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胡桥乡概况发表时间:2015-09-17 11:00 胡 桥 乡?xml:namespace> 胡桥乡位于河南省夏邑县东南部?xml:namespace> 自然资源 现有耕地面积6.01万亩,人均耕地1.3亩。乡域总面积67.8平方公里。 乡域河流隶属于淮海水系。主要沟渠有:沱河、虬龙沟、应征河、五青河、五香沟等。浅层地下水埋水2 历史沿革 胡桥乡建国至1955年属胡桥区(第二所,治所在胡桥集),1955年8月,设胡桥中心乡。1958年置胡桥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胡桥乡。 经济发展 2009年胡桥乡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分别为2.6亿元、216万元和3896元,是1978年的76倍、51.2倍和38.27倍,年平均增长16.1%、14.5%和13.1%。 经济结构 据2009年底统计:全乡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6亿元,第一产业生产总值1.2亿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1.1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0.3亿元。 农 业 大力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努力实现把土地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狠抓农业开发,不断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土地效益,实现农业与市场接轨,逐步地形成以“农作物种植模式的多样化、农产品加工销售的市场化、产业规模生产经营的常态化”的新格局。使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1489. 工 业 胡桥乡的工业始建于1956年,至1977年,平均每年工业总产值为70.04万元,工业生产只有传统的加工行业、修理行业。1978年,全乡有乡办企业4个,村办企业1个,乡镇企业总产值130多万元,企业利润总额13万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胡桥乡工业步入新的发展时期。逐步实现了从数量到质量的飞跃。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工业产品进一步拓宽市场,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特别是近几年,紧紧围绕“工业立乡、民营富乡”的指导思想,全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交通优势,通过优惠政策驱动,科技示范带动,名优品牌推动等方式,大力发展板材加工、面粉加工、服装加工、金属铸造等产业。2009年,全乡已有固定资产50万元以上的项目90余家,其中固定资产500万元以上的项目20余家,固定资产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0家,企业利润总额900多万元,是1978年的70倍。 板材加工业是该乡的支柱产业。现有各类板材加工企业200余家,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大型成品板加工企业有6家,分别是金展、恒大、东海、宏昌、亨利等木业公司,板材加工业年产值已达1.27亿元,年可创利税800多万元,从业人员8000多人。其产品远销欧美、日本、新加坡、中东等国家及江苏、广东、山东、重庆等10多个省市,是豫东最大的板材加工基地。其中金展木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原木收购、成品板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民营企业,具有产品自营出口权,占地 城镇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胡桥乡建设有所改善,但基础设施较差,仅有过境的 改革开放后,小城镇建设实行高标准定位,聘请省、市、县建筑设计院技术人员对小城镇建设全面进行了规划,先后修建了文化路、韩东路等街道,街道拓宽至 交通状况发生了质的变化。近几年,通过融国资,集民资向交通事业注入更多的资金,至2009年底,共投入资金114万元,开通北会路、连霍高速公路引线。农村道路实施“村村通”工程,全乡完成修建沥青或水泥道路 电力部门积极推进乡村电网改造,农村电网改造全部完成,实现了村全部通电。广电部门加快乡村广播电视光缆联网建设,全乡33个行政村均开通了有线电视,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电信、移动、联通公司加大通讯线路、基站投入,扩大了电话覆盖率。1978年全乡拥有电话机13部,1996年有程控电话405部,2000年拥有电话2300部,2008年,全乡有固定电话2689部,手机15369部。 社会建设 教育 回顾30年前,胡桥乡的教育事业曾是发展滞慢,举步维艰,校舍简陋,破旧不堪;教学设备设施落后,学校环境差,处于落伍、薄弱阶段。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办学条件大改变,危房校舍变楼房,现代媒体课堂显。改革开放三十年,教师待遇大转变,月薪几十到过千,医疗保障尽开颜。”这是一位老教师用诗歌的方式,表达出30年教育发展的可喜变化与成果。80年代,中小学生源达到了高峰期,1981年,全乡共有中小学32所,其中小学29所,共有中小学生7393,其中中学生686人,小学生6707人,乡村组织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全乡29所村级小学先后改建教学楼21余所,配套教学设施,共投入资金670余万元。从1995年开始,全乡开展教育“两基”达标建设,积极推行义务教育。2005年政府实施“两免一补”工作,免除学杂费,学龄儿童入学率迅速提升。学校布局调整取得新的进展,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目前全乡有初中2所、小学20所,在校中小学生6058名,教职工307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学校设备设施、办学规模日臻完善,学校面貌日新月异。 卫生 1978年前,胡桥乡医务人员和医疗设施严重不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改革开放后,胡桥乡的卫生事业得到了质的飞跃。1978年至2009年,加大卫生设施投入,全乡医疗机构共投资690余万元改善基础条件,增加医疗设施,乡村医疗机构基本条件得到改观。乡卫生院新建了门诊楼、住院楼,2009年有医务人员39名,其中主治医师6人,医士31人,拥有X光机,大型B超,激光机,脑电形图仪等大中型医疗设备余台。技术力量雄厚,设有内科、外科、骨科、儿科、中医、妇科、放射心电、化验、B超等13个科室,病床位40张。是一所集医疗、保健、预防为一体的乡中心卫生院。现有村卫生所33个,卫生人员60多人。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开展,目前全乡参保农民3.9万人,参合率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0%以上,实现了医疗保险全覆盖,使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有了可靠保障,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1978年,全乡出生率为16‰,死亡率6.6‰,自然增长率为9.4‰,计划生育率78‰。1996年《河南省计划生育条例》颁布实施,胡桥乡的计划生育工作开始走向以“宣传教育为主,同时采取必要措施,依靠管理的道路”,1991年筹建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建有房屋28间,并配备了各种器械,2009年,全乡人口出生率为8.7‰,死亡率为6‰,自然增长率为4‰ 。进一步完善了乡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配置了波姆光治疗仪,B超机,微机各三台,并配置了服务宣传车一辆。现在各科室设备齐全,器械配套,制度规范,配备了专业技术队伍,村室达到了一类。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建立和完善。1985年前该乡无敬老院,1989年,征地20亩建了标准化的敬老院,有房屋48间,有工作人员6人,入院老人136人,供养率达到40%以上。农村低保、城镇低保、以及军烈属、残疾人等进一步得到帮扶救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