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马头镇概况发表时间:2015-09-17 11:06 马 头 镇?xml:namespace> 属夏邑县;26个行政村,269个村民组;人口47533人。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全镇总面积5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066亩,多为沙质土土壤。 水利资源 北有东沙河越境而过,镇内有白马沟纵横南北,横穿全境,白马沟系浍河的发源地,向东南注入淮河。全镇现有机井2100眼,实施护井工程2000眼,灌溉面积覆盖全境。 生物资源 主产小麦、玉米、大豆,特别是黄花菜和辣椒干为该镇的特产,销往国内外;年出栏牛、羊、猪等牲畜10万余头,出笼各类家禽120多万只。 历史沿革 马头镇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东汉设“郡”,辖三县,后魏设“建平城”。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曾在此设立“雪商亳县”,建国后,设马头区政府,1983年改为马头乡,1997年撤乡设镇。 名人和名胜古迹 清凉山遗址:位于该镇魏庄村,1975--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博物馆对遗址的性质、时代、文化特征作分析研究,确定属河南龙山文化遗址,遗址上层为商代文化层、中层为岳石文化层、下层为龙山文化层,以此层出土文物最为丰富。有罐、碗、瓮等生产生活用具以及大量的蛙壳、兽骨。 马头遗址:位于该镇马头集南街东侧,原最高处高出地面?xml:namespace> 民间艺术 琴书:琴书演唱形式为对口唱或单口唱。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演唱者1—6人不等。伴奏乐器除琴外,另有曲胡、京胡、三弦等。 名优特产 该镇以生产蕃茄、黄瓜等无公害蔬菜为主,现有蔬菜温棚1100多座,年产蔬菜4万余吨,产值达5000余万元,产品远销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 经济发展 2009年,该镇国内生产总值达92370万元,与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比较,年均增长2903万元;人均生产总值1.94万元,与1978年比较年均增长58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9万元,与1978年增长341万元;财政支出352万元,比1978年增长3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41元,比1978年增长3379元。该镇被河南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白庙村被命名为“中州新村”,镇域内马头寺、白庙集是闻名遐迩的两个古老集镇,历来是两省交界的商品贸易、物资交流中心。 经济结构 近年来,该镇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2009年,全镇第一产业产值28570万元,第二产业产值31800万元,第三产业产值32000万元,三产比例为3.1:3.4:3.5。 农村经济 农业产值2008年为27000万元,2009年为28570万元,粮食总产27610吨,单产达 全镇主要以无公害蔬菜生产为主,现被河南省农业厅命名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有大中型养殖场5个;森林覆盖率达60%,连年被评为市、县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单位。 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家,县粮食仓储加工龙头企业5家,产出的面粉销往内蒙古、上海等地。 全镇拥有大中型农业机械220余台,农机总动力50万马力,农业综合机械化作业率达92%,分作物农业机械化作业率达85%。 年输出剩余劳动力2万0余人次,创收达2亿多元,农民创业返乡兴办企业11家。 2009年镇内建有农村公路“村村通”36公里;安装有线电视5000部,入户达65%;全镇已建成镇党员远程教育接收站1个,村级党员远程教育接收点26个;建设农村书屋3个,农民健身广场1个,配备电脑及投影设备10套;建成垃圾处理站1个,配备3辆专用车辆;新建成高标准派出所1座;迅速启动了饮水安全工程,在白庙村、南刘楼、半截碑三个村实施,现已进入安装入户阶段。 工业经济 2009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31800万元,形成了面粉加工、家俱生产、纸业加工和打火机生产等具有特色的工业企业30多家。特别是从郑州引资建成了投资1600万元的汇丰面粉加工项目;从浙江温州引资1200万元的建成了佳佳环保卫生纸加工项目;建有投资500万元的嘉利佳家俱加工企业。 城镇建设 1996年,马头集镇总体规划已经市规划设计院设计规划,并于2008年下半年进行了再次修编。规划图对镇区内的宇航路、豫皖路、人民路、锦荣街做了详细规划并有鸟瞰图。现在马北广场、马头工贸区、白庙商贸区三个专项建设现已初具规模。 社会建设 教育 现有初级中学两座,小学25座,拥有教师412人,在校学生3124名,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建有大型幼儿园2座。 文化 建有高标准镇文化站一座,组建有老年腰鼓队、唢呐吹奏队等文艺团体8个,广播电视入户率达达98%,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两个。 卫生 建有中心卫生院1座,村级卫生室31个,各类医疗人员129人;中心卫生院配有各类大中型医疗器械20多台;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在90%以上。 撰稿:段性磊 审稿:王利平 胡文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