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李集镇概况发表时间:2015-09-17 11:11 李 集 镇?xml:namespace> 李集镇位于夏邑县西北部,西与虞城县接壤,东与王集乡毗连,南与桑堌乡交界,北与车站镇为邻,商(丘)永(城)、刘(堤圈)亳(州)公路纵横贯穿全境。全镇辖49个行政村,171个自然村,369个村民组,总人口7.02万人。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李集镇土地资源丰厚,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全镇总面积10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xml:namespace> 水利资源 境内河沟水网密度大,主要有毛河、李集沟、司集沟、关楼沟、龙湘沟等,地下浅层淡水资源丰富,为中等富水区。设有毛河张庄水闸。 历史沿革 李集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宋朝称永兴集,明朝改称李亢集,清初改称李集。建国至1955年属陇海区(治所在李集,1954年移车站),1955年8月,这里属李集中心乡,1958年建李集人民公社,次年4月并入车站人民公社,1965年再置李集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李集乡,1986年12月建李集镇。2005年12月机构改革郭庄乡并入李集镇。镇政府所在地——李集。 名人和名胜古迹 大圣寺,位于李集镇张庄村东,建时无考,曾经发现落款公元477—499年的石碑和公元1297年的墓塔,后几经兴衰破败。2005年,群众捐资重建了大圣寺,盖起了5间大雄宝殿、3间天王殿、3间平房等。至此,大圣寺基本恢复了原貌。先后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商丘市民族宗教局定为重点宗教活动场所。 仇常省(1834-1923),班楼村仇庄人,清庠生,后习医。内、外、妇、儿、眼、喉各科医术均优,尤以妇科、眼科为最。慕名求医者,方圆200余里。仇待人和气,与贫苦人治病多施舍,外人送号“仇善人”。 徐艳琴,原名杨玉枝,女,1920年出生,杨老家村人。曾先后加入江苏省丰县大众剧团、中国剧协等,历任江苏省文联委员,江苏省第二、三、四届人大代表,1981年任徐州地区戏校副校长。她主攻文武花旦,习祥符调,擅长扮演天真活泼少女角色及帅旦行当,尤以表情、身段见长。和马金凤、阎立品、毛凤麟同被誉为河南梆子四大名旦。 名优特产 地毯是李集镇知名品牌。其产品图案新颖,质量上乘,被国家认定为免检产品,拥有对外出口自主权,远销日本、加拿大、瑞士、菲律宾等国家,先后获河南省兴豫杯优秀奖、国家丝织地毯金杯奖、日本丝织地毯佳作奖。 该镇保温建材产业比较发达,生产的中温石棉线、岩棉制品、摩擦耐火材料、硅酸铝制品等获1989年河南省名优产品奖,被誉为保温建材之乡。 该镇盛产大白菜,年种植面积在2万亩左右,主要品种有青杂3和87-114两个品种,以汁白、味鲜甜、纤维少、营养丰富、产量高等特点而驰名,是纯正的绿色无公害蔬菜。 该镇食用菌资源丰富,盛产双孢菇和草菇,质地细嫩,鲜美可口,营养丰富,含高蛋白质,低脂肪,无污染,为绿色食品。该镇生产的双孢菇、草菇、黄桃、甜梨、青刀豆等罐头,远销美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经济发展 30年前,全镇GDP、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在2-3%左右,农民年人均收入在100元左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不到2%。2009年,全镇完成GDP17.3亿元,人均24643元,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029元,年均增长率达6%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21万元,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2602万元,年均增长率达到6%。李集镇在2007年全市综合排名位居16位,是粮食生产重镇。 经济结构 近年来,李集镇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通过扎扎实实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使农业逐步实现从单纯追求农产品产量向追求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转变,农民收入增长由单纯依赖增产和提价向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多种经营转变,产业结构比重逐渐由“一、二、三”向“二、一、三”转变,第一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二,三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年上升,达到38.4:51:10.6。 农村经济 李集镇是粮食生产大镇,1985年粮食总产1604.85万公斤,其中夏粮993.23万公斤,单产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以高双庙村为中心建成了10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周边村委发展蔬菜种植面积20000余亩。食用菌大棚达到2400余座,林果面积达到3000余亩。全镇生猪存栏达到12000头,羊存栏30000头,禽存栏达到806000只,现有大中型养殖场30余个,养殖大户1100户。 农业产业化经营 目前,全镇拥有省级龙头企业1个,县级龙头企业3个。其中河南金之荣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日加工生产水果类、蘑菇类、蔬菜类罐头100吨。食丰粉业、永兴粉业日产面粉可达300余吨。全镇现有蔬菜、板材、经济人、食用菌、畜牧等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会员3000余名。 农业综合开发 2007年,我镇高标准实施了涉及8个村委总面积1万余亩惠及群众12000余人的土地开发治理工程,修建柏油路 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总动力10.62万千瓦,全镇拥有大型收割机100余台,大中型旋耕耙110余台,中小型播种机200余台,农用三轮车8000余台,四轮车1500余台,全部实现了机耕、机耙、机播,其中小麦机收率达到100%,玉米机收率达到30%。 劳动力转移就业 全年劳务输出1.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亿元,人均劳务收入达到8000余元。农民创业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全镇形成了以板材加工、木床加工、水磨石地、食用菌加工、养殖、蔬菜等为主导的专业村30余个,初步形成了百姓创家业、能人办企业、干部干事业的生动局面。 新农村建设 重点依托孟楼、良庄、李西、刘古同、后司集五个交通便利村,结合各村实际,采取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分类推进。目前,孟楼已建成占地80余亩的新村示范园,新建楼房240座,新修水泥道路 工业经济 先后新上了河南今之荣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梦华制衣有限公司、中美合资麦德拉(河南)时装有限公司等一批外向型规模企业,为李集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全镇拥有大中小民营企业534家,其中1000万元以上企业6家,500万元以上企业15家,年工业产值达到9.7亿元,形成了食用菌加工、面粉加工、化工、服装加工四大支柱产业。2009年,由浙江宁波市天一食品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的河南琪瑞食品有限公司,落户县工业园区,占地140亩,目前已到位资金8000万元。 城镇建设 先后拓宽修建了镇区豫港大道、人民街、康复街、镇府路、新兴路、富民路建设,逐步完善了硬化、照明、排水、绿化等配套设施,扎起了四纵三横的小城镇框架。其中沿商永公路拓宽路面 社会建设 教育 全镇现有中学5所,小学28所,公办幼儿园2所,成人学校1所。全镇初中在校学生1748人,小学在校学生7656人,幼儿园在校人数1034人。全镇现有专任教师574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387人,学历全部符合国家规定要求;初中专任教师187人,学历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137人。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到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8.7%。目前,全镇小学校舍建筑面积 文化 2009年,投资60余万元,新建了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的李集文化站,建成村级文化娱乐场所8个。坚持定期组织群众参加各种文艺活动,鼓励支持村级文艺演出团体发展,目前全镇发展各类文艺团体12个。全镇49个行政村全部实施了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75%的农户群众接入了有线电视。 卫生 全镇现有卫生院2所,医务人员52人,病床80张,配置了B超、心电图、脑电图等先进仪器设备,拥有乡村医疗诊所62个,医务从业人员63人。2009年,全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口6.3万人,参合率达到90%以上。争取上级资金980余万元,新建标准水厂1座,新打 审稿:杨 松 王 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