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库网_商务红金色背景_背景编号5923454_副本.jpg

夏邑面塑艺人张金良:痴迷面塑创作三十年

发表时间:2020-08-14 21:31

据《夏邑县志》记载,在清道光年间,夏邑就有面塑艺人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面塑于街头,深受群众喜爱,距今约有180多年的历史。

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面塑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贴,用雕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就面塑的捏制风格而言,夏邑地处豫东平原,是至圣先师孔子的祖籍,夏邑面塑无不体现着豫东古朴、粗犷、豪放、深厚的情怀。



张金良在制作面塑 苗育才/摄

夏邑面塑的制作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步:

一是烫面。将水倒入锅中,烧至八十度左右,将小麦面粉倒入水中,并加入防腐剂(主要作用是防止面塑开裂)、甘油(主要作用是使面塑光泽油腻),盖好锅盖等水烧开时,将锅从火炉上端下,将面烫熟拌匀,以没有生面蛋为宜。

二是加色。将拌匀的熟面分成若干块,按照千分之三的比例加入食用色素,将面和色素揉匀,揉面时用蜂蜡油润手,使面不沾手,分别制作成红色、黄色、绿色、黑色、肉色、古蓝色等不同颜色的面团。

三是捏制。在捏制过程中,面塑艺人通过揉、搓、挤、压、团、挑、按、拨等造型技巧,先把面人的头部或身体做出来,再加手和脚,并配以相关服饰和头饰。顷刻之间,就把千姿百态的人物、动物形象完成了,妙肖传神、活灵活现,令人赞叹不已。所使用的工具极其简单,主要是雕刀、拨子、梳子、篦子、剪刀、搓板。这些工具有竹质的、角质的、也有树脂的,多为自己制作。



张金良的徒弟展示制作的面塑 苗育才/摄


夏邑面塑艺人张金良系车站镇彭楼村人(1965年生),他从小出生于面塑世家,其爷爷张锁群、父亲张玉田(1926年生)均是豫东知名的面塑艺人。据张金良介绍,其爷爷张锁群年少时特别喜爱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对一些地方小戏非常入迷,跟先生念书时经常逃学,跑到集市或庙会上去听坠子、琴书等,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庙会上看到了一位面塑老艺人在做历史人物的面塑,他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不再念书求学,每天跟从面塑艺人四处奔波流浪学捏面人,长此以往学会了捏面人这门手艺。在其爷爷和父辈期间,由于家境贫寒,捏面人这门手艺便成为他们维持生计,养家糊口的主要来源,因此,捏面人的手艺也就在他们家世代传承下来。目前张金良及其侄子张东风、张子乾、侄媳妇等都还在传习着祖辈留下来的这门手艺,他们四处奔波,常年以捏面人为生。



张金良在制作面塑 苗育才/摄

张金良从小深受面塑艺术的熏陶,12岁便开始学捏面人,他在吸收前人技艺的基础上,以其广泛的面塑题材、精湛的制作技艺、深厚的文化艺术功底,最终形成自己细腻、飘逸、传神的独特面塑艺术风格。他的面塑技艺娴熟,柔劲流畅,构思奇特,神态生动。搓、揉、捏、挑、粘、贴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作品讲究精、细、活、神,手工细腻,造型别致,颇具神韵。其作品《西游记系列》、《水浒系列》、《三国系列》等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张金良在展示西游记人物面塑 苗育才/摄

面塑艺术是一种民俗文化的符号,是原汁原味的乡土艺术,在豫东地区深受群众的喜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面塑艺术追求回归自然、造型简洁,在平淡中寻求内在美,再现传统文化价值的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审美风尚,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面塑艺术题材广泛,表现了大众的是非观、善恶观、生活观、价值观,映射出人们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折射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张金良和徒弟一起制作面塑 苗育才/摄

面塑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一是面塑赖依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捏面人在传统民族文化中日益淡化,它的主要活动阵地逐渐缩小。二是一些造诣很深的老艺人有的已经去世,一些绝活难以得到传承,年轻人学面塑的几乎没有,所以面塑的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难以改变。

艺术之美,美在自然。面塑之美,美在其自然的材料、自然的工艺和质朴的心境。我们相信,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夏邑面塑这朵艺术瑰宝,一定会在豫东大地上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2011年2月,面塑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商丘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