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夏邑》系列之三十七“县治北迁黄冢集”发表时间:2023-09-15 08:46 县治北迁黄冢集 (文/东方一红) 日月轮转,大河奔涌。黄河从青藏高原一路走来,蜿蜒流淌5000多公里,到达茫茫渤海湾。上游的激流与暴雨的冲刷,携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奔入黄河。沉淀下的泥沙土质疏松,易蚀易散,形成了黄河下游富饶肥沃的冲积平原。 古老的黄河,即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也带来了下游无情的黄河水患。据夏邑旧志记载,“元至大二年(1309)黄河决口,水淹夏邑城廓。”气势汹汹的黄河之水彻夜奔腾,涌向本就地势低洼、又四面环水的夏邑古城,大量的洪水灌城,陆地一片汪洋,平地行舟。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朝大诗人李白怀着一腔浪漫主义思想而吟出的诗句,即道出了黄河无穷的魅力,也诉尽了黄河下游的人间沧桑。 自古以来,历史上黄河沿岸就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中华文化的摇篮,被称之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事情有一利必有一弊,在黄河水的滋养下,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程度上的水灾,治理水患成为历朝历代的一道难题。 元朝也不例外,黄河每次泛滥,冲垮了河岸,冲走了村庄,无数的民众伤亡,中原都会面临着一场大的浩劫。说来也怪,从蒙元入关夺得汉人政权到元朝灭亡,仅九十余年间,黄河决溢竟达七十次之多,平均不到一年半的光景,就要决溢一次。这在冥冥之中,是一种天意,还是巧合呢?如此频繁的水患,导致稼禾淹没,民田被毀,百姓流离失所,给黄河下游的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带来严重的灾难。 公元1308年,元朝的第三任皇帝孛儿只斤海山继位,改国号为“至大”,世称元武宗,他继位后,接管的是一个貌似强大安定、实则弊端丛生的元朝。前任皇帝元成宗奉行“持盈守成”的政策,使忽必烈时代汉化不彻底,蒙汉法治冲突的问题继续恶化,加之朝中冗员冗费严重、行政效率低下,市面物价飞涨、通货膨胀,民众怨声载道。武宗面临的问题可十分棘手,因此他不得不调整“守成”之策,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巩固元朝政权的统治。 ![]() 就在武宗继位不满一年,在皇帝宝座上尚未暖热屁股,无情的黄河决口便在至大二年(1309)七月的一天不约而至,下游各地的大小水患接连发生,低洼的夏邑城内更是一片泽国。 消息传到京城之后,元朝官员议论纷纷,朝廷当局也出现了两种不同声音,一种是主张赈灾,为了黎民百姓有地耕种而治理黄河,有利于民心的归顺,防止聚众造反,同时也是功在千秋,利泽后世的好事。另一种声音则是反对赈灾,在蒙古人眼里汉人就是他们嘴边的牛羊,百姓饿死也用担心他们造反了,沃野千里正好适合他们放牧,对汉人持一种歧视的态度。 可见,当时面临水灾不止夏邑一处,元武宗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各地灾难自救迫在眉睫。夏邑当地的行政官员也没闲着,首先要解决的是被淹没的县治转移和灾民的安顿工作。这时有人就提议,可选县城北二十里的黄冢集村(今郭庄农贸区黄付集村)。 ![]() 黄冢秋风远,十景留旧踪 滔滔黄水泛滥,给夏邑城北的黄冢集村带来了“县治驻地”这段辉煌历史,在夏邑大地上格外显得古老而厚重。尤其是到了秋天,每当酷暑褪去,秋天凉意渐渐来袭,黄冢集优美的秋季自然风光,成为一处绝色佳景,时常有文人雅士到此登临凭吊,怀古畅游。 特别是弘治年间,夏邑十老会的老学究们在评定“栗城十景”时,多次到此考察,将“黄冢秋风”列入其中,并起草了几句“广告语”云,“县北二十里,古冢岿然,林木葱郁,秋风落叶,萧疏之致”。几句经典的台词,道出了黄冢独一无二的秋日景观。 秋天来了,游客纷来沓至。文人们更是少不了对黄叶飘零的偏爱,在感悟秋风飒爽的同时,让自己一腔按耐不住的才华发泄出来。怀着一场秋风一场寒的心境,登上黄冢,放眼望去,免不了在此赋诗感怀一番。 夏邑人金山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文人,他是明弘治三年(1490)进士,先后任职山西黎城知县、安徽六安知州、四川佥事,后升山西左参议。明朝的参议在布政使下设置,有左、右参议之分,以左参议为大,从四品官衔。金山有一年返乡省亲,慕名来到黄冢集,面对秋天的无比惆怅和他对眼前景物的独到理解,挥笔写下了一首七律诗云,“一抔残土枕原头,飒飒西风动客愁。耳畔雨声黄叶下,空中涛响白杨秋。斜吹野烧明还灭,轻扫寒烟去更留。豪杰空嗟遗迹在,行年白鹤尚来不。”诗中从黄冢的残土一堆,联想到飒飒西风,又将萧萧落叶形容为耳畔雨声,空中白杨迎风作响形容为波浪涛声,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结尾还对此地空余遗迹而由衷的长叹,期待有一天当年的豪杰大伽,随着过往的白鹤乘风归来。诗人语言运用的精准传神,写的形神兼备,活灵活现,美的令人心醉,惊艳了古今。 ![]() 当然,诗作归诗作,历史归历史。如今黄冢集的岿然古冢和苍苍古树,以及秋天的无边秀色,只能在后人想象之中。古代诗人留下的优美诗句,也只有是向世人讲述这一段美丽的过往。仅仅这些,就足矣为古老的黄冢集村留下历史的见证。 ![]()
文章分类:
厚重夏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