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Home
品牌聚焦
Nav
中原寿乡
Nav
品牌企业
Nav
品牌技艺
Nav
品牌产品
Nav
品牌美食
Nav
品牌人物
Nav
品牌经济
Nav
品牌文化
Nav
名家摄影
Nav
厚重夏邑
Nav
名胜古迹
Nav
品牌公益
Nav
搜索
《厚重夏邑》系列之二十“金礼孝感枇杷洲”
发表时间:2022-02-04 21:22
作者:李萧林
金礼孝感枇杷洲
(文/东方一红)
枇杷洲位于夏邑县城西南部沱河生态风景区两河口上,毛河、响河在这里交汇后流向沱河,形成了一个三面环水的小岛,因满岛遍植枇杷树,而得名枇杷洲。这里四季郁郁葱葱,绿树成荫,风景如画。
在枇杷洲的观鹤亭东侧,矗立着一尊历史人物雕像,在满岛枇杷树的映衬下格外醒目。这就是明代时任夏邑教谕的金礼。 明正统二年(1437年)金礼从浙江金华来任夏邑教谕,越九年,金礼任期秩满,因偏爱夏邑这片人杰地灵的热土,遂定居于此。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还在夏邑大地上留下了一段“枇杷孝母”的人间佳话。
夏邑金教谕 枇杷孝母心
金礼是明永乐戊子科(1408年)金华举人,初授丹阳教职,调任东安教职,后升任夏邑教谕。明朝时期所设的“儒学”是县内最高教育机关,内设教谕一人、训导和嘱托数人。教谕是主管当地教育的官员,训导是辅助教谕的助手,而嘱托则是约聘的教员。他们多为举人、贡生出身,由藩司指派,主要职责是每月对本地区的秀才生员进行考核与奖惩。教谕也就是类似于现在主管教育副县长兼教育局长的职务。担负着本县的教书育人和管理的重任。
金礼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也是浙江金华的名门望族,自幼谨承家教,学知渊博。在传统家风的熏陶下,他在当地也是出了名的孝子。
金母年过七旬,原有哮喘之疾,时常咳嗽不堪。金母之病虽多方医治,仍不得痊愈,为此金礼求教于金华当地名医。其告诉他医书上有载,枇杷树结的果实,味甘,平,入肺、胃经。其果柔软多汁,口味酸甜,肉质细腻,具有润肺止咳、止渴的功效。常用于阴虚肺热咳嗽、阴虚胃热口渴的治疗,可起到润肺止咳、化痰去火的作用。金华一带,恰好盛产枇杷。金礼按中医先生的说法,取其成熟的果实剥去皮核,加中药川贝、陈皮、冰糖熬成药膏,与母亲口服,说来也怪,金母服用后,其咳病得以缓解。
金礼到任夏邑后,为便于敬老孝亲,把远在金华的母亲接来共同居住。金母年迈体弱,金礼总是在繁忙的公务中,挤出来时间陪伴母亲,一日三餐侍奉从不间断。特别是到了冬天,金母多年有哮喘病,天气一寒,咳嗽不止。金礼常用从金华带来的枇杷膏,让母亲口服以缓解咳疾。
有一年冬天,金母哮喘病复发,从金华带来的枇杷膏也已用完,不仅咳嗽不止,还夜不能寐,时常怀念起金华老家满园的枇杷树。可是在夏邑哪有枇杷树啊!一向顺母的金礼,见母亲病情日见加重,又苦于无枇杷膏治疾,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恨不能代母受罪。于是告假返乡,来到金华为母寻来枇杷果治病,金母服用后病情好转。
金礼突发奇想,如果能把金华的枇杷树移植夏邑,即可为母医病、满足母亲的愿望,又可引来枇杷树,造福于夏邑,这岂不是利民利己的好事。
有了想法,就有行动。怎样把枇杷从南方移植到北方,而且能成活结果,成了金礼常常思考的大问题。次年一开春,金礼再次告假返回金华,他首先向当地种植枇杷的乡邻求教,掌握栽种技术。回到夏邑后,他把带来的枇杷树引栽在家中大院内,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不数月发芽吐翠,第二年时节已到,枇杷树如期开花结果。不仅解决了母亲哮喘咳疾的难题,也满足了母亲的思乡之情。
枇杷树是四季常绿的乔木,所结果实不仅可食用和入药,还极具观赏价值。夏邑城内外的百姓纷纷效仿栽培,一时间满城油绿的枇杷树,成为了当时夏邑的一道美丽风景。
小小的行动,满满的孝心。金礼移植枇杷孝母的故事,几百年后,再次被夏邑忆起,2014年,当地政府为挖掘这一文化遗迹,恢复满园枇杷的景色,竭力打造“枇杷洲”这一文化景观。在多方论证下,聘请了南方专家引种枇杷树,首次在夏邑两河口的小岛上栽培,并获得成功。近年当地有一位诗人游览枇杷洲后,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毛河之尾响河头,交汇沱河几度秋。三水横流丰物阜,一城润泽解清愁。天生奇果蕴春气,梦醒今宵引白鸥。千里移来为奉母,金公孝感枇杷洲。”
如今每到三、四月份枇杷树的结果季节,夏邑居民徜徉其间,在游览枇杷洲的同时,不免会采摘几颗枇杷果而食之。在传承孝贤文化的同时,回味其中那一番别有的味道。
金氏承祖德,政绩留世芳
据金氏后裔十八世孙《金氏祖谱》参与编修者金天秩老先生介绍,金礼任满退休后,决定留居夏邑,并将其府第建在城南门里路东,他为人和善,与乡邻和睦共处,以孝贤、诗礼传家。后来以子金酝而贵,封赠员外郎。卒后墓在县东三里(今夏邑姜菜园附近)因年久无存。金礼作为迁居夏邑的一世祖,共育有六子,即谷、菊、酝、台、梁、廷六人。长门金谷留居金华;二门金菊失传无考;三门金酝明景泰七年(1456年)中举、天顺元年(1457年)联捷进士,初授南京户部浙江司主事、历员外郎、郎中,曾巡视京储代总督数月,积官云南右参政;四门金台恩赐散官;五门金梁明成化十年(1474年)举人,历任徐州训导、平谷知县、河间知县、登州府推官;六门金廷为寿官,以子金辂贵,赠徵仕郎、安州府判官、夫人靳氏赠孺人。
金氏的“六门”之后,各自在不同领域上发展,不仅在仕途上取得极大的成就,还形成了以夏邑为中心的一大家族。其支脉发展到虞城、砀山、永城等地。仅明清两朝取得功名者,不下数十人,其中数金酝的成就最高,他是天顺元年进士,其子金山也非常出色,登弘治三年进士,官府为褒奖金酝父子双登进士,分别各建“进士坊”一座。这在明嘉靖《夏邑县志》古迹篇中也有记载,“天顺丁丑年为金酝立进士坊于县治东、弘治庚戍年为金山立进士坊于县治南”,除两座进士坊外,明成化甲午年在县治南还为举人金梁建“联芳坊”一座。由此也可见当时夏邑官方对金氏家族的尊崇。
今县城北三环外的金牌坊村,即当年金酝进士坊原立之地,也是金酝致政归闲所居的府第旧址,2015年金氏后人重修家谱时,在该村入口处,立有一座高约两米的纪念碑。碑身坐北朝南,共分三层,基座以上第一层刻有立碑捐资人芳名,第二层正反两面分别刻有“ 万古流芳,世代簪缨”八个大字,最上层正面刻有“大明进士金酝府第旧址金牌坊”。碑阴文字则介绍了夏邑金氏的起源,以及金酝建府第于此,日久而成村的历史。虽然代表着金氏荣耀的“金酝进士坊”早已荡然无存,但以此而命名的“金牌坊”村名却留存至今。
金酝在金氏家族中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其政绩卓著,屡升要职。他字大用,号芸庵。治《易》而高中省魁,初授南京户部浙江司主事,后来又升员外郎、郎中。此间正赶上明朝廷为笼络臣心,推行诰敕封赠制度,按照“一品赠三代,二品三品赠二代,四品至七品赠父母妻室”的制度,明成化八年(1472年),金酝家人受到皇帝诰封,其夫人朱氏从金酝品级,称诰命夫人,父亲金礼则授员外郎职。这也充分体现了明王朝对为官群体“光宗耀祖”和“劝忠劝孝”的双重意图。
金酝有一次在参与巡视京仓的储备粮食事务中,因当时缺职司徒,他临时代理总督数月有余,在代职期间,铲革宿弊,庾廪以充,为政的能力也得到发挥,深受明朝廷器重,不久就任命他为左参议,履职云南。左参议在明朝时归属承宣布政使司,是省府机构的三司之一,也是省级的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为布政使(从二品),下设左、右参政(从三品)和左、右参议(从四品),可见金酝当时已经是从四品的官员了。
他到任云南后,正赶上交趾(今越南)侵犯边境,明朝廷常为此忧虑,虽然各自分守其土,但交趾民众时不时骚扰云南边境。金酝了解情况后,派人进行张榜告谕,讲明事理,宣扬法纪。不到十日,交趾民众感其威慑,后悔其祸,于是不再犯境。而后朝廷又命金酝总理监法,升职右参政,他益殚心力,尽职尽责。这时又闻夷方内部的孟密、木邦两派自相残杀长达三十余年,一直安抚不下,朝廷拟选派持重有谋方面的人进行安抚,众人推选金酝堪当此任,于是他领旨率领孤兵冒险深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明恩威祸福,两地遵教悉归,木邦的侵疆行为也得以化解。朝廷为表彰金酝的政绩,专门派进士何义贲送来了白金和彩缎,加以赐赏。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金酝冠服归闲,在县东北原立进士坊处(今金牌坊村)置田筑庐,开始了归隐乡村的生活。恰巧陕西副使杨德也同年致政而归。二人均赋闲在家,一拍即合,牵头成立“栗城十老会”。明嘉靖《夏邑县志》卷七“人物篇”中也有“十老会”的记载,“弘治初年,邑之致政耆德者,曰参政金酝,副使杨德,知县刘恭、朱鉴、刘铨,县丞刘安,教谕闪贤,义官朱理,医官王淳,孝官徐铭,咸以齿德俱隆,效唐香山九老、宋睢阳五老故事,为真率会,弈棋、弹琴、赋诗、唱酬,时形图缯,用彰其盛。金公酝、杨公德有序,以纪之云。”
金酝、杨德作为致政返乡的夏邑士宦代表,他们联络当地官员和文士成立“十老会”的民间结社,聚集在一起说文论道、游宴唱和,对引领夏邑乡民诗书传家、孝贤诚信之风,构建和谐生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以十老和时任官员为主而创作的“栗城十景”组诗,更是为传承夏邑地域景观文化,留下了绚丽的一章。
综观金氏后裔家族中,除作为二世的金酝、金台、金梁、金廷外,在仕途上颇有建树的还有金酝次子金山,字仲仁、号秋崖,弘治二年已酉登举人,次年登庚戍科进士,任山西黎城知县,后改任满城,升六安知州,松江府同知,四川佥事,积官山西左参议。三世的金辂也有政绩传世,其发身冑监,为国子监的生员,任直隶安州判官,升抚宁知县,为官中守己奉公,勤政为民,深得百姓爱戴。其父金廷也因金辂而贵,得到了朝廷的封赠,可见金氏后世子孙中也不乏济济人才。
风雨沧桑,时序轮换。
枇杷洲头,高大威严的金礼塑像手把书卷,正襟危坐。充满勃勃生机的枇杷树,绿意盎然,随风摇曳,仿佛在向世人讲述金氏孝贤传家的故事。
这些古旧的故事,在岁月悠长的累积中,并非已与时代疏远,每每忆起,总会让人感到一种朴实与厚重。在若隐若现的夏邑文化遗存里,所蕴含着一种稳定持久、安静平和的民俗世情,使古老的栗城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新的韵味。
【作者简介】
东方一红,本名李萧林,字亦耕。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商丘市作家协会会员,夏邑县第十届政协委员、县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2020年被授予商丘市“杰出文艺人才奖”。业余爱好摄影、书法、诗词、文学等,知名摄影家、作家、诗人。
QQ/微信:273361666
电子信箱:dfyh2466@163.com
上一篇
【商丘名吃】 古城刘家烧饼
下一篇
《厚重夏邑》系列之十九“梁园遗踪牛王堌”
文章分类:
厚重夏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