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之隋唐大运河遗址济阳古镇发表时间:2020-08-12 21:31 距离夏邑县程西南17公里的济阳,隋唐时期隶属于宋州(商丘归德府),是坐落在隋唐运河通济渠段北岸的一座繁华的特色古镇。她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永商公路(S325省道)、刘白公路交汇的翠带之上。曾经历过“舟车济阳过”的盛世繁华,也曾有过“济阳集战斗的”抗战传奇。更令人瞩目的是,济阳镇是隋唐大运河遗址的夏邑县示范段。 距离济阳镇东1公里的刘铺村西头,一座巨大的钢结构建筑傲然屹立。钢构建筑大棚下是考古学家发掘的隋唐大运河夏邑济阳段遗址。遗址再现了隋唐运河时期人们留下的足印风貌和极具考古价值东西。四周拉起了围墙,园内已经绿化,还修建起了几个凉亭,大门内树立了一块巨石,上面书写“中国大运河”,下边有英文字翻译“THE GRAND CANAL OF CHINA”,冠以国字号的遗址,将成为世界文化着名景点。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2处世界文化遗产和第46处世界遗产。 商丘隋唐大运河和古城将闻名世界。2019年5月,河南省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重大工程第二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程,提出将深入挖掘商丘隋堤、通济渠夏邑县段、归德府等遗产文化资源,加快实施商丘南关汴河码头遗址公园、通济渠夏邑济阳镇段遗址展示工程,统筹推进归德府修缮保护......用好运河历史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一批商丘文化产业园,推动文化、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济阳古镇的得名和由来 今年夏天,我们有幸走访了济阳街上的廖纪昌和后楼村刘绍训两位当地文化知名老人。听他们叙说后,进行了整理。 济阳镇是一个集镇,每到农历双日都要逢集,所以原来人们都叫她济阳集。自古是豫东东西南北交通要道,是兵家驻守必争之地,是商家贸易云集之地。据传:早在公元500多年以前,南北朝时,从南京通往商丘、开封的大路经此,路南有一条济水河,村庄座落于河之北岸,谓济水之阳,定村名为济阳。因地处交通要道,村民陆续在大路两旁建房开起茶铺、饭店、旅馆,以招揽来往过路客人,人们称此为济阳店。隋朝末年,杨广坐旱船去杨州观看琼花,经此村北,形成隋河,这两条河道多年失修,加上黄河水患,黄土淤塞,河废。到了唐朝中叶,外来户曰益增多,有的是来此做生意落户,也有的是逃荒定居于此。还有的是依靠亲朋关系迁来的,人口发展很快,集市相当繁华,被称为济阳集,唐朝武将敬德在集西安乐寺门前栽过一棵槐树,树龄近千年,内空外活,建国后才刨掉。 济阳集庙宇很多,集东有天地庙,集南有南大寺,集北有小包寺,集西有安乐寺,火神庙等,五庙聚落呈“鸟”形,头居南、尾居北,东西形成双翅,古有“凤凰地”之传说,清咸丰年间,为防捻军,扒庙筑寨,东西长约五华里,西南有一段寨墙未及筑起,为捻军攻破,村民便将寨墙向里收缩两次,寨已很小,东西只有一华里长,四个大门上都镶有石板,上刻“济阳集”三个大字,该村由此而得名。济阳古镇可谓是风水宝地,像只凤凰翩翩起舞,有着悠久美丽的古老传说。 济阳过去一直属商丘县所管辖,为该县第三区,1951年划归夏邑县为第九区,1955年为济阳中心乡,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乡,2005年夏邑县乡镇区划调整改称济阳镇。 另外,据两位老人讲,隋唐时期,济阳集有一条古河流自西向东经过,叫“济河。”实际上这条河就是隋唐时期修建的通济渠,流经这里。因为“济河”以北为阳,就称为“济阳”,这个集镇就称为“济阳集”。解放后,政府延续他的名字称为“济阳乡”,随着经济水平的攀升,于2001年,撤乡换镇,改名为现在的“济阳镇”。 隋唐大运河遗址济阳段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浙江,是纵贯我国中东部平原的内陆水道系统,流经8个省市地区。夏邑县境内的通济渠运河遗址,因为遗存众多而走入人们的视线,一个规模宏大的运河遗址公园正在济阳镇刘铺村兴建之中。 大运河始修于隋大业元年(605年),时称通济渠,唐称广济渠,宋称汴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开封留守杜允为阻止金兵南下,人为决口黄河,致使运河淤废。 如今的商永公路南线即是当年运河的河堤,大运河虽废止上千年,夏邑境内仍然留下了很多的实物和人文遗存。济阳镇西的邓铺村还有一小段运河的旧河道,济阳镇东边的刘铺村,人们通过考古发掘,得到了很多实物证据,这也是运河遗址公园选址在这里的主要原因。 考古资料介绍,夏邑段运河被埋较浅,距离地面不到一米。大堤结构由上、中、下三个层面组成,上层为明代使用的大堤,中层是唐宋的大堤,下层是更早期大堤。在上、中层表面发现分布密集的车辙印痕,行人脚印痕、动物蹄印痕等,反映了当时大运河堤面交通之繁忙。该遗址出土三千多片灰陶片,同时发现一枚宋代青瓷片、多块烧炉渣、砌筑陶窑的砖块。在南侧大堤外侧发现了顺沿河堤方向修建的古代道路遗存,宽约16米,印证了史书中关于大运河堤外为官道的记载。 在隋朝以前,我国有许多条河流,但是几乎全是自西向东流向的,没有一条南北流向的河流。公元584年至公元610年,隋朝先后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并重修了江南运河。成功疏通了以国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河北涿(zhuo)州,南达浙江余杭的大运河。自此,“隋唐开河,唐宋受益”,唐宋运河也基本上沿用隋代运河水系,进行水上运输和行业贸易往来。 “这里曾是隋唐大运河的一段。”2012年6月,商丘市文物局工作人员曾经来济阳镇济北村戚菜园村南边考察,他们指出通济渠夏邑段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一部分,流经济阳镇的这段大运河,至今保留着零星分布的故道水面,其中一处长约500米、最宽处约30米的水域,是郑州以东唯一保留有水面的运河故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