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桑堌乡概况发表时间:2015-09-17 11:10 桑 堌 乡?xml:namespace> 桑堌乡属夏邑县,辖33个行政村,126个自然村;308个村民组;4.8万人,其中有回族等少数民族350人,城镇人口2100人。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全乡69.9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6.1万亩。村前村后新农村建设有待开发耕地可达5000亩以上。 水利资源 全乡水资源:一是境内中一条国家五级河道—响河从上游引黄河水;二是全乡有300座坑塘积水,三是全乡现有机井950眼,地下取水。 生物资源 全乡生物资源丰富,而且生物生长环境日渐完善优美。 历史沿革 1949年10月—1950年5月,桑堌乡为县第四区; 1955年8月—1956年8月,桑堌乡划分为郭楼、小代楼、何营、桑堌等四个小乡;1956年8月—1958年2月,合并设桑堌、郭楼两个乡;1958年2月—1958年8月,撤消郭楼乡,郭楼乡区域划归桑堌。1958年9月—1961年改称为人民公社;1962年8月—1965年8月,桑堌乡人民公社被县划为四区;1965年8月—1966年5月,四区改为桑堌人民公社。 1983年12月改制为桑堌乡至2009年12月。 名胜古迹 吴家寿遗址概况 吴家寿遗址在桑堌乡政府南?xml:namespace> 该遗址属河南龙山文化中晚期堆积,上层为汉代墓葬群,原为兴福寿(俗称吴家寺)废墟,原高出地表面5— 据史老、史料记载,桑堌地古称“桑林社”,相传这里是商王成汤“祷雨处”。 桑林社遗址 桑林社即称商王成汤“祷雨处”。相传商王成汤在坛上堆满柴薪,自扮为祭天牺牲,登上祭位,走上热火熊熊的柴堆,向天祈雨。这时突然狂风骤起,浓云密布,大雨倾盆而至,旱象迅速解除。《淮南子主术训》说:“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于桑林之祭”即此。此后,殷商及后裔春秋宋国奉为圣地,之神祭之,“相奉商林”,旧时有祷雨台,今仅有遗址。 杨氏寿坊 杨氏寿坊位于夏邑县桑堌乡吴寨村南 地方文化(民间艺术) 地方文化 唢呐艺术传承班6支,从艺人员50余人。 书法 全乡书法人才辈出,现有书法、书画人员30多人。退休干部刘献深书法作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和美术作品《鹰》在豫、鲁、皖3省6县书画展中被评为二等奖。 名优特产 在桑堌许楼村、张楼村等保留有糖稀作坊传统生产工艺,年生产加工糖稀数十吨,并有相当部分农户利用糖稀作原料,加工糖制品,走向致富道路。 经济发展 2009年全乡生产总值6.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3万元,乡财政收入7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74元,全乡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农民工收入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稳步提高,以养殖为主庭院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繁荣激活农民增收的渠道,是闻名全县,乃至全市粮食生产大乡。 经济结构 桑堌乡土地肥沃,历史上被称为“粮食囤”,即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业大乡。近几年由于科学发展观措施的深入落实,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调整,广大农民从业渠道不断拓宽,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优化,在优化中增收。目前,全乡从二、三产业人员3.1万人,全乡工农业生产值6.4亿,逐年同比增长达30%以上。 农村经济 全乡粮食生产达到58678万吨,单产 全乡以农业生产为载体,以多种加工经营模式相结合,努力拓宽企业发展道路。2009年全乡以服装加工、打火机生产、编织、面粉生产、板材加工和养殖生产为主,已发展固定资产百万元以上的企业11个,其中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 个,企业产值3亿元,利润4800万元。建成万只规模养鸭小区一个,规模养猪场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3个。 全乡现拥有大、中型农机具85台,农用三轮车6471辆,农用汽车28部,农作物机械作业率达98%。 全乡劳动转移就业2万人,劳务输入1.5万人,劳务收入9000万元。 2009年,全乡确立李口、龚庄、大李庄、牛集等四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吴庄、王口新争取的政府扶贫开发村统一按新农村建设要实施规划建设。 社会建设 教 育 2009年全乡有初中2所,小学22所,在校学生6640人,教师385人。 文 化 唢呐文艺团体5个,村文化室2个,文化遗址省、市、县保护景点3处。 卫 生 乡卫生院一座,12个科室,30多个床位,医务人员29名,村医生诊所38个,医护人员67名。 撰稿:李中州 李兴深 审稿:闫世杰 宿子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