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乡村记忆·火店镇火店村发表时间:2022-03-06 17:26来源:孔子书院 夏邑乡村记忆·火店村(上)
王海强
夏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每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迷人风情。就拿火店村来说吧,两千多年前古驰道上的市井繁华,六百年前先民举火垦荒,八十八年前火神店暴动的硝烟,还有今天火店村儿女的勇为奋发,无不见证着这片热土的千年沧桑。 火店人民公园(2020年11月)
【村情概况】
(一)地理位置 火店村是火店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夏芒路和原永砀公路交汇处,西距夏邑县城25公里,南距永城、北距砀山各约27.5公里,向东10公里到达汉兴之地芒山镇,通过芒山向东可达萧县、徐州,是豫皖苏三省夏永砀萧四县交界处的一颗明珠,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据专家考证,两千年前以来,秦汉唐宋时期从洛阳经开封、商丘到徐州连云港的古驰道就经过这里。
(二)村名由来 据传,明以前此地已建村落,后因水患村废,周围数十里芦苇丛生。洪武二年王氏从山东省诸城县老牙曹(老鸦巢)迁此,同时陈氏从永城县薜湖北陈楼也迁此定居,为谋生垦殖,乘风势火烧芦苇数十里,在今火店位置露出原建火神小庙一座;又因地处永城至砀山官道,建有客店,来往客人多在此宿息,故名火烧店,后改为火神店;后在此兴起集市,亦称火神店集,后人简称火店集、火店。 这些说法从方志和家谱也得以佐证。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永城县志》全境图记载此地名为火烧店,该村《张氏家史(万粮张氏)》记载万历丁巳年( 1617年)名称为火烧店,清乾隆十九年《归德府志·永城县境图》记载名为火烧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永城县志·北乡集市》记载为北旺集(火神店),说明最晚从1903年开始火烧店改为北旺集和火神店的名称并行,此叫法从清末一直延续到1958年改称火店至今。
火店老街(原永砀公路)上的商户 (2020年11月)
(三) 民族人口 火店村辖火店、曾王庄、洪楼三个自然村,随着近年城镇建设的加快,三个自然村现在已经连为一体。全村共有14个村民组,4109人,耕地1986亩。其中曾王庄1个村民组,330人,有曾、王、沈、刘四个姓氏;洪楼2个村民组,570人,只有一个洪姓;火店11个村民组,3209人,共有王、陈、张、曹、程、许、赵、刘、朱、班、马、余、冯、臧、卢、蒋、彭、高、郑19个姓氏,王姓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60%,陈姓占20%,都是汉族。 火店街陈姓来源是,有叔侄二人明洪武二年从山西洪洞县喜鹊庵迁往永城薛湖北边陈楼,又从陈楼迁来,约300多年。传说陈家历史上出了一个陈官,家里有丧事,出殡的头一天啥也没准备,众人都疑惑不解。可是出殡当天早上,烟酒鸡鸭鱼肉等突然一应俱全,大概陈官结交甚广,一朝齐备,这就是“陈官发丧没有着”的故事。
火店村南地万粮张氏明代祖茔 (2020年11月)
火店村张姓是明成祖钦赐“万粮张氏”后裔,由附近张老家村迁来,火店村南地沙清沟东面现有万粮张氏明代墓碑及祖茔。明初洪武元年,张三公素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永城北张老家(今属夏邑火店镇),力耕稼储数十年巨富,且乐善好施。明成祖时,遇有灾荒,百姓食不果腹,素菴公输粮万石以纾国难,皇帝屡诏不出,乃封为公爵,赐姓“万粮张氏”。 火店街上的余姓本是宋金时期因中原避乱迁居江西,明洪武年间因军功从江西浮梁调往睢阳卫署指挥佥事。睢阳余氏一支迁居永城县城,清朝中期火店余氏从永城崇法寺塔附近迁居火店,据族人传说,火店十字街高度与永城崇法寺塔尖一样高,说明火店古村落地势很高(崇法寺塔高34.6米)。刘姓(刘贯敏)从芒山刘厂迁来,李姓从山东迁来,蒋姓从张关帝庙附近蒋阁迁来,其他诸姓多因投亲、经商等原因迁居火店集,多姓居民和谐共处,亲如一家。
洪楼南地洪氏明代祖茔 (2020年11月)
洪楼因洪氏明初来此定居得名。永城洪氏,据家谱介绍,始迁祖制宜公明洪武二年自歙(徽州)迁河南永城,最早居住洪路口,后一支自洪路口迁居火店洪楼,迄今凡六百四十余年。现洪楼村南地沙青沟东岸存有乾隆五年十月立“明故三世祖洪海亮”墓碑及坟茔。 曾王庄最早居民姓曾,王姓居后,是名曾王庄。曾姓是至圣先师孔子高徒曾参之后,从曹集乡曾练庄迁往北岭镇卢集村,又从卢集村迁往现在的曾王庄,是曾王庄最早的居民,现有人口约70人。本村王姓来历,据三槐堂王氏家谱记载,王姓先祖于明朝初期自山西平阳府迁居连川县,又从连川奉令赴任古太丘,居于永城北五十里洪寨。二世长公宗元生有二子,长子可大迁居洪寨东北四里开荒建房渐成村落取名王阁,二子可久迁居王六子,上祖葬于洪寨。王阁一支迁往火店北三里王寨,其中一支迁往火店南三里南陈庄,1827年从南陈庄迁到曾王庄,距今约200年,人口260人。曾王庄另有沈姓刘姓各一户,沈姓从沈窑迁来,120年左右,祖上是铁匠。刘姓是在本村买地居住,来此100年左右。 (四) 历史沿革 火店村所在区域,秦统一六国后曾置砀郡,属古砀县。明清两朝均属河南归德府永城县管辖。民国前期属于永城五区,抗战时期属于夏永砀中心县,汪伪政权的淮海省曾管辖这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先后设永城县、砀南县新兴区北旺乡。1949年3月~1954年属于永城县新兴区,1954年至今属于夏邑县。
【村中故事】
(一)火神店火神的传说 火神的信仰在永城夏邑一带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南县(永城)到北县(砀山),中间夹个火神店”,这是火店居民祖上就传下来说辞。火店村的名字就来源于火神,火神与火店结下不解之缘。回顾那漫长的历史岁月,秦汉时期这里曾经沼泽遍地,宋金以后黄河多次决堤洪水泛滥,田园荒芜。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火带给村民熟食,火驱赶野兽威胁,居民得以生存繁衍,群众把火奉为火神,建有火神庙,对火神顶礼膜拜。 据说,火神店的火神十分灵,凡有祈祷者皆应验,并多次大显神通,其故事有三。 其一,火神显灵炸会的故事。说是一年的腊月二十三火神店庙会,街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人们争先恐后到火神庙祭拜火神。此时商贾云集,各种商贩把摊位摆到城外,大街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因快到过年了,人们大多买了鞭炮。突然间,街上鞭炮齐鸣,商铺存在箱子里的鞭炮莫名炸响,人们胳膊上挎的篮子里的鞭炮也响了,就连揣在腰里的鞭炮都响了,不知啥原因,但是都不伤人。人们都说是火神爷显灵了。 其二,火神吓退土匪护佑居民的故事。说某年秋天的一天晚上,有韩道口的土匪(大马子)二三十人持火枪火铳要抢劫火店寨。来到寨门一看傻眼了,不知何时寨门两边寨墙上整齐有序地悬挂上了很多灯笼,灯火通明,且鸦雀无声。土匪疑有戒备,放弃攻寨灰溜溜地败兴而归。土匪这些举动被巡逻的更夫看个正着。天亮后,众人议论纷纷,不知何人夜间挂的灯笼,再找灯笼也已无所踪。众人都说是火神爷显灵了,保佑火店百姓免遭一劫。(余从新口述) 其三,火神火烧亳州的故事。古时的称,一斤是十六两,半斤是八两。据说,古代亳州花戏楼一带十分繁华,而这里的奸商缺斤短两,一斤只有十四两,坑害善良商家和百姓。火店的火神知道后十分气愤,于是搭乘火店南街臧姓商人的太平车去了亳州。臧姓商人看火神十分眼熟,但又一时想不起来是何许人也。一路颠簸来到亳州,火神爷对臧姓商人说,你住哪家店,要在店门上挂个红灯笼,有事的话我好找你,臧姓商人照办。夜里,花戏楼一条街灯火通明,小贩叫卖声不断,夜市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这时只见一汉子衣衫褴褛,端着一盘烧饼不停地大声吆喝,“十四两大火烧,十四两大火烧”···夜半时分,熊熊烈火骤然而起,繁华的花戏楼一条街顷刻化为灰烬,唯有臧姓商人所住挂灯笼的旅店完好无损。早起看见店外墙上留有一行字,“十四两大火烧,为臧姓邻居情面,保留此店无恙”。这时,臧姓商人才明白,原来看着眼熟的搭车人就是火神店里的火神爷。(余从新口述) 一传十,十传百,人们争相祭拜火神,火神店名声大噪,享誉方圆百里,连亳州人也来啦。文革以后仍有人见一外地妇女到火店十字街烧纸,村民问起原因,妇女说一个郎中看好了自己孩子的绝症,问郎中是哪里人,说是家在火店街十字路口西北角,正是火神庙原址所在,想是火神显灵,妇女过来烧纸是来还愿。村民说,现在仍有人不时在十字街口烧纸放炮,祭祀火神。 关于火店火神的传说很多,无不寄托了人们祈求平安、抑恶扬善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火店村地方文化爱好者余从新有诗为证: 火店昔年供火神,古庙里面塑金身; 抑恶扬善多灵验,烧香磕头拜火君; 腊月十三古庙会,鞭炮炸会惊鬼魂; 为人莫做亏心事,火焚亳州众所闻; 举起天上罡正火,烧尽世间不良人。 夏邑乡村记忆·火店村(中) 王海强 (二)火神店暴动--永夏武装斗争第一枪 1932年10月1日,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下,中共永城县委按照中共徐州特委的指示精神,领导中共火神店、邵长庄两个支部的50余名党员,在火神店举行了向国民党团防局及土豪武装进攻的武装暴动。但这次暴动牺牲了县委书记张宗孔,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对永城、夏邑、砀山一带的革命斗争,形成了很大的政治影响。 1931年夏,中共永城县薛湖区委书记郭省三(郭子化)深入到永城北部的火神店、邵长庄(现均属夏邑)一带开展革命工作,先后在此地发展了50余名党员,组建了邵长庄、火神店两个党支部。这两个支部领导群众进行了许多革命活动。如1932年春夏之交,火神店支部发动数百无米下锅的群众,轰抢了地主王安和陈义的两仓麦子,并迫使周围其他地主低利或无利借粮给群众,使该区大部贫苦农民度过了春荒。邵长庄支部组织周围几村群众轰收了地主的麦子,减轻了群众缺粮之苦。当年7月,这两个支部发动数千群众,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反烟税斗争,吓跑了国民党山城集区公所人员,砸了区公所,声援了全县的反烟税斗争。这些革命活动,大涨了人民的志气,动摇了反动阶级的统治,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广大群众中的威望。 但是,当时中共江苏省委执行王明的极“左”路线,发出《对徐海蚌各县发展游击与军事工作的指示信》,要求各县迅速举行暴动,并把永城作为暴动的重点区。中共徐州特委还派朱大同(后叛变)到永城,建立了暴动大队,朱任大队长,作为暴动的主力军。 随后,中共永城县委在韩庄举行暴动,收缴了几家地主的地和浮财。地主韩甫熙(留法学生)因拒不交枪,被当场击毙。之后、朱大同他们整顿一下队伍,决定在党的工作开展较好的火神店地区进行暴动,夺取国民党火神店团防局(地方治安部队)及土豪武装的武器,进一步扩大暴动队伍,再进行更大规模的暴动。 火神店是永城北部的一座较大集镇,永砀公路穿街而过,交通方便,有丈余高之寨墙和丈余宽之寨河环绕四周,仅东南、西、西北门可以出入。寨内驻有国民党火神店乡联保处和一个团防局加上土豪武装,共有50余人。在韩庄暴动发生后,该集敌人非常警觉,团防局士兵和土豪武装相互配合,昼夜巡逻,戒备森严。国民党永城县保安队也在火神店以南地区游弋,随时可以增援。从党的力量和群众基础看,火神店附近虽有50余名党员,但由于组织处于秘密状态,群众对党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能主动随着党员参加暴动的人不多。因而,无论从敌我力量、群众基础和当时社会形势看,火神店暴动的条件都是不成熟的,成功的希望是微乎其微的。 1932年9月26日,韩庄暴动后,张宗孔、朱大同将暴动队伍带到火神店西南20余里的孙后寨,在那里研究火神店暴动,决定由县书记张宗孔亲自领导,时间定在9月30日夜间。具体做法是,张宗孔先带少数武装人员潜入火神店寨内,同寨内的党员一起,利用团防局的内线,伺机将局子里的枪搞到手,然后鸣枪为号,接应暴动主力攻寨;朱大同率领暴动大队及火神店支部住在寨外的党员及邵长庄支部的全体党员夜间先将火神店包围,闻张宗孔他们在寨内发的讯号后即从外面猛攻,里应外合,攻下寨子。由于郭省三反对这次暴动,县委指定县委委员刘金铃(刘屏江)做火神店、邵长庄两个党支部全体党员参加暴动的动员工作。 9月28日晚,刘金铃召集火神店支部书记王光辉、邵长庄支部书记邵理昌等20余名党员骨干,在火神店东6里徐集的一座破庙里开会,宣布县委关于两个支部全部党员参加暴动的决定,同时布置了任务;邵长庄支部党员及住在火神店寨外的火神店支部党员,随朱大同的暴动大队一同攻寨;住火神店寨内的党员,首先接应张宗孔所带的小部武装潜入寨内,暴动开始时,一起从内部发动攻击,并指定党员王义德承担迎接张宗孔所带潜入人员的任务。 29日,各支部分头进行动员。同日,张宗孔又亲自到火神店和邵长庄进一步动员。张宗孔到火神店时,由于支部书记王光辉夜里从徐集回家翻寨墙时摔坏了胳膊已去洪楼治疗,便找到支部委员张新奎和王光普。因王光普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党薛湖区区员,和火神店乡联保处及团防局的联系较多,张宗孔决定潜入寨里时的联系人由原定的王义德改为王光普,由王光普动员团防局的士兵王光美作内线,里应外合搞团防局的枪。 9月30日夜,张宗孔、朱大同率300余人的暴动大队(多数是当地著名土匪胡贞卫的队伍)秘密驻进距火神店2里许的曾王庄。接着,张宗孔带领王茂君、薛保、邵世良、王光丁、王义方、张寒、德新等人,携短枪潜入火神店寨内,混入街隅首东侧路南张甫旃的皮条店里。这个店和团防局错对门,白天做生意,夜晚设赌场,各种人员都有。 张宗孔等装做打牌和看牌的,在店里混了一夜,却始终不见王光普来联系,感到事情蹊跷(实际上王光普安排王光美后,便睡觉去了,而王光美根本没有行动)。天色微明,一行人只得到原联系人王义德家。有人嫌冷,提出要出去喝粥,王义德便领他们到街隅首去。这时,街上除几个做生意的外,没有几个人,张宗孔等一些人在街上徘徊,十分显眼。薛保到厕所解手,不慎露出了手枪穗,被卖煤土的陈毛来看见。由于薛保以前为糊口而参加过杆子会,陈毛来误以为薛保领土匪来劫寨,便跑到团防局去报告。 团防局班长陈朝均闻讯立即带4名士兵赶到街隅首,见薛保正在喝粥,便围住,要搜身。薛保被迫扔下粥碗拔枪相击。张宗孔等看事已暴露,也被迫开枪射击,同时迅速南撤,双方展开枪战。团防局其他官兵及土豪武装闻枪声纷纷赶来。 寨内做好暴动准备的党员王义臣见此情景,隐蔽在一巷口内往追兵群里扔出一枚手榴弹,阻止追兵,掩护张宗孔等撤退。 张宗孔、王茂君利用手榴弹爆炸时形成的混乱,迅速往东南门跑去,被不明真相的群众王仁青发现。王大声吆喝:“大马子(即土匪)过去了,快操家伙!”随即招拢一些人追赶。张宗孔在出东南门门洞时,被从寨墙上扔下来的砖头,砸成重伤。勉强冲出寨门后,团防局的兵已经追上,他便隐蔽在一小饭铺中阻击敌人,敌人集中火力向张宗孔射击。张宗孔顽强抗击,最后弹尽牺牲。 薛保在撤退途中和火店乡联保主任王光昌遭遇,便奋不顾身追击王光昌。王光昌躲进一厕所,从墙洞内开枪。薛保腿被打断,跌扑在地。此时,陈朝均领人追到,吆喝着去缴薛保的枪。薛保挣扎着挺起身子,跪地向敌猛烈射击,打完一梭子子弹,在换梭子时被乱枪击中,壮烈牺牲。在激战中,火神店支部委员张新奎也弹尽被捉。一些未暴露的党员立即潜回家中。 在寨外等待攻寨的朱大同,迟迟得不到张宗孔发出的攻寨讯号,正焦急万分,突听寨内枪声大作,知事有变,忙下令攻寨,接应张宗孔等。但火神店之敌已将寨门紧闭,登寨坚守。对峙一阵后,只接应出从西北门撤出的邵世良和已经负伤的德新2人,其余内潜人员一时下落不明,攻寨被迫停止。土匪胡贞卫一看事情不妙,立即带队离去。火神店、邵长庄支部的党员也大都潜回各村。朱大同无奈,只得带着剩下的暴动队伍西撤至孙后寨。 暴动队伍刚刚撤走,国民党永城县保安队即赶到火神店,同团防局的士兵一起大肆搜捕参加暴动的共产党员。王义臣、于怀劲、朱连仲、冯广德、史凤先等5人被逮捕;王光辉、王光普、陈信如及青年团长王义先等利用混乱及早外逃,得以幸免。 稍后几日,王义德、王义方及邵长庄的邵理等党员,还有县委委员刘金铃、郑桂月夫妇也遭逮捕(刘金铃直到西安事变后,国共第三次合作时才被释放)。被捕的人,有的被押往开封蹲监,有的自首。未遭逮捕的党员无法在家安身,大部离家出走(有的至今杳无音信)。火神店、邵长庄两个支部被彻底破坏。火神店暴动,阵亡县委书记张宗孔以下党员七、八名,被捕党员10余人,损失惨重,使暴动完全失败。火神店暴动后,永城地区的党员和上级党组织完全失去了联系,中共永城县委就此解体,仅有盛税堂一人以行医作掩护活动于豫皖苏交界地区。朱大同率领暴动大队与土匪相混合,想靠土匪的力量保存下来继续打游击,结果反而被土匪吞并了。此后,夏邑白色恐怖严重,使中国共产党在以后的五六年内都无法在该区立足。 火神店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参加暴动的全体共产党员听党指挥、不怕牺牲、英勇参战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永远值得赞扬。
火店文化路街景(2020年11月)
(三)火店惨案及火店村民的抗日斗争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5月,永城及砀山、夏邑相继沦陷。日寇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火店地处永砀公路交通线咽喉处,日伪的坦克、汽车、马队经常从这里经过和驻扎,在火店也犯下了滔天罪行。1938年秋的一天,日军一个小队驻扎火店清剿抗日力量,恰有10位北乡卖棉花的商人在火店住店,日伪怀疑是新四军的密探,把10位棉花商人连同为他们作保的火店村民8人共十八人在火店北街一次枪杀。被杀的村民有王义玺的大老爷和村民孙化雨等。一时间血流遍地,惨不忍睹,这是日寇在火店犯下的一笔血债。 火店人没有被日寇的屠杀吓倒,纷纷起来和日伪进行英勇斗争。一次日军驻扎火店,指挥部设在孙家药店里,药店柜台上放了一挺轻机枪。十三四的的火店少年陈勇同药店老板儿子孙央夜里乘敌熟睡之际把机枪偷走,藏入夹皮墙,后送给抗日武装。陈勇最后也牺牲在抗日活动中,火店人民会永远怀念他。 1939年3月,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和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六支队来到夏永砀建立抗日根据地。鲁雨亭率领的新四军六支队一总队武装及六支队骑兵团在附近多次袭击日伪,牵制日军兵力,配合苏鲁豫支队攻击太平集、八里庄日伪据点。火店村民纷纷加入抗日队伍杀敌报国。火店集东头的王爱民作战英勇,升任新四军某连指导员,1944年4月在一次对日伪作战中英勇牺牲。火店南头的蒋有才1940年11月在永城花寺刘楼对日伪作战中英勇牺牲;火店集朱连升升任新四军排长,1941年7月在砀山付阁村作战牺牲。邝庄的刘钦鉴率领的抗日游击队常常在此游击,日伪为此把掩护游击队的王义玺的祖父家的房子财产焚烧一空。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火店集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内战又起,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民党新五军、交警部队及地方顽固武装对我方发起多次扫荡。火店村当时属于豫皖苏解放区三分区,先后属于永城县和砀南县的新兴区,邝庄的刘钦鉴和洪睦显先后任区委书记,办公场所常在十字街东北角。三分区主力及砀南县武装为保卫解放区先后发起多次战斗,火店村许多志士参军流血为革命作出了贡献。村民陈承祥的父亲陈信祯任农会会长,在一次围剿中被俘,被国民党薛湖区区公所活埋。村民陈存义参加解放军,在攻打涡阳县城时,在城头夺下一挺机枪,战斗中腿被机枪打断仍然不下火线。 淮海战役前夕,有解放军驻扎在火店村。村民王义忠(曾任小学校长)说,他当时八岁,亲眼见到新四军(解放军)战士在他家做饭、洗衣,为他家打水、打扫庭院。一次王义忠在村北地放羊,看见国民党交警部队过来,与新四军一个排交火,枪声大作。敌人撤退,新四军一直追击到邝庄、刘沟涯附近。淮海战役期间,在家里即可听见隆隆的炮声。 砀南县大队战士曾王庄的王令先1949年2月在彭沟涯战斗中牺牲,时年19岁。曾王庄的王令云参加华东野战军36团任排长,南下解放长江以南地区,在作战中与敌在城头拼刺刀,英勇负伤后回村务农一生。 淮海战役期间,洪楼村的洪举言、洪举田、洪举才、洪利华、洪利乾等10多人参加洪睦显领导的砀南县大队,打击土顽,维护治安。洪楼村砀南县大队情报员洪二在送情报过程中被顽区公所抓住活埋。 淮海战役时期,火店村民在砀南县新兴区委领导下,踊跃支前,冒着严寒去永城送粮食弹药,用担架运送伤员,为新中国解放做出了贡献。
水泥缸
(五)火店豫东大缸场 缸,是农家用来盛水、储粮、制作红薯粉条必不可少的器皿。水泥缸则是火店特产,火店大缸场,方圆数里,实为世间罕见。火店村民,男女老少都是制缸的能工巧匠。他们就地取材,院内门外、荒郊村林均为造缸的场地。 就地堆土打模成缸模,然后将石沫河沙水泥按比例和浆,把水泥浆多层涂抹在缸模上,精心打磨抛光,一个星期后水泥才能凝固。接着在缸模下边挖洞掏土,把缸模土全挖出后,把水泥缸翻过来,冲刷整理,就成了大小不同、高低不等各式各样的水泥缸。 水泥缸制成三五天后,精壮劳力将大小不同的水泥缸,装上架子车带着干粮、盘緾、合伙结伴同行。排着一字长蛇队,走向四面八方去出售。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非常困难,火店人把缸拉到外地换成粮食或卖钱,加之政府支持和引导,把此事称为生产自救,解决了一些衣食不足问题,有的还成了万元户,在当时的农村来说是天文数字,急救了火店人的经济危机。 不过在打造水泥缸的过程中,勤劳的火店人民废寝忘食,付出了不少的汗水与艰辛。卖缸途中露宿荒野,用自带的芝麻杆玉米秸生火做饭;有的带的干粮吃完,缸还卖不出去,个中艰辛可想而知。但总的来说,火店人打造水泥缸的高潮激发了火店人民的创造力,弘扬了自力更生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帮助人们度过了困难时期。 火店缸场之大,卖缸大军之众,惊动了媒体记者。北京曾来记者对火店的大缸场及造缸大军进到了采访,拍摄了一幅幅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水泥缸和造缸人的身影,他们惊讶于豫东缸场的无穷魅力。 五十年过去了,犹如昨日,回忆起来,也增添了极大的乐趣,也叫不忘初心。然看今天火店,百业俱兴,繁荣昌盛,高楼林立,成了全国闻名的工艺品之乡,在镇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六万人民又捲起袖子,甩开膀子,一步一个脚印阔步奔向更美好的明天。(余从新口述)
(六)洪楼村说唱书场 说唱书场是洪楼村民难以忘怀的记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连电灯都没有,更没有智能手机和电视等娱乐方式。此时从安徽来一讨饭的盲人艺人名叫郭宝章,是坠子说唱高手,拉弦说书引人入胜。村民洪利三、洪利乾、洪利军等10多人认其为师傅,一次都在洪楼唱一个多月,村民一家一户兑粮食付艺人报酬。洪利三等学成后,每逢农历三六九就在火店会上说唱卖艺。代表剧目有《杨家将》《闫海斗》等。一有闲暇,就在村中聚集起来,10多人轮番说唱,给村民带来无尽的欢乐,成为村中一道靓丽风景。永夏砀周边的孔庄、太平、孙营、太丘的青年都慕名前来学艺。洪楼的老艺人去世,周边的徒弟还过来为老师立碑纪念。现在娱乐形式多种多样,洪楼的书场已成为美好的回忆,不过仍有他们的后人组成火店北街艺术团,延续着洪楼村的说唱辉煌。
【特色产业】
(一)火店文化产业园 火店镇党委、政府把民间特色文化产业建设列为一项大事来抓。为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经营分散,管理混乱,恶性竞争等问题,2014年建成火店镇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园位于火店村文化路中段,占地面积60亩,共投资3000余万元,标准化厂房10处10000平方米,家庭式厂房76套20000平方米。2015年开始组装,目前已入驻园区企业30余家。采用企业+农户、派活回收就业形式,每年辐射培训留守老人、留守妇女3000余人次,带动贫困户396户820余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产业园主要产品有宫灯、旗穗、排须、中国结等,50多个种类,100多个品种,产品主要销往义乌、广州等大型批发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园区特色文化产品占义乌市场1/3。园区生产的工艺品质量好、款式新、价格低,部分产品远销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客户在文化产业园挑选灯笼
商丘市委书记王战营、市委常委、县委书记梁万涛到文化产业园调研
下一步,镇党委政府规划续建文化产业物流园、文化产业市场,以社会募资政府主导形式,进行第二文化产业建设,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5000万元以上。
(二)火店烧鸡 火店烧鸡是该村著名的传统特产,历史悠久,加工精细,风味独特,驰名中外。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始创于火神店(今火店),现已传至第七代传人张存杰,有二百多年历史。特殊的地域环境,精湛的加工工艺,祖传的配方和百年老汤,使火店烧鸡具有香味浓郁、酥香软烂、咸淡适口、熟烂离骨、回味悠长的特点。由于煮制过程中三十多味天然香料中大部分为中草药类,又具有健脾开胃、滋阴垂补的功效。 (未完待续) 夏邑乡村记忆·火店村(下) 王海强 【文化教育与宗教】
火店教育民国前靠私塾,1912年后有了新式小学,那时新式中学及师范需要到永城或徐州去上。火店教育的大发展是在解放以后,中心小学始建于1949年初,村民响应党的号召,由王文光操心,全体村民一家一户从家中捐出笆萡、檩条等物料,然后出义务工用粪筐挎土建成。中心小学现有教师46名,19个教学班,800多名学生。火店一中始建于1956年,曾在校内办过火店高中,现有教师56名,18个教学班,900多名学生。火店二中建于1984年,现有教师54名,16个班级,800多名学生。现有中心幼儿园和鹤立幼儿园两所,在园幼儿800多名。
(一)火店一中 夏邑县火店第一初级中学(简称火店一中)座落在火店北街路西,始建于一九五六年,原名为夏邑六中,于一九八二年更名为夏邑县火店第一初级中学。学校拥有文化长廊、活动广场,多处花园(月季园、白芍园、桂花园等),花草四季长青,充满生机。学校注重师生校园文化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
现在学校占地面积约28800平方米,在校生931人,学校建筑面积8364平方米。现有两栋教学楼,教室面积2534平方米。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学生达931人,有教职工56名,高学历教师48人,高于规定学历教师达到100%。学校运动场地有篮球场3个,300米环形跑道1条,100米跑道1条,足球场地1个。
学校拥有音乐室3间、美术室3间、科技室3间、舞蹈室3间、书法室3间、棋牌室3间、图书室3间、阅览室3间、计算机室3间、多功能室3间、心理咨询室1间、劳动技术室2间、体育器材室2间、物理器材室3间、化学器材室3间、生物器材室3间、理化生实验室9间。学校教学办公室12间,行政办公室3间,总后勤室2间。 学校现有计算机101台,另有电子备课室10台电脑全部联网,全体教师拥有单独的电脑设备,各班级都安装了班班通电子教学设备。学校属于半寄宿制,拥有标准化食堂。 学校现有住宿生565人,面积2630平方米,住宿条件宽裕。学校图书总册数27938册,学生数931人,生均30册,2020年新增图书500册,新增书比例为1.8%。 学校学生的三年巩固率100%,年辍学率0,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99%,学校注重安全排查及学生安全教育,历年来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火店一中生源广,学生多,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全体教职工努力拼搏,不断进取,促使火店一中办学质量稳步前进。
火店文化路街景(2020年11月)
(二)火店教堂演变过程 1978年马月兰的老干娘(桑固后杨庄人)在邵老家传经讲道,两年之久巡回发展人数几十人,到1985年有一百多人。在马月兰夫妇的带动下活动场所搬到火店拖拉机站,人数不断加增,后迁址火店预制厂露天聚会。到1987经邵长玉之手,用了约2000元购买预制厂约一亩多地,教会兴旺人数增多,因意见不合,分南街邵长锦、北街邵长玉两部分。在党的优越政策下,各自发展壮大,南街约有200人,北街约有200多人。经过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平稳过度,1997南街、北街各自建造了属于自己的教堂,相安无事的过着正常宗教信仰生活。当时教会东有三座楼,北有田集,西南有张土地庙,都能和平相处,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陆续开放。整个火店乡约有信徒1000多人。在2016年南街教堂在葛晓、王义海、洪玉莲等人的带领下搬迁到火店西头夏邙路南边100米处(现在的火店教堂所在地)约2亩6分地。建教堂九间(长30米、宽11.5米),辅助楼底上两层14间(长25米、宽7米)。2018年在教堂整顿中,全乡教堂合并到此处。现有信徒三百多人遵纪守法,爱国爱教。在宗教职能部门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尽心竭力!
火店佛祖庙上的石鼓 (2020年11月) 【古 建 遗 址】
(一 )宗教庙宇 火店历史上宗教庙宇很多,有火神庙、瘟神庙、三官庙、佛祖庙、泰山庙、二郎庙等。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许多现象无法解释,人们就认为万物都有神,通过祭拜神灵求得保佑,驱祸避灾。比如,有山神,有河神,有土地爷,除了火神,农村家庭里还有灶王爷,为避免水旱虫灾,驱除瘟疫,人们逢年过节或逢庙会时都对这些圣灵顶礼膜拜,求得平安。 火店火神庙位于火店十字街西北角,只是一间小庙,里面有火神爷塑像,一年四季香火旺盛,周边数百里的香客争相前来膜拜,属于典型的庙不大神灵。火神庙始建时间不详,资料显示明朝以前就有。村民说了一件事,令人诧异,十多年前拓宽夏芒路,在原火神庙原址施工时,有泉水涌出不止,工程人员用砂浆水泥才整好。
洪楼北地三官庙石碑(2020年11月)
三官庙位于火店寨东南门处,今镇政府东南小桥外。三官庙宽为一大间,但有两层楼高,里面供奉有三官大帝。三官大帝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之一,属于道教(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信仰)尊奉的三位天神。三官大帝,指天官、地官和水官。中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上三官手书作为道教徒请祷治病的方法。三官庙香火鼎盛,庙里有道士若干,庙前有石碑数通。现在洪楼北地运河南岸麦地里有两通残碑,据说是从三官庙原址拉过来的。北边一块碑额有“万圣临轩”四字,下面竖列右起有字“三官庙···圣德巍巍···太祖高皇帝···天启三年(1623年)···三官大帝···崇祯己亥(1635年)···”。南边一块残碑有字“永北北望集···光绪年间又立···迄今三百有余载矣···”。两块碑互相印证,记述了火店三官庙兴建与汉高祖刘邦有关,因为汉高祖在芒山起义距离这里很近,或来此祭祀三官大帝。火店三官庙修建于明天启三年,崇祯己亥年年间重修时立碑,后在光绪年间再次修葺后立碑记述。 火店的火神庙、三官庙、泰山庙等庙宇最终在1949年后扒掉,石碑有的建桥,有的被拉到糖果厂作为摔糖案板用了。
火店寨东北角寨沟遗址 (2020年11月)
(二)火神店古寨 清朝末年,统治腐朽,农民起义军蜂起,太平天国在南,火店所在的豫东一带是捻军的活动区域。朝廷力量无暇顾及乡村,便命地方乡绅自编团练自卫。由此,火店在乡绅号召下,筑火神店寨自卫。以现在的十字街口为中心,火店寨东西长约550米,南北稍长约600米,寨墙夯土,寨门四周有石头加固。有丈余高之寨墙和丈余宽之寨河环绕四周,仅东南、西、西北门可以出入。火店寨筑成后的一百多年来,保佑了寨内百姓商户的安全,见证了火神店暴动,也成为八路军新四军与日伪土匪角逐的战场。火店寨在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后拆除,寨门的石头被运往邝庄建学校用了。
火店文化路街景(2020年11月)
【村 中 人 物】 (一)卢鸿钧 字子衡,夏邑县火店镇火店村人,约生于1886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登壬寅科举人。民国二年至三年(1912年—1913年)任海门县知事;民国四年(1915年)至七年(1918年)任南通县知事;民国七年(1918年)12月至九年(1920年)10月任太仓县知事;民国十一年(1922年)任高邮县知事,民国十三年(1924年)5月-8月任青浦县知事;民国十五年(1926年)10月至十六年(1927年)2月任丹徒县知事。 其一 宦游有感
金山竹影几千秋,云自高飞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远望南海三千里,近看西湖五百舟; 好景一时观不尽,今生有幸再来游。
其二 题巴河
一篙清水涨河头,三月桃花雨乍收; 竟日东风生巨浪,渔郎罢钓客停舟。
其三 四季竹
春暖笋壮似拔生,夏盛枝葱惹鸟鸣; 秋傲寒霜繁叶绿,冬搏风雪现节青。
其四 咏 竹
成林深山幽谷中,置景庭院雅士情; 新笋锋锐永向上,老杆中空示谦诚。 魂凝诗笺伴君吟,身寄丹青壮画屏; 叶动珠碎三更雨,枝摇影斜午后风。 (二)洪一波 夏邑县火店镇洪楼人,号陆柳怡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优贡,咸丰八年(1858)副榜贡生(举人副榜), 一生多才多艺,工诗善画,书法四体皆优,文采飞扬,夏永砀萧文人为之倾慕。村民传说,洪一波绘画十分逼真,作品《蚰子吃白菜》放到地上,公鸡误以为真去叨蚰子。洪一波知识渊博,抄写他文章的人都中了举人。朝廷派他去登封赴任的官文送到洪楼村时,洪一波已经辞世,送榜文者挥泪而去。洪一波开门授徒,门下有几百人。曾处理刘店卖油人与薛湖商户等周边纠纷多起,永城知县有事也来请教。家境殷实,后院有假山花园,破四旧时损毁,现已荡然无存。著有《尔尔集》《柳荫随笔》《顶门针》书稿皆失传,难得的是有传世诗词几首收录于《永城叠文》,由火店地方文化学者余从新从北京某图书馆抄来,现收录于后,供后人研究。 ![]() ![]() ![]() ![]() ![]() ![]()
指导:苏明君,县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班玉祥,县史志办主任)
2020年11月29日 一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