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夏邑》系列之二十八“铁面廉吏关守箴”发表时间:2023-01-14 09:53
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烟尘中,曾经存在这样一些秉公执法,铁面无私的历史人物,他们走过一朝又一朝的兴衰荣辱,在泛黄的史书里,犹如一颗颗明珠,光耀千古。在夏邑的历史上,也有这样一位人物,他就是关守箴。 关守箴在明朝为官多年,执法不徇私情,人称“铁面廉吏”。他平生大节,惟介以执法,廉以律己,先后两莅刑官,五易兵备道,官至广西左布政使。直至今天,为政清廉、勤政爱民的故事仍广为流传。 ![]() 关守箴,号憬吾,自幼聪明好学,他能够在族人中脱颖而出,来源于勤奋,虽然家里生活条件艰苦,有时候连粗茶淡饭也吃不上,但安然处之,每天手不离书,一心攻读,不管是冬夏寒暑从不间断。通过刻苦努力,终于在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荣登丁酉科举人,四年后,又与夏邑当时名门望族的彭端吾、陈升同登辛丑科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关守箴的祖籍山西蒲州,其祖上为解良县城西堡士里长安村人。明洪武年间,关氏十三公以军功调守归德府济阳卫,把守棠棣坡,后来便卜居于夏邑。十三公便是夏邑关氏的始迁祖,他带领家人开荒四十余顷,在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其中一支后人传至第七世关务本,生子三人,其长子便是关守箴。 登第三甲进士后,关守箴来到了小而贫瘠的安平县(今河北安平)就任知县,他对百姓生活安抚体恤,顺民心得民意,颇有政声。后来调襄阳县任知县,襄阳是湖北的险要城邑,中央高四方低,民风民俗狡诈异常,他上任后,威惠兼施,厘奸恤隐,依法惩治奸诈邪恶之徒,使坏人不敢为非作歹,县内的治安和民风得到了好转。同时,还对贫穷的百姓设法抚恤,使无衣无食的人得到救济,黎民百姓很是感激,都心甘情愿的听从教诲,遵纪守法,安分守己的生产生活,称他为“神君”。加上其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所任期间又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当时上报吏部的考核中,被评为“廉吏第一”的模范标兵。 ![]() 襄阳这个地方,多年来所纳赋税一直没有成法,官府中又出现了一些巧于舞弊的小吏和衙役,民众怨声载道。关守箴经过调研后,把各项赋役归并总在一起,推行一条鞭法,扭转了杂乱的局面,也维护了官方的权威,但这种行为直接触及了上面官员的利益,和他们的做法相悖逆,便遭到地方官员的排挤。被明升暗降的谪为冀州(今河北衡水)通判,负责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通判是辅助知府政务的副手,为正六品官员。关守箴为人刚直自喜,虽然是个副职,但在冀州府干得非常出色。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迁任宁国府(今安徽宁国)推官,负责掌管刑事诉讼的事务,在审案中严断明允,执法如山。后来升南京都察院经历,接着又升南京刑部员外及郎中。刑部郎中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刑部尚书、侍郎,属正五品的级别,这个时候的关守箴在刑部也算是身居要职了。 有一天,南京城内一富豪子弟杀人的案子呈报到刑部,该人横行霸道,无视法律,草菅人命,关守箴依照法律条文予以定罪。但这富豪家买通了当时吏部的高官,通过行政手段五次下文指令给关守箴,以种种理由进行干涉,让其为富豪子弟减刑,均被他给予一一驳回,后来这富豪家人又送来许多金银财宝,求关守箴网开一面,被他断然拒之门外。并严格要求自己,一定要秉公办案,革除贿赂官员的歪风。后来顶住多方的压力,终究将该凶犯就地正法,为死者抵了命,被百姓们称呼为“关青天”。 关守箴在朝中是出名的铁面无私,守正不阿的性情,虽然得罪了一些权贵,但还是得到了朝廷的重用。不久升为长沙府知府,他以打击强暴,抚慰凋弊,废除异政的种种做法,得到了民众的拥护,被称为“真良二千石”。“真二千石”原指奉䘵,也代指官职,良当然是优秀,这里用来形容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廉地方官,为此当地人还专门立祠纪念他忠君爱民、为官清廉的政绩。 ![]() 明朝中期,沿海各地盗贼增多,倭寇横行,朝廷开始在一些边疆、要冲之地设置“兵备道”。兵备道是集军事、监察大权于一体,是正四品官员,主要为稳定地方治安而设,协助巡抚处理军务,其军事职权主要包括分理军务,操练卫所军队和地方民快,缉捕盗贼镇压民乱,管理卫所兵马、钱粮和屯田,巡视江湖防御等。关守箴被委任上江防兵备道,派驻洞庭湖一带整饬地方兵备,管理地方军事。一日,他到洞庭湖上巡查防务,看到座落在洞庭湖边上的岳阳楼日渐倾圮,目睹岳阳楼现状,回想起范仲淹先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慨,决定捐出自己的数百金的俸禄,将岳阳楼修葺一新,并邀请幕僚及地方文士举办盛会,置办宴席,大家临洞庭湖而饮,互相唱和作文,一时被传为文坛盛事。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古代一些官员们明哲保身的为官处世之道,然关守箴不是这样,他不仅为官清正,还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才能,明朝廷正是看出了这一点,调他到陕西庆阳道和商洛道任职,没多久又改任靖边道和庄浪道,这二个地方都是极边穷塞,又加上番寇交攻,所在地将骄而兵弱,关守箴亲自率领部伍,整饬军旅,又修缮塞上城堡,加强戒备。同时对待下属关爱有加,常常推心置腹,谈心交流,因此边庭将吏们无不乐而为其效力,他还充分运用自己在谋划战争、外交谈判上的方略优势,达到了三年秋防无警,被誉为“西陲倚为长城”。就是赞誉他可以像长城一样作为坚不可摧的力量和依靠屏障,这也许就是对关守箴最好的褒奖。 诗书传家久,忠德荫后人 关守箴不仅在官场上严以律己,两袖清风,他还时常教育自己的家人和后世子孙,要始终保持优良的家风传承,不能以官宦之家自居,要在孝亲奉老、勤俭持家方面,为乡里乡亲树立一个社会楷模。 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关敏如,号熙储,与父亲一样喜爱读书,为人处世胸襟坦荡浩浩,犹如千顷之波,大有黄叔度之风。关敏如二十岁的时候,本来是补为博士弟子,即经过考试取得了廪生资格,享受廪膳补贴的生员。但因关守箴在外任职,无法在家尽孝,于是就命他居家服侍老人,替父尽孝,乡里人称他们父子为“孝子慈孙”。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八月,开州的起义军首领袁时中率部入侵夏邑,城池几乎被攻陷。关敏如出资金募集勇壮人士数百人,设置营垒,协助官府守卫邑城,全力抵御外敌,并且取得了胜利。而后又会同夏邑城内守将杨文岳追逐数十里,确保了县城黎民百姓的安全。到了顺治十年(1653年),关敏如以岁积为贡士,为乡宾。在明末清初那个时局动荡年代,关敏如淡泊名利,不乐仕进,隐居在村中不与外界交往,谢绝社会应酬,自求清静。在村里之间他为人慷慨大方,又有才智和谋略,常常以孝弟勤俭教育自己的子侄后人。 关守箴的次子关鳞如,字海臣,号艮只。顺治十一年(1654年)选拔贡士。他以父亲和哥哥为榜样,禀性清逸,为人公道正直,不羡五陵裘马,也是乐得自我清贫。每天读书课文,潜心绩学,在古文、诗词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诗词水平被誉为在苏东坡柳永之间,其书法造诣也是十分了得,可谓名冠一时。除此之外,关鳞如经常外出游历在吴越及巴蜀黔中之间,辗转在山水之中吟诗作文,所到之处他的思想、行为和成就,受到了当地人的高度赞誉。 ![]() 关守箴自明朝入仕以来,特别是他连续任职兵备道十五年中,鞠躬尽瘁,多次向朝廷上文要求辞官归家,奉养父母,以终其天年,一次他竟把官帽取下挂起来,以表辞官归隐的坚决,仍是未获批准。后来父母去世,才准许他返乡丁忧,守丧期满除服后,朝廷升任他为广西左布政使,享受从三品的待遇。直到明朝灭亡,清兵入关,关守箴以礼致仕,才得以辞官返乡,安享晚年。 ![]() 虽说是无官一身轻,关守箴也没享到几天的清闲,正赶到连年的大饥荒,家乡饥饿严重,关守箴又乐善好施,亲戚朋友及村里人吃上顿没下顿,大都依赖他的救济才得烧火做饭,面对饥寒交迫,他又捐出多年的积蓄救济灾民,使许多村的民众能够存活下去。除此之外,关守箴还积极参与地方事务,对民间有求与他的事情,必欣然应许,曾应邀为当地家族的族谱写序和撰写墓志铭,今尚有《乡饮大宾处士斗华张君墓志铭》一篇,及为顺治十五年《夏邑县志》作序文章,洋洋洒洒数言,足以体现关守箴的文字功底。 据关氏后人关新华先生介绍,其家藏的《关氏族谱》及祖碑上记载,关守箴身跨明清两朝,生于万历二年(1574年),卒于康熙元年(1661年),享年八十七岁,是一位典型的长寿老人。殁后葬会亭西南(今业庙乡郭庙关楼村),据说当年墓葬规格较高,墓前有数米的神道,两侧对称立有石人、石狮、石羊、石马等石像生,还有两通高大的蛟龙碑。经过此处的官员,“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可见其勤政爱民,廉洁奉公的事迹,也是深受官方和民众的敬畏和认可的。 五十年代初,关守箴墓前神道及墓周还松柏森森,百草青青,神道上的许多石器遗迹尚在。后来毁于“破四旧”之中,关墓被挖,坟头被平,石器被砸烂,甚至连墓志铭也被拉去烧石灰了,据说有关氏后人曾偷偷藏起来一些石器深埋于地下,目前没见出土,真假尚不可知。 ![]()
文章分类:
厚重夏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