷效力,后来火炮真的也就打响了,寨内老捻盘指挥捻军沉着应战,以炮还击,双方激战数日后,王双楼寨内捻军终因寡不敌众,只好弃寨向亳州方向突围,清军追至界沟集进行围堵,老捻盘与其子王藩二人双双阵亡,殉命于界沟集的血战之中,所率捻军人马被打散后四下隐匿。战争结束后,王双楼村民众把双方伤亡人员放置于村西一大坑内掩埋,后人称此坑“万人坑”,目前仍遗迹尚存。

图片

(王双楼村西的万人坑遗址)


    漫长的岁月冲淡了历史的烟云,夏邑作为豫东捻军的发源地,以桑堌集、王姑庵、王双楼、金楼、曹楼、敬楼等众多圩寨为据点,建立捻寨,联合作战。与清政府对抗十余年,在清政府的血腥镇压下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捻军在豫皖大地与清统治者抗战到底,充分体现了贫苦人民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

    轰轰烈烈的夏邑捻军在王贯三等人的率领下,北抗满清,南应太平军,驱逐鞑虏,确是抗清反清的革命前躯,同时也加速了清廷的崩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为后期的辛亥革命积累了宝贵经验。他们可歌可泣的捻军起义和战斗历程,无疑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章。


————————

资料参考:来源于古籍志书及网络资料等。

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
    东方一红,本名李萧林,字亦耕。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商丘市作家协会会员,夏邑县第十届政协委员、县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2020年被授予商丘市“杰出文艺人才奖”。业余爱好摄影、书法、诗词、文学等,知名摄影家、作家、诗人。
QQ/微信:273361666
电子信箱:dfyh2466@163.com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