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千库网_商务红金色背景_背景编号5923454_副本.jpg

夏邑胡桥乡概况

发表时间:2015-09-17 11:00

胡 桥 乡

胡桥乡位于河南省夏邑县东南部11公里,处于夏邑---永城交界处,辖33个行政村,158个自然村,258个村民组,47201人。其中农业人口41560人,非农业人口5641人。

自然资源

现有耕地面积6.01万亩,人均耕地1.3亩。乡域总面积67.8平方公里。

乡域河流隶属于淮海水系。主要沟渠有:沱河、虬龙沟、应征河、五青河、五香沟等。浅层地下水埋水2-3,处于夏邑县贫水区,中深层地下水含量丰富,水质较好。

历史沿革

胡桥乡建国至1955年属胡桥区(第二所,治所在胡桥集),19558月,设胡桥中心乡。1958年置胡桥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胡桥乡。

经济发展

2009年胡桥乡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分别为2.6亿元、216万元和3896元,是1978年的76倍、51.2倍和38.27倍,年平均增长16.1%14.5%13.1%

经济结构

2009年底统计:全乡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6亿元,第一产业生产总值1.2亿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1.1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0.3亿元。

农 业

大力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努力实现把土地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狠抓农业开发,不断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土地效益,实现农业与市场接轨,逐步地形成以“农作物种植模式的多样化、农产品加工销售的市场化、产业规模生产经营的常态化”的新格局。使粮食总产量由19781489.1万公斤,提高到2009年的4743.9万公斤,平均年增长10.84%。现有小麦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0 %以上。亩产由1978年的110公斤,提高到520公斤以上,年增长13.7%。随着农产品市场化的不断深化,带动了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现有中型养殖场67个,专业村2,肉鸡年存栏4.2万多只。采取专业村与专业市场集聚联动,技术培训与产销效益同步,使畜牧业年收入达到1529万元,人均净增1100多元。加大科技投入,降低生产成本,举办各类培训班116期,受训达 10000余人,已有1130人领取了绿色证书,新发展农民经纪人4100人。组建2个农村经合组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3000余人,遍布在江浙、北京、上海等地,年收入达1.4亿元 ,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

工 业

胡桥乡的工业始建于1956年,至1977年,平均每年工业总产值为70.04万元,工业生产只有传统的加工行业、修理行业。1978年,全乡有乡办企业4个,村办企业1个,乡镇企业总产值130多万元,企业利润总额13万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胡桥乡工业步入新的发展时期。逐步实现了从数量到质量的飞跃。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工业产品进一步拓宽市场,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特别是近几年,紧紧围绕“工业立乡、民营富乡”的指导思想,全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交通优势,通过优惠政策驱动,科技示范带动,名优品牌推动等方式,大力发展板材加工、面粉加工、服装加工、金属铸造等产业。2009年,全乡已有固定资产50万元以上的项目90余家,其中固定资产500万元以上的项目20余家,固定资产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0家,企业利润总额900多万元,是1978年的70倍。

板材加工业是该乡的支柱产业。现有各类板材加工企业200余家,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大型成品板加工企业有6家,分别是金展、恒大、东海、宏昌、亨利等木业公司,板材加工业年产值已达1.27亿元,年可创利税800多万元,从业人员8000多人。其产品远销欧美、日本、新加坡、中东等国家及江苏、广东、山东、重庆等10多个省市,是豫东最大的板材加工基地。其中金展木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原木收购、成品板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民营企业,具有产品自营出口权,占地2.3公顷2006年建成,总投资4100多万元,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现有建筑模板,胶合板两条生产线,主要生产318毫米等规格胶合板和建筑模版,各类产品以出口为主,主要销往中东,欧美国际市场。恒大木业有限公司,占地2公顷,建筑面积3160多平方米,拥有2条国内先进旋切、成品板生产线,年加工木材6万多立方,安排员工300多人,产值突破5000万元。

城镇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胡桥乡建设有所改善,但基础设施较差,仅有过境的13公里商永公路是柏油路面,村级公路为土质路面,农民住房全部是砖木结构的平房,农村没有电话,交通工具原始。基本上是“电灯不明、道路不平、通迅不畅”。群众出行难成为了普遍现象。集贸市场仍为原始的老街老场,街道宽只有9,且沿街门面参差不齐。

改革开放后,小城镇建设实行高标准定位,聘请省、市、县建筑设计院技术人员对小城镇建设全面进行了规划,先后修建了文化路、韩东路等街道,街道拓宽至40,对主要街道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集镇新建公共建筑13栋,总建筑面积5290平方米2001年,全乡农民改建砖混结构住宅楼505户,2006年达到858户,2008年达到2131户,建新房总面积28.1万平方米。40%村民改建和新建了楼房。乡村集市进一步改观,1985年有胡庄、蒋楼两个集贸市场,2000年又增加了胡楼、李黑楼两个集贸市场,商贸兴盛,货畅其流,市场活跃。 1985年个体商业3个,个体户58个,从业200人。2000年个体商业发展到30个,个体户222个,从业人员1100人,2009年,有个体工商户480个,从业人员2700人, 社会商品零售额6800万元,比改革开放前1977年的591万元增加了11.5倍。1985年,全乡拥有电视机207部,洗衣机13部,电冰箱3台,收录机305台。2009年,全乡拥有电视机12630台,安装有线电视2689户,洗衣机8960部,电冰箱3964台,VCD9321台,电脑230台。人民群众生活消费结构显著变化,高档商品不断更新换代,生活质量全面提高。

交通状况发生了质的变化。近几年,通过融国资,集民资向交通事业注入更多的资金,至2009年底,共投入资金114万元,开通北会路、连霍高速公路引线。农村道路实施“村村通”工程,全乡完成修建沥青或水泥道路130.67公里33个行政村村级油路全部铺通,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柏油路网,交通状况得到彻底改善,群众出行越来越方便,交通工具和农业机械数量大幅增加,1985年全乡拥有大中型拖拉机5台,小型拖拉机66台,农用汽车6辆。2008年全乡有汽车290辆,其中客运车19辆,拖拉机86 台,三轮4580辆,四轮145辆,联合收割机110台。

电力部门积极推进乡村电网改造,农村电网改造全部完成,实现了村全部通电。广电部门加快乡村广播电视光缆联网建设,全乡33个行政村均开通了有线电视,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电信、移动、联通公司加大通讯线路、基站投入,扩大了电话覆盖率。1978年全乡拥有电话机13部,1996年有程控电话405部,2000年拥有电话2300部,2008年,全乡有固定电话2689部,手机15369部。

社会建设

教育 回顾30年前,胡桥乡的教育事业曾是发展滞慢,举步维艰,校舍简陋,破旧不堪;教学设备设施落后,学校环境差,处于落伍、薄弱阶段。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办学条件大改变,危房校舍变楼房,现代媒体课堂显。改革开放三十年,教师待遇大转变,月薪几十到过千,医疗保障尽开颜。”这是一位老教师用诗歌的方式,表达出30年教育发展的可喜变化与成果。80年代,中小学生源达到了高峰期,1981年,全乡共有中小学32所,其中小学29所,共有中小学生7393,其中中学生686人,小学生6707人,乡村组织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全乡29所村级小学先后改建教学楼21余所,配套教学设施,共投入资金670余万元。从1995年开始,全乡开展教育“两基”达标建设,积极推行义务教育。2005年政府实施“两免一补”工作,免除学杂费,学龄儿童入学率迅速提升。学校布局调整取得新的进展,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目前全乡有初中2所、小学20所,在校中小学生6058名,教职工307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学校设备设施、办学规模日臻完善,学校面貌日新月异。

卫生 1978年前,胡桥乡医务人员和医疗设施严重不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改革开放后,胡桥乡的卫生事业得到了质的飞跃。1978年至2009年,加大卫生设施投入,全乡医疗机构共投资690余万元改善基础条件,增加医疗设施,乡村医疗机构基本条件得到改观。乡卫生院新建了门诊楼、住院楼,2009年有医务人员39名,其中主治医师6人,医士31人,拥有X光机,大型B超,激光机,脑电形图仪等大中型医疗设备余台。技术力量雄厚,设有内科、外科、骨科、儿科、中医、妇科、放射心电、化验、B超等13个科室,病床位40张。是一所集医疗、保健、预防为一体的乡中心卫生院。现有村卫生所33个,卫生人员60多人。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开展,目前全乡参保农民3.9万人,参合率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0%以上,实现了医疗保险全覆盖,使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有了可靠保障,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1978年,全乡出生率为16‰,死亡率6.6‰,自然增长率为9.4‰,计划生育率78‰。1996年《河南省计划生育条例》颁布实施,胡桥乡的计划生育工作开始走向以“宣传教育为主,同时采取必要措施,依靠管理的道路”,1991年筹建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建有房屋28间,并配备了各种器械,2009年,全乡人口出生率为8.7‰,死亡率为6‰,自然增长率为4‰ 。进一步完善了乡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配置了波姆光治疗仪,B超机,微机各三台,并配置了服务宣传车一辆。现在各科室设备齐全,器械配套,制度规范,配备了专业技术队伍,村室达到了一类。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建立和完善。1985年前该乡无敬老院,1989年,征地20亩建了标准化的敬老院,有房屋48间,有工作人员6人,入院老人136人,供养率达到40%以上。农村低保、城镇低保、以及军烈属、残疾人等进一步得到帮扶救助。

文章分类: 胡桥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