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名胜:千年佛教圣地青铜寺发表时间:2020-08-13 12:29 撰文/ 袁雪峰 摄影/ 阳光传媒刘运章 青铜寺院位于县城东南十五里,沱河樱花阁南岸,歧河乡青铜寺村。寺院占地5000㎡,建筑面积1668.5㎡,始建于唐朝初年,是邑地一座规模大,建筑齐全,管理规范的佛教圣地。多次被评为先进寺观,古朴典雅的大佛殿是清代硬山式砖木建筑结构,风格独特,工艺精巧,先后被评为县、市、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历史文化上的青铜寺 1、昔大水白涌碧翻,豫东成为泽国,自西北漂来铜铁二口大钟,铜铁二钟在说话,铜钟曰吾驻邑地,铁钟驻永城。数日水落铜钟搁浅,人悬而击之,声扬十里。后立坛建寺,寺以钟名青铜寺。 2、据民间传说唐程咬金在此地植龙柏28棵(又称将军树),上应28宿星,下界兴寺,青铜寺三字28划,喻青铜寺,青龙潜伏。 3、昔日青铜寺长有64棵参天梧桐,落英缤纷,遮天蔽日,应八八六十四卦。 4、据传说,隋末农民起义,兴唐灭隋大将魏征率兵于此,夜宿斯地,夜半闻有高马齐嘶,枪刀铮鸣,隋军闻风丧胆。奠定唐基业后,魏征奏请皇上曰:“兵败隋军之处为灵秀之地。”遂建庙立寺。 5、传说大清道光皇帝南巡查看民情,夜宿栗城,佛祖托梦,寺院凋零,佛身日晒雨淋,钟鼓无处安放,后皇上发御旨,拨库银修缮寺院,现有圣旨碑碣可见。 6、三尊法像的传说。大佛殿三尊佛祖(系三孪生兄弟),初来寺院时,老大让三弟进寺院,看大殿是否盖妥,老三进寺后,视其大殿已经完工,中间宽敞明亮,于是首坐中间不再出去。兄长见三弟良久不回,遂让二弟去看何故,二弟去后,见三弟已坐中间,于是自坐东间。老大看二个弟弟去后不返,起身进寺一观究竟,进庙后,见三弟居中间,二弟居东间,只有西间空着,无奈只好坐西间。 三弟居中正位,宽敞明亮,心情愉悦,慈眉善目,喻慈悲为怀,劝人向善。老二坐东位,扬眉瞪目,喻观人间之善恶,扶正驱邪。老大坐西间偏位,横眉怒目,喻惩恶扬善,三尊法像形态逼真,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7、佛祖几度显灵。相传有一乡民农夫,本性善良,歹人追赶无路可逃,急忙跑入寺院,往大钟旁一避,歹人搜几遍未曾发现,避过一劫。后潜心向佛,富贵大增,真是神灵护佑。又一彪汉去殿上锯掉兽头为其镇宅,不出百日,连伤三子,可谓神灵有眼,因果报应也。 一九九七年修复大佛殿时,备用钢筋,在予制兽头时无论怎样量都不够用,次日再予制时剩之有余。有一老者整日勤于佛事,住在西庙坊,由于年久失修,睡在梁下,忽然夹山墙塌,老人睡的床腿及床撑被砸断,而这位老人安然无恙,诚是佛祖显灵矣。 二、历经沧桑 青铜寺历史久远,有文字可考的是元大德间尚上遗迹由此可追朔至唐宋,兴于元明,盛于清,尘封于民国;青铜寺几易其名,寺名元朝御前曰青铜寺,明朝称清同寺,至清朝时,由于清朝时兴文字狱,寺名避其大清国号,改为青桐寺;由于本寺晋升为省级文物单位,批文为青铜寺,现更为青铜寺。 碑文记载,邑地寺庙繁多,唯青铜寺之华美。由于青铜寺是夏邑及周边几县驰名的寺院,然世事多变,几度沧桑,洪水泛滥,战乱摧残,风雨侵蚀,文革破坏,人神共难,唯存大殿凋零不堪,多年无人问津。 三、古寺焕新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解放思想,古寺逢春,大殿先后被列为县、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由于仁人志士,社会贤达,商人富户,善人信众的捐资输财,寺院得以恢复和发展,在原来格局的基础上,新建了大雄宝殿,巍峨壮观,古朴典雅,金碧辉煌,座落于前门大街的长寿牌楼,气势宏伟,蔚为壮观。重建青铜寺书画院,由夏邑书法名家袁世明老人担任院长,书画院四壁挂满了当代书法名家关于佛教的字画,名品琳琅,文化底蕴蔚为丰富。 青铜寺在歧河乡党委政府提出的“一路、二寺、三园、四项工作”思路的倡导下,在新一届村两委班子领导班爱民等和青铜寺佛教管理中心袁世明与李广明等领导下,将青铜寺打造成豫东之名刹,佛教之圣地,栗邑之胜景,歧河之靓点。充分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乡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