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夏邑》系列之三十“阎颜至孝永感堂”发表时间:2023-01-14 09:56 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曾经说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意思就是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一个主题,那就是“孝”。 孝,对于社会来说,是道德之本;对于个人来说,是立身之本。孝是一种家风传承,是一个家庭和睦的支撑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体现了孔子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夏邑是孔子的祖籍,作为儒家思想的源头,在古代就有这样一位孝子,他叫阎颜。 ![]() 阎颜,字伯贤,夏邑县人,其父在朝为官,也算是个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幼年时期的他,聪慧好学,十来岁就能作诗行文,后来游学邑庠,也就是进入县学读书,受到了儒家思想及传统文化的教育,忠孝仁义的道德理念从小就在他内心深处扎下根。 洪武末年,阎颜作为品学兼优的贡生,被县学选送到京城太学继续深造,太学即国子监,在明代既是国立最高学府,又是主管学政的最高机构,具有管理和教学的双重功能,也是为朝廷培养和储备人才的地方。由于当时明朝人才奇缺,国子监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这里的监生毕业后都有入朝为官的机会,因此入了国子监,基本可以视为侯补的官员了。国子监的另一个特点是采用教学和拨历的方式进行,拨历就是指就读于国子监的监生,可以被派往朝廷各部机关内实习,所以在此就学的生员,大都有接触朝廷事务的机会。 由于阎颜经史兼通,文理俱优。入国子监学习的第二年,就被派往吏部去实习了,这时他的父亲阎胤,因一件事情而获罪,从朝中被遣送到云南,谪戍边垂,担任一个小地方的行军主簿,也就是军营里的文官,主要负责典领文书、办理营中的一些军务,大概相当于现在随军参谋或秘书之类的职员。一向识得孝道的阎颜,看到体弱多病的父亲孤身一人在云南艰辛的戍守,心中十分担忧,他日思夜想,寝食难安。于是找了个机会上疏奏明皇上,陈述自己的父亲年老体衰,如今谪戍云南,乞求圣上开恩能够派他到云南,代替父亲的戍边之役。太祖朱元璋见他处事诚恳,又怜悯他的孝心,于是答应了请求,允许阎颜赴云南代父服役。 ![]() 阎颜领旨谢恩后,回到家中稍作准备,辞别了母亲前往云南寻父,夏邑至云南相隔数千里,他通过数日的长途跋涉,一路风尘仆仆来到了云南,父子二人相聚后,自然是欢喜一番,看到日渐消瘦的父亲,阎颜心想,只要能够替父分忧解难,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就这样他在军营里替父亲认真履职,一晃一年多的时间过去,由于他替父服役期间办事能力较强,颇有声望,就被差往广南县戍守。 就在阎颜替父戍守广南不久的一天,原居住的云南旧营,突然遭受了无名的大火,军营中人员大都在火灾中丧生,阎颜接到报告后,随即从广南赶回,可是为时已晚,父亲已不幸罹难,阎颜看到眼前一片残垣断壁,被烧焦的尸骨横七竖八的躺在那里,他嚎头大哭,父亲的骨骸在哪里啊? 众人提议阎颜可用“滴血认亲”的办法来寻找父骸,在古代如有人去世后只剩骨骸,要辨别是否是自己的亲人,就把自己的血滴在死者的骨植上,血如果被骨头吸收,那就说明他们有血缘关系,如果血从骨头上划过没被吸收,那么他们就没有关系。当然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做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但在古代又没有“DNA”技术鉴定,只有用这种迷信的土方法来寻找自己亲人。 阎颜在众人的劝说下,拿出了随身的腰刀,用刀尖刺破了自己的中指,把血液滴在一具具尸骸上,事也凑巧,居然用这种方法真的找到父亲的骨骸。他强忍悲痛,买了一口上好的棺木为父亲成殓。由于云南到河南路途遥远,只能暂时将灵柩寄放在本地,伺机再扶灵返乡。 正巧这个时候,明朝廷看到云南、广东等地,有很多文人被谪戍边垂,大有隐没人才之感,于是朝廷下达命令并派官员来到云广两地组织进行考选,并允许一些军户人丁入伍应役的参加考选教职,阎颜原是替父服役,这次正好符合条件,他以自己的满腹才华,顺利通过了三场考试,被授以江西德安县训导一职。明朝时期训导是县级主管教育的文官,品级为八品,主要是负责当地教育方面的事务。 阎颜接到任命书后,雇了一辆马车拉上父亲的灵柩,来到德安赴任。履职后他一直念念不忘将父亲的灵柩送回老家安葬。于是向当朝告假,扶棺回乡安葬父亲。灵柩运回夏邑老家后,安葬在县桑堌集西平台村附近。有道是祸不单行,阎母在丧夫的沉重打击下一病不起,没多日就忧郁而终。阎颜先前失去了父亲,现在又失去了母亲。作为一向孝道的他,在父母的坟墓左边构建了一座房屋,居住在这里为父母守墓。并在门楣上悬挂了一块匾额,上书“永感堂”三字,取永远感念父母恩情之意,以示对父母的孝敬和感恩。 永感匾中堂,孝思浩无涯 阎颜庐墓守孝的故事,代表了他把“孝”的内在精神,当作父母血缘基础上的亲情依赖,作为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来报答。 儒家经典中有一部书叫《孝经》,非常详细的记载了孔子对“孝”的内涵解释,“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其大意是说,孝在小处体现在同亲人的关系上,中处体现在同君主的关系上,在大处体现在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和道德修养上。儒家思想认为对父母的孝,就是一个人的孝在最小处的体现,所以孔子说,先教导百姓懂得博爱,就不会有人遗弃自己的亲人。 关于 “孝”如从字面上去解析,“孝”字上面是一个“老”字头,下面是一个“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是指父母,子是指子女,也就是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就是“孝”。父母想着如何培养好子女,以对先祖和社会上有所交代,作为子女把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让父母快乐,生活美满,这就是孝道。因此“孝”即包括了以家道、家教、家风、家业,养亲、事亲、尊亲、悦亲等为主要内容的孝道传统,又集中展现了仁爱、责任、礼敬、勤劳、奉献等核心的伦理规范与道德精神。 作为孝子的阎颜,他无私博爱的胸怀,就是对父母尽孝的基础。邑人彭中美撰《创建名宦乡贤祠记》中记载,时任夏邑知县郑相建乡贤祠三楹,入祠的有宋枢密李惟清、明汝南侯梅思祖、徐府教授阎颜、褒城王府教授杨威、阴阳训术朱端等人。古代入乡贤祠是有规定的,首先必须是县籍的名贤,在当地或因学识或因品行受人广泛尊敬的人,还需由当地知县起早文书,逐级呈报朝廷审批,方可入乡贤祠立碑纪念,享受人间祭祀。可见阎颜是夏邑唯一一个作为孝子身份入祀乡贤祠,这说明其孝亲敬老的行为,是得到当时官方和社会认可的。 ![]() 百善孝为先。“孝”文化的构建,也是为今天成长中的一代厚植孝道之根。让其能够传承孝贤文化,常怀感恩之心,从而珍惜亲情、懂得孝道。 ![]()
文章分类:
厚重夏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