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Home
品牌聚焦
Nav
中原寿乡
Nav
品牌企业
Nav
品牌技艺
Nav
品牌产品
Nav
品牌美食
Nav
品牌人物
Nav
品牌经济
Nav
品牌文化
Nav
名家摄影
Nav
厚重夏邑
Nav
名胜古迹
Nav
品牌公益
Nav
搜索
《厚重夏邑》系列之二十五“道教传奇王武庙”
发表时间:2022-09-03 17:44
作者:东方一红
道教传奇王武庙
(文/东方一红)
在岁月的沧桑变迁中,古老的夏邑民间或多或少留下来一段故事,一段过往,成为人们日后的一段念想。今位于车站镇东南有一座“王武庙”,不仅是夏邑为数不多的道教三清圣地,其传奇故事至今在民间仍被人津津乐道。
据《夏邑县志》记载,王武庙始建于
明万历十二年
(1584),位于
城西北
20
公里王武庙村东,庙基高约
3
丈,由山主王增、道人宋某主持创建,次年竣工。庙院楼阁殿庑,布局严整,错落有致,颇为壮观,民国年间,墙垣庙宇尚完整。
(王武庙原貌复原图)
王武修庙宇,民间说传奇
关于王武庙,
从志书记载中不难看出,当年规模相当宏大,其
主持修建者王增,其号王武。他勤劳俭朴,持家有道,带领家人除做好农耕外,还植桑养蚕,发展纺织,成为了当地较为富裕的大家族。王增虽有万贯家财,但为人和善,平常修桥补路,多行善事,对待周边的穷人如自己的亲人,缺钱送钱、缺粮送粮,冬施棉衣、夏施单衣,深受民众的爱戴,因排行老五,人称“王五爷”、“王大善人”。
据《王氏祖谱》记载,明成化年间,王增的一世祖王谨从山西禽昌(今洪洞县曲亭镇一带)迁至河南夏邑城北二十里定居。经过数十年的辛劳耕耘,王家日子过得倒也颇为丰盈,但人丁不旺。二世、三世均是一脉单传,直到第四世王增时,才有兄弟五人各自成家立业,人丁才逐渐兴旺起来。
明万历十二年
(1584
)的一天,喜好交往的王增过黄河往北访友,当走在黄河滩的附近,看到一座破庙,山门上的“三清宫”依稀可见,他走进庙门,见大殿倒塌,里面所供奉的三尊神像,屹立在废墟之中,经历着日晒和风吹雨打,他心生感慨,于是便跪倒在三清道祖面前许愿,“今去河北访友,来到此地,见三清宫庙宇倒塌,如果我能请动三清尊神到我村落座,我一定新修庙宇、重塑金身,供奉诸神。”许愿叩首完毕便起身继续赶路。若干天后,王增访友归来,远远望见这三尊神像真的屹立在村子东头,他心中大惊,心想这是自己的许愿应验了。
王增急忙回到村里,召集民众共议建庙之事,许多村民日常多受王五爷的恩惠,他的一声号召,众人积极响应。为了建庙,他又联络了当地一姓宋的道士共同担起大任,进行选址规划设计,三天后开始破土动工,周围的四邻八舍群众,牵牛拉车,肩挑篮提,共同取土夯筑庙基,干得热火朝天,当天庙台就筑了一尺多高。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吃过晚饭,各自休息,王五爷也在庙台上睡着了,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里三清道祖告诉他,你们只管筑土,白天筑一尺,晚上增一尺。天明王五爷一看,果然比白天高了许多,心知这是神灵在暗中相助,于是干劲更加大了,不久占地数十亩、高三丈有余的庙台就筑好了。
(车站镇王武庙村村貌鸟瞰)
庙台筑好后,王五爷王增亲自请来能工巧匠,按照所筑庙台由南向北逐渐增高的地形,设计方案,开始筹建庙宇,他跑前跑后,一边购置材料,一边筹备资金,由于工程浩大,庙宇修了一半,王五爷花光了家中的钱财,于是央求四面八方的善人援助,资金仍不够用。只愁得他白天吃不下饭,夜里睡不着觉,心力交瘁,积劳成疾,一病卧床不起,不几日就魂归西天。出殡那天,方圆十几里的父老乡亲来到灵堂前祭奠,无不为王大善人为筑庙而死伤心落泪,修庙也只好暂时停工。
过了一段时间,众人商议,王五爷虽然过世了,但修庙岂能就此半途而废呢。正当村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外面来了一位风度翩翩的公子,求见王五爷的家人及宋道士,该公子称来自山西的王家,说是要替王五爷完成修庙的遗愿,众人虽心存疑惑,但有人出钱修庙,倒也无所不妥,于是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奔走相告修庙开工之事。一个外乡人都有如此善心,村民自然纷纷效仿,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修庙工程继续进行,说来也怪,这位王公子对王五爷建庙的设想全盘知悉,王五爷修庙的东西放在哪,王公子不用问即可拿到,宋道士与王五爷的家人们虽感奇怪,但也不便多问,只管修建便是。不数月,在众人的努力下,一座规模庞大、布局精巧的庙宇建设完工。
王公子父子见庙己修好,于是找到宋道士向众人道别,临行前王公子的父亲向宋道士说出来由,原来这位王公子,是山西王家的独子,父亲及一家人也是吃斋好善之人,前些时日王公子得了一场怪病,昏昏迷迷,不醒人事,愁坏了家人。有一天王公子突然醒来(据说恰巧是王五爷去世当天),犹如做梦般地喃喃自语,“我要回河南,庙还没修好。”家人虽然纳闷,但见儿子醒来,也是件幸事,谁也没在意。过了几天,王公子忽然又提出,让家人准备钱财,要去河南修庙,山西王家本来就是信道向善之人,于是父子二人带上钱两与家仆,来到王公子所指地点,河南的夏邑参加修庙。如今数月已过,庙也全部完工,王家父子便辞别众人,回山西老家去了。
(三清殿内供奉的三清道祖神像)
昔日三清地,今为育人所
只见新落成的庙院比想象中的更加巍峨壮观,其外围是环一圈是护庙河,南端有一座三孔石桥通过,上九层台阶便是山门,三进院落沿中轴线上一字排开,青砖灰瓦,飞檐挑角,雕梁画栋,庄严肃穆。除了三座高大宽敞的大殿外,还有精致的阁楼及东西厢房,各类设施一应俱全。
因此庙是王家人出资牵头修成的,村民便俗称此庙为“王家庙”。
位于
最前面的大殿是“关王殿”,正中供奉着关帝老爷神像及周仓、关平、赵累、王甫四位将军的塑像。
中间的是“三官殿”,供奉着三官神像,即天官唐尧,地官虞舜,水官大禹,道教素有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说,也是极为崇高的神祇。
“三清殿”位于最后边,也是庙中最高最大的建筑,这里供奉着三清道祖,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玉清、上清、太清,乃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义,
这三清尊神总称为“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
代表着大道生成规律。
一天,宋道士正在后大殿里打坐,忽然发现殿上二道檩条上刻有“王武二次重修”几个字样。他想起王公子及家人临行前的话,恍然大悟,原来这位王公子是王五爷的化身,借体还阳第二次来完成自己的修庙心愿。于是把这件事说给村民,为感念王武修庙之德,众人商议把俗称的“王家庙”正式定名为“王武庙”。
虽然,王武“借体还阳”二次修庙之事纯属民间传说,但王武庙第二次重修倒有实物考证,现存王武庙村内有一块“明代重修王武庙碑”,碑身虽已残破,但上面字迹依稀尚辨,最右侧一行“归德夏邑县程老家集迄西北王家庙,前殿关王、中殿三官、后殿三清,一切□□□音奇神无不全像,庙之山主王增,中间有较大的文字“庙地三亩四分在王守信名下”,后面还有“进士出身南京户部广东清吏司主事陈陛”等字样,落款时间为“明万历□□叁年二月十九日建立重修”,按照陈陛万历四十一年(
1613
)中进士而入仕任职时间推算,缺失的两字应为“肆拾”二字,即万历四十三年
(1615)
该庙建立重修。这离王武庙始建于万历十二年(
1584
)已过
30
余年了。
(明代重修王武庙碑残段及识别的碑文)
碑文里提到的陈陛是夏邑人,明朝著名书法家,他最初担任户部主事,后任山东右参政,正四品官员。平生擅长古文诗词,且书法成就很高,被誉为“直逼古人,一纸值数金”。该碑据传为陈陛先生书丹,如果该说法成立的话,那不仅有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还具有一定的书法价值。经与现存陈陛《夏邑延寿庵碑》拓片书法字迹对比,出入较大。但石碑上既然有陈陛的名字,这至少可以证明陈陛当年曾经参与王武庙修建事宜了。
据村里老人回忆,该碑原高九尺,宽两尺,立于庙台石座之上。在当地百姓心中,这块碑还是一块“神碑”,每当碑身有水珠渗出,不出三天必定有雨,灵验无比,因此此碑被村众视为能“预报天气”的镇庙之宝。可惜的是在破四旧时被砸烂而遗弃,后来碑身残断被有心的村民埋藏土中保存起来。
随着王武庙的名气越来越大,香火逐渐旺盛。这里还流传着一段蒋介石题写“三清道祖”的故事。据说当地有一位善人名叫赵克勤,他是本地道教的组织者,在豫东一带颇有名望。民国二十九年(
1940
),他云游到道教圣地青城山,前来拜访道长易心莹大师,恰好蒋介石夫妇来青城山游览参观,下山途中在天师洞小憩,易心莹大师见蒋介石心情不错,不失时机地恭请蒋先生为“上清宫”山门题字。蒋先生欣然提笔,先写下“上清宫”三个正楷大字后,感觉余兴未尽,又顺手题写了“太极”和“三清道祖”等几个大字,落款为“蒋中正、二十九年四月”。
蒋先生一行走后,善人赵克勤便求见易心莹大师,试探性的向大师介绍河南夏邑有一处建于明朝的道教圣地王武庙,规模如何宏大,香火如何旺盛,假如能让他把蒋先生题写的“三清道祖”描摹一张带回河南,刻匾制作,悬挂在三清殿上,当是功德无量。易心莹大师一向慈悲为怀,哪经得起赵克勤的软磨硬泡,于是便答应了他的请求。至今蒋先生题写的“上清宫”依然石砌于青城山三清宫山门之上,而被赵克勤带回的“上清道祖”题字,当年也如愿以偿的镌刻成木匾,悬挂在王武庙三清殿的门楣上方。
随着王武庙的衰败,这块匾额也遭到遗弃,后来每逢庙会唱戏,便会找出来当作搭戏台的木板,有一年夏天,该匾被村内玩童推入坑塘中,洗澡时当作木筏戏耍而用,从此遗落在坑塘中不知去向。至于蒋介石题写匾额,没曾有实物保存,其真假姑且不说,这也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王武庙遗址上的王武庙小学大门)
王武庙以其无比的魅力和传奇故事,吸引着周边众多善男信女到此地进香祈福,每逢初一十五,更是香客云集,川流不息。
还由此形成了每年农历二月二
十五、十月十八两个盛大的祈福庙会,一直沿袭至今。
随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炮火,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王武庙也逐渐逝去往昔的繁华,走向衰落。
特别是民国时期,全国各地兴教办学,王武庙自然也被派上用场,雄伟的三座大殿被改造为学堂,院内的空地被辟为操场,当年就有近百名适龄儿童入学就读,虽然是断了道家的香火,但改造为教书育人之所,也算是造福一方,适得其所了。
解放后,该处正式组建王武庙小学,由原来的村办学堂正式转化为公办小学,学生入学率逐年增长,原来的庙宇建筑也因年久失修,已不适合学生读书,
1958
年王武庙小学扩建改造,庙内所有建筑物被拆除,改建为数十间宽敞的学生教室。
到了
1974
年该学校已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村级小学,其在校学生
400
多人,教师
20
余名。进入八十年代,王武庙小学又增设初中班,定名为车站第二初级中学,
1993
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和教育系统学校布局调整,该校与车站镇中学合并,搬迁到镇区新地点重组车站第二初级中学,此处只保留王武庙小学,继续为
培养优秀人才而发挥作用。
(位于王武庙原址复建的三清殿)
王武庙的
民间传奇过往
,
在日月流转中成为永恒的印记,留存在人们的思想深处
。
从明清到民国,
再从民国到新中国,
以其高大神圣的形象被人们所惦记。
近年来,群众自发的在王武庙
小学大门西侧的古庙
旧址上,建了一间小庙,重塑三清道祖神像,上悬“三清殿”三个大字。虽殿之甚小,这也算是延续了王武庙的道家香火,留给后人的感念与怀想。
几百年来,
王武庙饱经沧桑,几度兴废,期待有一天能够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把中国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王武庙的悠久历史传承发扬下去。
————————
资料参考:来源于古籍志书及网络资料等。
【作者简介】
东方一红,本名李萧林,字亦耕。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商丘市作家协会会员,夏邑县第十届政协委员、县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2020年被授予商丘市“杰出文艺人才奖”。业余爱好摄影、书法、诗词、文学等,知名摄影家、作家、诗人。
QQ/微信:273361666
电子信箱:dfyh2466@163.com
上一篇
沱浍河航道
下一篇
《厚重夏邑》系列之二十四“文字狱冤彭家屏”
文章分类:
厚重夏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