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不时想起的夏邑老城
孙玉金 撰写 林保罗 统稿
写 在 前 面
我的朋友孙玉金,1961年大学毕业后即从事师范、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三十多年,1997年在夏邑县完中退休。
玉金生于1936年,祖辈居住在夏邑县老城里,其父孙炳文先生是夏邑出名的高跷艺术表演家。他见多识博,结交广泛,知道许多夏邑老城的佚闻趣事,神话传说,并经常传讲给年幼的玉金。
耳闻目睹,亲身经历,夏邑老城的文物古迹,城隍建筑,传说故事,战事风云。都深深印记在少年玉金的脑际中,至今仍不时让他想起。
玉金多次对我讲起夏邑老城的那段历史以及传说故事,并愿意记述出来以激励后人增强文物保护意识。为了提高记述的真实性、准确性、翔实性,近几年来,他又走访了多位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查阅了许多有关文史资料。经我们反复酝酿,讨论修改,初成此文。玉金还亲手绘制了夏邑老城平面示意图。今呈现于读者面前,权且算是对夏邑文史和父老乡亲的一点贡献吧,若有不妥,恳请予以匡正。
林保罗
2007年元月
一、解放前的夏邑老城
解放前的夏邑老城,是在明清以来的夏邑古城基础上扩建而成的。
夏邑老城最外一圈是护城大堤,基宽20余米,上宽7米,高10米,周长4886米。大堤上栽桑植柳,蔚然成林,中间是单人行走的羊肠小道。
东堤口的北内侧,是天齐庙。正殿高大雄伟,内坐天齐爷塑像。据说他是姜子牙点将封神黄飞虎的化身,南大堤口的西外侧,是关爷庙,西大堤口北外侧是玉皇庙。北大堤口的东外侧是龙王庙。
大堤里圈是宽250米左右的护城河,水深2~3米,水质甜,清澈见底,盛产鱼虾、鳖、黄鳝等,肉质特别鲜美,河里长满蒲草、水草。群众用蒲草编成蒲扇、蒲席、蒲包、蒲合、蒲苫等,远销省内外。蒲草的水下部分是青脆鲜美的蒲菜。夏邑县的烧蒲菜、鲫鱼蒲菜,远近闻名。来往人员进城必先尝之,而后带走送礼。大量的水草,是取之不尽的好饲料。城河又是广大群众游泳、划船的一大游玩乐园。在西南外河中北侧,有一石丘,是夏邑县出名的“马藻墓”,面积200余平方米,全部用鱼子石砌成,建有石屋、石马、石人、石猴等物。
现存的城隍残堤,是夏邑县老城墙的残留根基。民国时期,城墙高10米,周长3487米,有护城垛口2000余个。城隍基宽10米,上宽5米,内侧建一圈土城墙,有垛口近2000个,中间是人行道。
东西南北四个城门,高大雄伟横长20余米,前后宽10米,总高16米左右。大门全部是钢木结构,非常坚固,每一城门楼的面眉上横一石匾,题写门名。东曰“中山门”,南曰“奉化门”,西曰“胜利门”,北曰“建国门”。
城楼两侧是两个大圆形碉堡与城墙等高,留有高低不等的枪眼,全城周围,顺外城墙共建碉堡48座。战时,在城墙外围河内,增填枣树枝围城一周,以增加攻城难度。
城门外有四条通道,过大堤口直连东西南北四关。解放战争时期,南、西、北三条通道全被挖掉,只留东门一条,以便出入。在东堤口的内侧是国民党的小营园,东西长100余米,南北宽50余米。在堤口和小营园的交界处,挖一深10余米,宽5米的横沟,上建吊桥,在小营园与东门之间宽5米的通道中间,又建5座吊桥。水下插尖钢锥,上架一独木板,白天行人,夜晚抽掉。小营园留有驻军,是国民党的第一道防线。紧靠城门,又挖一地堡,正对路口,高出地面0.5米左右,留有多个机枪射孔。
城里有二条大街。一条是东西大街,另一条是南北大街,东西大街是东门正对西门的一条大街。南北大街的南北门没有正对,而是南门对衙门(街门口),北门对寺门(南大寺),因而与东西大街的相交处,形成两个十字街口,两十字街口相距88米,东西大街长718米,南北大街长1036米。因此,夏邑古城的形状是一个东西宽、南北长正长方形的城池(见图,不计外堤)。
城里两条大街,把城里中间陆地及周围的内城河分成了四块。东边的两块河大,西边的偏小,水深一般2~3米,而东北河较深,有4~5米,从来没见干过。内外城河虽一墙之隔,但里河碱大,寸草不生,没鱼类,只有青蛙和蟾蜍。盛产河虫,如大米粒大小,含蛋白质高达70%以上,群众长年捕捞,是上等的绝好饲料。人也可食,在三年困难时期,群众捞而食之,味道鲜美。由于碱大,群众常在里河洗衣、洗澡,然后再到外河冲洗,以来不用肥皂,效果甚佳。临走还要捎一桶,回家使用。
1945年冬,天旱出碱,一时全城住满捞碱群众。一是捞已结成块的碱牙子。二是取碱水在大锅里熬浓制成碱坯。三是把碱水洒在麦秸上晒干成碱草。结果四块河水被取干三块。只剩下东北河未干。
由于里河碱大,不生鱼,虽有青蛙,但干鼓肚子,就是叫不出声来,外地传有歇后语说:“夏邑县的蛤蟆干鼓肚”,这是真的。
县城内外河水面积约1800余亩。陆地只占一小部分,中间高,逐步向外延伸,好像一个小岛。
东门大街,是指从东门到东十字街口的一条街道,宽10米左右,从东门起,路北依次有王爷庙、天主堂,路南有黉学(文庙)等名胜古迹。其中关于王爷庙传说:夏邑土匪猖乱,皇上派王爷领兵剿匪,命令每一骑士赶上一匪必先割下两个耳朵来报功领赏,众匪恼恨,虽被镇平,但王爷被害,群众为纪念王爷功绩特建此庙宇。
黉学(文庙)是古城最大的建筑物。占地近10亩。主殿地基台高1米,长20余米,宽约10米,高10米,红墙彩色琉璃瓦,龙凤卧顶。殿内外有18根一楼粗的红色顶梁大柱。殿内外形成的回音,相当洪亮,全国少见。大殿前竖有两通大石碑。基座高1米,上卧石龟,龟上立石碑,卧龙盘顶,总高约5米。碑文为名书法家所出。经常有人用宣纸拓制碑文出售。黉学大门朝南,西边是操场(目前在水下)。
西门大街是指从东十字街口至西城门的一条大街,与东大街同宽,路北从东往西依次为茶社、当中院、孟氏祠、西贺、彭氏祠。路南从东向西有骆隅首、孟隅首、学堂。
南门大街,是指从南城门至西十字街口的一条大街,宽约15米。主要古迹有“南大寺”、“出院”、“节教”及“父子兄弟进士”两大牌坊。
南大寺,全称为南海大寺,座落在南城门里东侧,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四面环水,南留出路,形成一个湖中小岛,素有小南海之美誉。中间盖一大殿,内供奉一铜塑千手佛神像,比开封相国寺千手佛还要高大。两旁立有十八罗汉。另有东西偏殿。据群众反映,神很灵,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
书院是古时的学堂,在南门大街中段路西侧。
街正中建有两个大牌坊,南边的叫“节孝”牌,基宽15米,高10米,两侧立有四大四小石狮,中间可通大汽车,上书“节孝”二个大字。在节孝碑北边约100米处又立一石牌坊,与南边的石牌相似。上书“父子光弟进士”六个大字。据说,这是清朝大户陈家为光耀门庭而建,是全城最高的石牌建筑。
北门大街,是指从北城门至东十字街口的一条南北大街,宽约10米,主要名胜古迹由北向南依次为玄帝庙、县衙、戏楼、城隍庙、花牌坊等古建筑。
玄帝庙座落在北门里路西一高土台上,与城墙等高,面积250平方米左右,上盖一大殿,殿内塑有玄帝爷金身。
县衙在北门里路西,距北门约150米,有县衙大殿一座,大门正对县城南门,这条街叫县衙大街,通过西十字街口与南门大衙相连,出县衙大门往东有一条小街,与北门大街相通。
城隍庙在县衙西边,有木雕城隍爷金身。膝盖是活动的,一按即起,双手搂住你的脖子,背起来就走。两旁是偏殿,供道士居住。
花牌坊,座落在县衙南约200米,大街的正中间,是全国少见的牌坊建筑,基宽15米,高约8米,立柱两侧有四大四小石狮把门。上面的人物、走兽、花纹图案,全部悬雕而成(群众称透花雕刻)。上书“父子清卿”四个雄健有力的大字,为当时名书法家陈陛所书。这是夏邑县第一大富户彭 家所立。
据说,明朝时期,彭家有人在朝为官,立牌坊时,县衙街东侧为彭家地盘,但街西旁归孟家所有,建牌坊根基须占用孟家一片地盘。孟家当时也是城里有名的富户,彭家要出钱买,孟家坚持不卖。彭家托县令出面调解,县令一想便对孟家说“彭家立牌,也是好事,孟家应该支持,彭家占你多少地盘,完全用元宝排满,以此为价”。最后才算解决。
圣旨牌,在花牌坊北约50米的地方,座落在县衙大街东侧面朝西。是一座5米宽4米高的小牌坊,上书“圣旨”二字,这是官员迎接圣旨的地方。
夏邑古城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史,她那雄伟的姿态,独特的建筑,充分体现了夏邑劳动人民的智慧。
如果你站在护城大堤向城内观看,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那八块河水,微风一吹,水波连天,烟波浩淼,清澈见底。她像一块块璞玉装点着这古老的城堡。那捕鱼轻快的小舟和成群结队的游泳者,惊得那野鸭、水鸡、鹭鸶、大雁乱跑乱飞,发出惊慌失措的鸣叫。
那庄严宏伟的城墙,像一条灰色巨龙盘卧一周,把护城河水分为内外两圈,那高大的城门、碉堡,让你立刻回忆起那战争的年代,震耳欲聋的枪声,飞机的轰鸣声,新四军勇士们的攻城喊杀声,你争我夺,架云梯,战火海的悲壮场面。让你感慨万千,叹息不已。
城中,那高大宏伟的黉学宝殿,挑角美观的南海大寺,出类拔萃的三大石牌,以及县衙、玄帝庙、王爷庙、城隍庙、幺么坟等古老建筑。阳光一照,辉光四射,映在湖面,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城县居民都是汉族,解放初期人口约2000余口,姓杂,没有一定的论辈关系。他们相处非常和睦,谁家有事,自动出来相助。绝大多数都以经商兼种地为生。
城里没有高楼大厦,但大街两旁的古代建筑比比皆是。酒楼、茶社、客栈、商店、丝绸、皮货应有尽有,要猴的、卖艺的、舞枪、弄棍的每天让你看个够。苏、鲁、豫、皖八方来客,进城购物的农夫,公子小姐,达官显贵,人来人往,整个县城呈现一派繁华的景象。
二、新四军三打县城
一打县城,里应外合,一举成功。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以后,国民党抢先从淮南临权派蒋心纯司令员率三个团接管县城,不久蒋奉命开赴新疆。随后由国民党55师师长石中达和副师长王教祥(共产党员)率部接管县城。55师的实际指挥权当在副师长王教祥手中,那时中共夏邑县人民政府县长是彭龙桥并兼任县总队队长,双方策划起义事项。
55师为国民党的正规军,负责保卫县城的还有县保安团。团长是张朝刚,伪县长是马冠英(马瞎子)。保安团的营部安在西关小营园内(西大堤口以西至大桥,南北约100米)。驻军实际只有一个加强连的兵力。张朝刚每天晚上在两挺机枪和20把手枪队的保护下回城居住。
1946年元月7日拂晓,55师在副师长王教祥的指挥下率部起义。首先派亲信部下接管四门,打开南门,彭龙桥率领县总队和分区部队共两个团的兵力,迅速从南门突入。在一阵猛烈的机枪射击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中,国民党县长马冠英及保安团团长张朝刚还没来得及抵抗,就被新四军活捉。然后张朝刚被押上西城门楼向西关小营园内部下属喊话投降。天亮在各个交通要道及55师官兵驻防周围都布满了新四军的岗哨。55师官兵在副师长王教祥的命令下,整队到南关操场集合、讲话。他号召55师官兵参加新四军,不愿者,发路费回家。这样新四军没伤一兵一卒,里应外合,夏邑县获得了第一次解放。
二打县城:强攻未克,损失惨重
新四军解放夏邑县城以后,立即撒军,为捣毁国民党驻军的巢穴及驻防工事,留下一个营的兵力,由营长张合松和刘副官负责扒城、毁庙。
没多久,国民党团长王干亭及伪县长诸葛宾,从刘堤圈率一个团攻打县城。张合松退出城外打游击,王干亭走后,由李子玉任团长。
李子玉是国民党的忠实干将,很有心计。他认为原来所扒的古城是明清以来的作为古代战争需要而建的。现已过时,为此他组建了一个专门研究建城的班子,由副团长祝国贞负责。书中所写夏邑老城及示意图就是这时所建。
新城建成以后,首先把通往南、北、西三关的城外通道挖掉。这样以来,新四军再攻城只有从东门进攻。为此李子玉在城东部建了三道防线。
在东关北部(现红十字医院处)又建一小营园。周围挖深沟,灌水填树枝,修城堡。与东堤口内侧小营园互相策应,这是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是指城外一周护城河及吊桥、城门、城墙、地堡。这是最难攻破的第一道天然防线。
第三道防线是以城内四块河水为依托,在四块河水的连接处,挖一道深沟,死守城中心地带。同时修建一条东门至西门的地下通道。
1947年4月28日,新四军豫、苏、皖军区独立旅30团、35团奉命攻城。首先扫清城外两个小营园的国民党守军,歼灭200余人。攻破第一道防线。然后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和城外群众的大力支援下,新四军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把城外小营园至东门道路上的5道吊桥全部填平。
29日拂晓,新四军发起总攻。准备在天亮前攻破东门。信号弹升起,攻击号响彻夜空。战士们在猛烈的迫击炮和轻重机枪的掩护下,前赴后继直向东门城下冲击。兵临城下与国民党守军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近战。枪炮声、炸弹声和炸药的爆破声震耳欲聋。像狂风暴雨一般震撼人心,让你不寒而栗。由于城墙、城门坚固,碉堡林立,以及国民党官兵的顽抗,再加上炸堡连连失利,天亮前久攻未下。新四军随即收兵休整。第一次攻城失利,损失近一个连的兵力。
黄昏来临,新四军发起第二次攻击,比第一次更加猛烈。几十里以外就可以听到“呼呼咚咚”的枪炮声,弋光弹、照明弹把整个县城照得如同白昼。新四军勇士们在自制的推车上盖上浸透水的棉被,迅速攻到城下,与国民党守军逐碉、逐堡的你争我夺。出现了很多像黄继光堵枪眼的无名英雄人物,你堵他捣,打得难分难解。在城门两侧架云梯往上爬,打倒一批,又爬上一批。李子玉下令,夺得或推倒云梯者,每人赏大洋20块,这样以来,争夺云梯之战特别激烈,最终战士们爬上城墙与国党守军展开了一场惨烈的白刃战。国民党将军节节败退,眼看城破。这时李子玉率兵赶到,大喊后退者,格杀勿论!又把新四军赶到城下。同时投入汽油桶,一时整个东门城下一层火海,连河水都被燃着。新四军只好奉命退出战斗,第二次攻城失利。
天亮后,国民党飞机出动,对新四军阵地及围城官兵狂轰乱炸。并向城里守军投下了大量弹药、食品。这时新四军奉命撤退。这一仗由于没有采用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战术,而是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死打、硬拼,损失惨重。据说新四军伤亡约一个营的兵力。
三打县城:围而不打,和平解放
1947年11月8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经过夏邑,要报4月份未克之仇,李子玉闻讯丧胆,随即率众潜逃。
刘邓大军一个营长领兵进城,视察古城内外,叹息道:“我南征北战几十年,从来未见过如此威武、坚固的天险小城,她不是一般小城,而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天险城堡。真是一人挡关、万人莫开啊!四月份强攻,怎不失利?”遂命令扒城、烧民房,没等扒完就奉命南进,李子玉返城,重修城堡。
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豫、皖、苏三分区奉陈毅司令员之命,由黄作军副司令员率军解放夏邑古城。这一次吸取上次强攻未克,损失惨重的教训,采用围而不打的久困战术,迫使县长李春茂、团长李子玉率2000名官兵投降。
11月6日下午,新四军36团、新六团、骑兵大队及县大队、在黄作军副司令员指挥下,将城包围。在猛烈的枪炮轰击下,首先攻破第一道防线。先给李子玉来一个下马威。当时淮海战役已接近尾声,国民党50万大军被歼。李子玉胆战心惊,日夜不安,企图突围打游击。攻城不易,外突也难,即使突围,我这二千小兵也不经打,只有一条路投降,说不定能留一条活命。
黄作军副司令员让战士制云梯,做担架,整船只,佯作攻城之状。同时向城内官兵喊话,宣传共产党优待俘掳、缴枪不杀的政策,并组织国民党官兵家属写信用风筝投放城中。在强大的政治攻势及大军压境的情况下,11日李子玉挂免战牌,上写“请接电话”四个大字。次日上午李子玉派县长李春茂及民主人士孙武卿二人划船到东关小学(新四军指挥部)谈判,经多次协商,16日上午,李子玉团长及县长李克茂等国民党二千余官兵及全部武器、弹药集中到黉学操场,缴械投降,至此夏邑县城和平解放。
县城被新四军打下以后,人民群众欢欣鼓舞。编了许多歌谣。其中有一首写打县城的歌谣流传甚广,现经多人回忆抄录如下:
11月6日那一天
我军围困夏邑县
守城的部队光发躁
围城的部队都喜欢
春茂就是李县长
孤身出城到学堂①
首长②客气又优待
叫他坐在正当洋
谈公事、论力量
说国家、讲思想
他③怕团长不愿意
回去跟他再商量
李子玉,啥心肠
抓新兵,吃整粮
强迫民工修城墙
过山炮,轰轰响④
震得守军乱心肠
吃好的,也不香
到底还是投了降
二部电台交给咱
还有六挺重机枪
五门“八二”迫击枪
200箱炮弹放一旁
机枪、步枪一操场。
注:①学堂:即当时新四军攻城部队指挥处。
②首长:是指新四军攻城部队首长。
③他:指李春茂
④过山炮,轰轰响,指淮海战役中的枪炮声。
三、名胜古迹和民间传说
夏邑老城不仅名胜建筑繁多,而且每一处名胜都有一个或多个民间传说。有的传说甚至达到了神化程度。这里略选几则分与读者共享。从这些传说中亦不难看出夏邑劳动人民的智慧。并能让人从中悟出一些道理。
1、玄帝爷河北卖马
在夏邑老城北门里两侧,有一古庙,叫玄帝庙。庙台几与城墙等高,台上建一大殿,殿内塑有玄帝爷神像。原来这里是一座小庙,烧香拜佛的人寥寥无几。令玄帝爷神情不安。一天,玄帝爷用泥捏成一匹马,涂上红色,赶着去河北(黄河以北)卖马。当时人一看,好一匹枣红大马。膘肥体壮,矫健有力。就问:“老头,你这马能干什么活?”老者答道:“能骑、拉车、耕地,样样精通。”一位公子模样的人就问:“你要多少钱?”老者答道:“一棵钱(一个元宝)足够。”公子随即付款。临走老者拦道:“我这马,只管用,不喂草料,更不能饮水。如有啥问题可到夏邑县北门里路西,问一个姓玄的老头,便知。”
青年人喜不自胜,一跃上马,一杨鞭,马行走如飞,不一会就到家啦,下马一看,这马出一身汗水,心中可怜,忙提来一桶水给马饮用,谁知不一会马不见了,只在水桶边有一滩稀泥。公子大惊。突然想起卖马老人交代的话来。赶紧来到夏邑北门里去找,一问都说这里没有姓玄的老头。西边只有一小间玄帝庙,你不妨进去看看。那公子进庙一看,吃了一惊,庙台上正中坐的就是那卖马的老头。赶忙下拜磕头。众人听说,认为玄帝爷显灵了,都起来朝拜,并商量给玄帝爷重建庙宇,塑金身。
动工的那天,男女老少,人山人海,都想给玄帝爷盖庙出把力。不几天就把庙台筑的与城墙一样高。盖庙时来了一位又黑又瘦的木工老头,要找活干,会长一看是一个混饭吃的老头,就问“你贵姓?会干什么?”老者答道“我姓鲁,什么活都会干。”会长暗笑,命人拉来一个大树根疙瘩,指给老者说,你看够啥材料就干吧?有意玩弄他。老头欣然接受,先把树疙瘩锛锛砍砍,然后纵横旋线,神情自若,该吃饭了让他吃,他不去。只见他看见飞来一个屎壳螂伸手一抓填在嘴里,天天如此,令人好笑。大家认为他是一个傻子。
一天,会长来查工,老头突然不见了,只见那个树疙瘩纹丝没动,于是很生气,一脚踢去,只听哗啦一声,散落一地的全是木楔子。拿一个随便安在庙梁的使楔处,都正好适用。于是会长方悟:“原来玄帝爷把鲁班祖师父请来啦。”急忙下跪谢罪。这时众人一看,满地栗子壳皮,原来鲁班师祖吃的不是屎壳螂,而是栗子。
2、阵势恢宏的城隍爷求雨
夏邑县衙门口西侧,有一城隍庙。正殿内坐一木刻城隍爷,两侧偏殿里住有多名道士。
人们说城隍爷很灵,每遇大旱,群众必将城隍爷抬出求雨。因是木刻,膝盖是活动的,一按即起,为此抬出非常方便。
求雨的形式非常隆重,阵势相当恢宏,大队从衙门口出发,最前面抬着城隍爷,紧跟一群道士,他们身穿道袍,手拿两把尖刀,边走边舞。后跟求雨的群众,手持柳枝,边走边沾水向空中抛洒,再后是高跷大队,八百彩旗开路,锣鼓宣天,哨呐齐奏。由孙炳文当老汉领路,玩着麒麟送子、扑蝶、拉驴等舞蹈动作。傻小子吃妈妈奶更是逗的观众捧腹大笑。
紧跟着的是城里的鬼会,由刘二、孙步清领队,他们光着上身,下穿一裹腿长裤,腰束板带,手持一柄钢叉。玩起来,把钢叉向上空一抛足有6~7米高,然后掉落在他们身上。这时,只见那钢叉在他们身子的前后左右上下翻滚旋转,发出“哗哗啦啦”的响声,非常惊险,当行进到花牌坊下边时,他们猛一用力,将钢叉从牌坊上边抛了过去,随即快速走到牌坊那边,用肩膀按住钢叉又玩了起来,西边观看的群众一片叫好声。
鬼会玩的是拉秦桧,前面两个鸡角子,头戴一米高的尖帽,身穿白袍,鲜红的眼睛,嘴里伸出一个吓人的血舌头,手持长鞭。秦桧是奸脸,满头散发,身穿囚衣,脖子上套一铁链。秦桧的老婆王氏,女巫脸,一手拿手帕,一手扶秦桧。玩时,配锣鼓,一鸡角子在前拉,秦桧双手抓住铁链往后退,不想走。王氏举着手帕吓得混身打颤。另一鸡角子跑前跑后打响鞭,玩着多种逗人取乐痛快的动作。
再后就是北关的狮子。由刘少英领队,狮子两大两小,主要玩狮子滚绣球。一武生手拿绣球在锣鼓点子的配合下,边玩边舞,斗引狮子打滚、站立、争咬滚动的绣球,两个幼狮在大狮身前身后、身上身下窜来跳去,非常热闹。
接着的是西关的小车子旱船,由刘端领队,小车子是一小姐坐车,一老汉在后面推车,一小丑在前边拉。刘端是拉车的名手,配上锣鼓,一推一拉,歪歪扭扭,斗引小姐。玩看多种令人喜爱的舞蹈动作。旱船是一小姐坐船,一小伙子撑船。随着锣鼓乐器,玩着多种划船斗引小姐的动作,分外令人开心。
队伍最后是独杆轿,由城里的张金升和段好学领队演出。表演时四面彩旗开道,一人挑画眉笼紧跟,县太爷翻穿皮袄,头戴长翅乌纱帽,足登皂靴,手挥折扇,嘴噙长杆烟袋,坐在两人抬的独杆轿上。一小丑身穿号衣牵驴紧跟县太爷之后。县太爷夫人怀抱小狗,胸前挂一烧饼,倒骑驴上。地保肩扛马扎子随后。副县太爷戴圆翅乌纱帽,坐于粪筐中,由两人肩抬,师爷腋夹算盘,持文房四宝紧跟。最后身穿号衣的挑夫挑着伙食挑子。一头挑笼嘴,一头挑驴粪蛋,行进中玩着各种舞蹈动作,令人大笑不止。
这一群庞大的民间文艺求雨队伍,排满城内东大街,几十里开外赶来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求雨的队伍,由县衙向南,至隅首,折向东,出东门,经东关绕大堤,到北关。边走边玩整整一上午,使整个城内城外沸腾起来。最后从北门入,结束求雨活动。
3、海市蜃楼,马拉轿车
孙炳文口述:民国10年秋,淫雨连绵,全县受灾,灾后的某一天早晨上大雾,天不亮我去东关赶集①卖洋烟、洋火。同路一共4人,当走到天主堂和王爷庙之间时,听到东北河边有人说话和“得几,得几”的赶车声,我们向北一看,大惊,只见三匹大马拉一轿车,上坐官人家属,一车夫从河边正向东北河心赶去。一会儿,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因雾大,马车越走越远,逐渐消失在烟雾之中,当太阳出来后,烟消雾散,群众仍留恋不舍在那里议论,有的说这是王爷搬家,有的说此庙不能久留。
果然,民国11年,冯玉祥率部由陕入豫,所到之处,扒庙宇盖学堂。
这本来是一种科学现象,名叫海市蜃楼,大都发生在海岸边沿,但这种现象出现在夏邑城河却令人难解。
扒庙宇盖学堂,这本来是一种革命行动,但人的反映却不一样,有的咒道:“冯玉祥,活不长,扒庙宇,盖学堂,吓得神仙到处藏”。但夏邑人民也留传另一段民谣:“来了冯玉祥,孙实坐大堂,放脚剪辫子,扒庙盖学堂”。表示赞颂。
注:①解放前东关是集市,天亮开始,各方来客做买卖,上午10点前结束。
4、石武士兵打南京城
夏邑县老城的花牌坊,是石牌坊类的一支独秀,她虽然没有老城南街陈家两个石牌高大,但十分威严庄重。全部采用最坚固的青石建成,雕刻工艺,全请名人精雕细刻而成,造价相当高。
在石牌两面上下左右全部雕刻着有历史意义的透刻画,天仙楼阁,鲜花玉女,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打伞的,骑马的,拉轿车的,手执刀、枪、剑、戟的武士;各种怪兽、牛羊猪马等动物样样齐全,行、立、坐、卧各种姿态栩栩如生,其数量之多,无人数清,每数必异。艺人的精雕巧作,让人赞叹不已。
据数代老人传起,在他们活着的时候,所见花牌坊上的人物、动物就没有一个完整的。不是少头、烂额就是掉胳膊断腿,因而引出了下面“石武士兵打南京城”的传说。
明朝未年某夜,成千上万的兵马,把南京城围得水泄不通,一会儿人喊马叫,手执刀枪剑戟的武士,奋勇攻城,喊声震天,人头落地,闹得全城军民坐卧不安,五更以后消声匿迹,毫无战斗中遗留下的痕迹,也没有一个军民死去,一连数日,夜夜如此。皇上听说些事,召集文武大臣聚议,无人能解。后派一官员亲赴南京查访,观看,方知这些武士是夏邑县花牌坊上的石武士所为。皇止立即降旨,将花牌坊上的石人、石马、石兽等动物全部砸得没头没腿,少胳膊断腿,从此南京安然无事。
5、“父子清卿”“卿”字略小
花牌坊上的“父子清卿”四字又引出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彭家是夏邑县第一大富户,在朝做官,为光耀门庭,不惜重金,树牌立传,特聘请当时夏邑县有名书法家陈陛为其题书“父子清卿”四个大字。
陈陛是当时出名的书法家。住在县城西南苗桥村。他自幼聪明,为官清正,辞官还乡,以教学度日,写得一手好字。陈陛到了彭家,看到彭家挥金如土,非常富豪,实与“父子清卿”四字不配。哪有如此富有的清官?因此心中不悦,当晚早息,第二天主人拜访陈陛。进屋一看人不见了,只见案上放有“父子清”三个大字。而不见“卿”字。知道此人有意而作,再也不好去请,请他人连书数张,一比较大有逊色,心中闷闷不乐。
一天,城里来了一个要饭的老头儿,手拿一个“卿”字,来回在大街上叫卖,谁买字啰,谁买字啰。彭家家人听说此事,慌忙报给主人知道,派人把卖字老头领来一看,这个“卿”字,正是陈陛所书,问要价,老头胆小,只要了二十两银子。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陈陛回家以后,一天一个要饭的老头路过他门前,被陈陛招手进屋,说道:“我给你一件东西去卖,包你这一辈子不再要饭”。老头一看,在一张纸上写一个大字,陈陛道:“我给你这个字,进夏邑县城大街叫卖。必定有人来买,你只管要高价就行了。”那个老头认为一个字要20两文银就很高了,但这个“卿”字,因不是一块写成的,拿来与原来的三字相比,略小一些。这就是“卿”字略小的缘由。
6、马藻墓
夏邑古城西南外河中间北侧,有一石丘,方圆200多平方米。全部用鱼子石砌成,墓室有:堂屋,宽4米长9米,东西两侧是偏房,大门向南,组成一个四合院。堂屋前立有石碑,石桌,两旁有石人、石马、石猴等物。中间是人行道。这就是夏邑名扬内外的马藻墓,群众叫她幺么坟。
据说,古代有一王子名“马藻”,在夏邑做官,他生有一子,生性古怪,倒穿鞋,翻穿衣,歪戴帽,腰来一麻绳,白天睡大觉,夜晚才茶食,你叫他上东他偏要上西,你叫他打狗,他偏要撵鸡,干啥事都与他老子的安排相反。整日不习文,不练武,到处游荡,群众给他起个外号叫“幺么”。
马藻看儿子不成器,常常叹息,很为自己的后事担忧。光阴似箭,斗换星移。马藻到了晚年,便把儿子叫到床边,安排后事:“儿啊,我死了以后,你千万记住,不要把我埋在高地上。哪里洼,就把我埋在哪里。”马藻满以为这样安排,儿子一定把他埋在高地上。谁知儿子一辈子不听老子的话,这一回不同了。幺么心想:“爹死啦,这一次一定要听他老人家的话。”于是就请人看风水,把墓地选在城西南最洼的地方。又请来石匠,砌墓穴,建墓室,雕石人、石马、石猴等物,把爹埋葬在那里。若干年后,他自己死了也埋在那里。不知过了多少年,那里已成一片汪洋大河。说也奇怪:水涨时,坟墓升高;水落时,坟墓随之下落。总是露出水面那一部分。群众把马藻视为土神,把幺么当成水神。后人为了纪念马藻父子二人,在古历书首页或灶画上常印有一童子,头扎羊角辫,腰束麻绳,手牵弯角水牛,即为幺么。穿鞋主涝,赤脚主旱。
此墓毁于1918年,为北洋军阀奉系驻城部队鲍(喜清)、贾(朝栎)二营.所扒。从此留下来的只是一堆石墙和乱石。1957年又被人运走烧了石灰。这种石灰一点就燃。目前估计,水下还有石墓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