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乡村记忆·车站镇牛王堌村发表时间:2022-03-06 17:29 牛王堌村 【村情概况】 牛王堌村隶属于夏邑县车站镇,位于车站镇西南3 公里处。全村户籍人口 4500 余人,1266 户。耕地面积 7000 余亩,辖 12 个村民组。 牛王堌村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古村寨。史料记载,牛王堌是梁孝王刘武牧牛的地方,古代曾设驿站,驿站的名字叫牛戊驿。驿站在隋朝大邺元年被废。明清史料记载,牛王堌是明清时期豫东地区圩寨建筑保存比较完整的古村寨,村寨规模较大,市井繁盛。民国时期即 1914 年 8 月,奉北京政府令,设置分县,治牛王堌。后废除。中华地名词典这样解释牛王堌:“牛王堌,在夏邑县西北,为夏邑进入虞城之要道,市井繁盛”。《新华字典》对“堌”字这样解释:堌,河堤,多用于地名,如河南省有牛王堌,山东省有青堌集。 堌,就是堌堆,俗称大土堆,大土丘。是一般高出地表几米的土堆。绝大多数是古代村落遗址,这类村落遗址的形成与分布,与黄河,淮河等河流的决溢,淤积以及地势低洼,湖泽遍布的地理环境和古代地貌有关。古代堌堆遗址的堆积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鼎盛于龙山文化时期和商代。堌堆是先民留给我们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堌堆遗址既不能再生,也不能再造,历经沧桑,保存至今。 在豫东地区,堌堆遗址众多,以堌为地名的村镇有许多,但牛王堌村名的由来和神牛佑村的故事是流传较为完整的。牛王堌村名由来有三个版本,后两个传说也均予列出,以飨读者。 其一,汉为梁孝王刘武牧牛处,故名。 其二,古时候在归德(今商丘市)之东,栗(今夏邑县)之西北,有一村寨,方六七里,林木繁茂,人口众多。寨内一户牛姓者,面南而居,数辈躬耕,为人心慈,邻里甚好。某年夏天,黄河堤溃。漫天之水,滚滚北来。浮物夹杂,天地不开,急至寨下。须臾,锣号告急。村人皆聚寨下,取寨内土石筑寨,童叟无不奋力。奈何天来之水剧增,虽倾其家什,仍有溢寨之势。牛姓之子,年方二五,力大无穷,一人荷三担,毕力平险,日无喘息之机,乃晕倒寨上。醒来,水将溢寨,甚危。牛姓之子,跳入水中,“哞、哞、哞”三声大叫,声洪如牛。须臾,水骤然而退,人亦不知其所之,唯留一固若金汤之村寨。待春和景明,村人感其恩德,遂取寨名曰:牛王固。后改“固”为“堌”(堌,堤也,这里指村寨)。事远年湮,为传后世,村人塑一“牛王”像,立于寨中以记之。 其三,黄河决口,洪水泛滥,漫天之水从村寨西北呼啸而来,眼看有溢过寨墙,吞没村庄之势。村西北突然跑来一头猛牛,猛牛卧下,头向西北,仰天长啸。第二天,猛牛和洪水竟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全村人免受一场大灾难。百姓以为“神牛”相助,为了感恩神牛,就在神牛卧过的地方建起了一座“牛王庙”,牛王庙旁边就是防洪大堤,堤被称为“堌”。所以,该村寨被改称牛王堌,并沿袭至今。 【少康中兴地,夏邑牛王堌】 少康(公元前 1972 年—公元前 1912 年),姒相之子,是中国夏朝的第六代天子,其父被敌对的寒浞派人杀死。少康是遗腹子,凭借个人魅力,得到有仍氏、有虞氏的帮助,广施德政而得到夏后氏遗民的拥护。少康志在复国,派间谍女艾于浇,在同姓部落斟灌氏与斟郇氏的帮助下,与夏后氏遗臣伯靡等人合力,攻灭寒浞,建都纶城,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后少康大有作为,史称“少康中兴”。少康重建了夏后氏的统治,建都纶邑。那么纶邑在今天的哪儿呢? 《左传·哀公元年》记载少康“逃奔有虞,而邑诸纶” 杜预注:“纶,虞邑,纶音伦”。 《通典》载:“宋州虞城县有纶城,即少康邑”。 唐代《元和郡县志》卷七载:“故纶城,县东南三十五里”。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118 页:纶,春秋虞邑,在今虞城县东南。 历史学家顾颉刚《夏代地名今释》该书记述的中国 36 个方国中就有“纶”,他还在《春秋战国史讲义》中说:“少康逃奔的有虞和他受封的纶在河南虞城县”。 以上记载的虞城县是指古虞城县城(即今天的虞城县利民镇),纶邑位于古虞城县东南三十五里处。而从虞城县利民镇向东南 30 多里,正是牛王堌这个地方。为了弄清纶邑的方位,有关专家、学者翻阅史书和地方志,查看文物普查的相关资料,并按照古史记载的虞国(利民镇)的东南二十公里范围内寻找纶邑,通过实地调查,没有找到一处类似的古代文化遗址,走访虞城县文物专家,虞城县博物馆馆长也说在利民镇东部,南到夏邑县交界处,没有发现大型古代遗址。专家学者调整思路,在虞城夏邑交界的车站镇调查时,在距离利民镇东南约十五公里与虞城县交界的车站镇牛王堌村,发现了一处高出地表 2 - 3 米的堌堆,现存面积约 120000 平方米左右的堌堆遗址,这个堌堆在方圆二十公里广阔平坦的黄河冲积平原上赫然独立,格外引人注目,专家学者们查找相关资料,研究牛王堌的历史,皆锁定牛王堌村这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 《夏邑县志》记载,牛王堌是“夏邑十八堌”之一。在豫东、鲁西南地区,堌堆为高高的土岗,一般均为古代文化遗址。如夏邑的三里堌、姜仁堌、桑堌等均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牛王堌堌堆下的文化内涵虽然还不得而知,但牛王堌村与史书所记载少康所居之纶邑在虞城老县城利民镇东南三十五里十分吻合。牛王堌距离利民镇(古虞都城)直线距离为三十华里,按照唐代标准计算,唐太宗李世民的左右脚各跨一下为一步,一步的五分之一为一尺,300 步为一里,唐尺一尺合现在 30.3 厘米,一华里合 454.2 米,三十五里合现在 31.79 华里,与实际调查的三十华里基本相同,而我们牛王堌所处的位置恰好处在古代虞国的王幾之地。所以,无论从史料记载还是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少康所居纶邑条件的,唯有牛王堌遗址。专家由此推断,少康中兴地,夏邑牛王堌。纶城曾长期作为夏朝中期的都成。 【古迹遗存】 1. 古树名木 在牛王堌学校中央,至今仍生长着一棵高大茂盛的皂角树。树干需三人合围,树高近 20 米,树冠直径约 30 米,为明清时期庙内一僧人所植。虽历经沧桑,至今仍枝繁叶茂,长势不衰。皂角树生长十分缓慢,但寿命很长,可达六、七百年,木材坚硬。在豫东平原地带,如此高大茂盛的皂角树也实属罕见。笔者在外地其他地方也见过几棵皂角树,树干比我们牛王堌学校的要小许多,都标注树龄在 300 年以上。我们学校的皂角树的树龄,有待专家学者鉴定。该树已被列入夏邑县古树名木保护名录。树干底部南北两侧凸起的虬根更令人称奇,南侧凸起的虬根特别像一个巨大的乌龟面南而栖,北侧凸起的虬根又特别像一条大蛇,大蛇盘做一团,头向北方。引得不少民众前往观看,无不啧啧惊叹。 牛王堌村东门西约 120 米路南,有一棵古老的国槐树,树高 15 米左右,树干需两、三人合围,村内90 余岁的老人也说自己小时候该树几乎就那么粗,村内没有人能说出树的年龄。树干虽有中空,至今仍生长茂盛,郁郁葱葱。 2. 牛王堌的圩寨、护城河和四门五庙 牛王堌村原村貌为外圆内方形状,中间高,四周低呈放射状向四周分布。十字大街贯通东西南北,内有龟背状胡同和马道。在捻军和太平天国时期,社会动荡,匪患较多,为保民众生活相对安全,由祁氏乡绅组织,环村人工修建有护城河(牛王堌村民俗称海子)。海子宽 10 米有余,水深 3 - 5 米。海子内侧夯土构筑有寨墙,寨墙高 5 - 6 米,顶部宽度 3 米有余,可以行车。东西南北建有四个城门,四门均有吊桥,白天吊桥放下供来往民众通行,夜间吊桥升起,杜绝外来人员进入。沿寨墙内侧环村修有道路,牛王堌人俗称马道。牛王堌村的海子、寨墙、吊桥在战乱时期,为保护民众的生产、生活安全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海子在牛王堌环村一周,在村南门外汇入毛河。由于我们牛王堌村的排水系统畅通,历年来,牛王堌的民众几乎没有受到过洪水带来的危害。毛河也是我们夏邑县的一条重要河道,毛河发源于牛王堌村南门外,向东南一路蜿蜒,在夏邑县城西侧汇入沱浍河。 解放前牛王堌村商业繁盛,由于村寨规模较大,并有集市庙会,来往商人较多。战乱时期又相对比较安全,不少经商之人亦安家落户于此,也有不少人投亲靠友在牛王堌安家。以至于现在的牛王堌村仍有三十余个姓氏和谐而居。那个时期的牛王堌佛教文化兴盛,牛王堌东门外建有祁大寺(也有人称福胜寺),西门内侧路北有关爷庙,南门附近有火神庙,北头建有奶奶庙和牛王庙。五个庙宇均由于战火和建国后“文革”期间被毁。 牛王堌村关爷庙建于明末清初。坐落于牛王堌村西头城门东侧路北,占地面积约 3千平方米。大殿三间,殿内有关公塑像一尊,高约丈余,两边有关平、周仓塑像各一尊。院内建有东西配房各数间。前面是青砖结构大山门三间,供上香朝拜之人歇息,东院建房数间供僧人食宿。并有庙地数十亩,以资僧人给养。庙院地基高出地平数丈,其建筑更是周围数十里无与伦比,远远望去,更显巍峨挺拔,高大、壮观。众多善男信女纷纷朝拜,绵延数里,热闹非凡。关公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事以仁,作战以勇,是历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顶礼膜拜的偶像,清代更是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是为最高褒奖。关圣已被华夏视为万能之神,惩恶扬善,扶危济困,无所不能。无奈十九世纪初因战火庙宇毁于一旦。后屡有重修,文革后期被拆除殆尽。今有牛王堌西头村民出资在原址建有一庙宇,远非当初规模。 【牛王堌祁姓由来】 祁姓不像赵、钱、孙、李、周、武、郑、王、张、程等大姓,人口众多,夏邑县境内乃至整个商丘市,祁姓人员均来源于牛王堌。经查阅相关姓氏来源,族谱资料,对牛王堌祁姓来源有如下解释: 祁姓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献侯四世孙奚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氏纂》和《辞源》记载,春秋时期晋献侯的第四世孙奚,时为晋国大夫,受赐食邑于祁(今山西祁县古镇),以邑为氏,称祁奚。祁奚,字黄羊,晋国大夫。史籍记载,周简王姬夷二年(晋厉公姬寿曼十年,公元前 570 年),“祁奚请老”,可知时年祁奚至少在五十岁以上。其生年最晚也在晋灵公姬夷皋初年(公元前 620 年)。祁奚“历事晋景、厉、悼、平四世(公元前 599~前 532年)”。那么,既便从晋平公姬彪继位初年(公元前 557 年)算起,其享年应在六十岁以上。如果以晋平公卒年计,则可能有八十余岁,可谓长寿。在祁奚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祁氏。晋国祁氏一族还有许多分支,如祁成氏、祁夜氏、祁射氏等,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祁氏,世代相传,史称祁氏正宗。 周简王十四年(前 572 年),晋悼公即位,祁奚被任为中军尉。祁奚本晋公族献侯之后,父为高梁伯。“下宫之难”后,晋景公曾以赵氏之田“与祁奚”。悼公继位,“始命百官”,立祁奚为中军尉。平公时,复起为公族大夫,去剧职,就闲官,基本不过问政事。祁奚在位约六十年,为四朝元老。他忠公体国,急公好义,誉满朝野,深受人们爱戴。盂县、祁县均设有祁大夫庙。他曾推荐自己的杀父仇人解狐替代自己的职位。祁奚荐贤却成为千古美谈,为人所称颂。祁位于帝尧封地,有“尧之遗风”,其民勤俭质朴。这种品质在祁奚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祁奚请老,悼公问谁可代中军尉一职,祁奚举荐解狐。悼公又问,解狐可是你的杀父仇人,祁奚道:“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解狐卒,祁奚又荐祁午。悼公问,祁午可是你的儿子,祁奚道:“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这就是祁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故事。祁氏族人大多尊奉祁奚为得姓始祖。牛王堌村祁氏族谱等资料这样介绍牛王堌祁氏来源: 由此推论,牛王堌村的祁姓,来源于山西,属于明洪武年间山西大槐树移民的祁氏分支,得姓始祖亦为祁奚。 【解放前的牛王堌学校】 1、学校发展历程 牛王堌村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新中国成立前后,牛王堌一带出了很多的党政干部和科技人员,多得益于解放前的牛王堌学校。民国时期,牛王堌是夏邑、永城、虞城、砀山等周边县的文化教育中心,民国十七年(1928 年)曾设立过师范、中、小学等。 1928 年,军阀混战,冯玉祥主政河南,拆庙宇建校舍,兴办教育。3 月初,由祁振琏、祁云峰、祁慎堂、祁树昌、程清和创立牛王堌小学。初建时候,仅有庙房三间,旁边草房三间。后拆除附近庙宇,建东屋教室两座,年初办小学二年级一班,免费入学。由于学生逐渐增加,当年秋季就发展到三个班。 1929 年 9 月,招收高小一班,学校定名为“夏邑县立第五完全小学”,校长李金榜。此时,牛王堌西门关爷庙,南门火神庙,东门祁大寺均被相继部分拆除,建学校西屋教室两座,并开始筹建五间大楼,楼下中间是过道(即校门)。时有小学一、二年级一班,复式教学,三、四年级各一班,分设一个女子班,也是复式班,共四个班。到秋季,增加一个五年级班。 初小修业四年,高小修业二年。入学年龄为初小7 至 10 周岁,高小学生为 10 至 12 周岁。 1930 年秋,学校更名为“夏邑县第四完全小学”,五间大楼落成,又建西屋两间,用于事务处办公。时有一、二年级一班(复式)三、四、五、六年级各一班,共五个班。 1938 年 5 月,日军侵入夏邑,牛王堌学校在日寇的铁蹄下停办。 1941 年至 1943 年,由日伪军第五区拨款办起来初小两班,在这期间学生不愿意接受奴化教育,纷纷转入私塾学习。 1944 年春季,日军大势已去,对我县的统治日渐削弱。国民党夏邑县县长涂建堂(苏北挺进军第四纵队司令),责令刘春光恢复牛王堌完小,当时由于日伪军政权还存在,刘春光不愿意出面,荐举祁展为任校长,刘春光、李金榜以校董名义主持重建牛王堌小学,称为“牛王堌完全小学”。开始六个年级各建一班,同年秋,成立校董事会,筹建工字楼及校舍 68 间,后由程炳南、祁炎勋等出资,出面,建成南勋楼。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年级都发展为双班,共计 12 个班。 1945 年 8 月,为适应升学需要,招收私立初中一年级两个班。入学年龄为 12 至 14 周岁,学制两年,共计 100 人,经费从涂建堂拨给的节余款项下开支。当时牛王堌学校的教职工中,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员都有人员组织活动。由于国民党三青团干部王洪江、张冰瑛认为教员张丕赢、陈完璞是共产党员,将二人绑架商丘入狱。部分青年学生害怕牵连,遂脱离学校,使得两个初中班合为一班。牛王堌学校也成为当时夏邑县国共两党斗争的前沿阵地。 1946 年春,夏邑县城第一次解放,国民党夏邑县政府逃迁裕国寨(即现在的刘堤)。李金榜以夏邑县参议员的名义,议请牛王堌成立初级中学,同年秋牛王堌中学成立。时有初中一年级三个班,三年制简易师范一个班,一年制短期师范一个班,共六个班,始命名为“夏邑县立初级中学”,校长李金榜,后由祁明箴(时任夏邑县国民党教育科长)接任。原夏邑县北关初中也并入该学校。牛王堌小学改为“县中附小”,均为双班。此时,中学已具有秋季班三班,春季班三班,简易师范三班,附小 12 个班的规模。教职工 40 余人,学生 800 余人。牛王堌学校也成为豫东地区重要的教育文化中心,达到了牛王堌学校解放前的办学高峰,也是当时夏邑县的最高学府。 1948 年 10 月,夏邑县全境解放,由于战事和国民党的宣传,中学生纷纷南逃(有的也逃往解放区)。中学停办,小学继续上课,这时的老师也是尽义务。 农历 12 月初,夏邑县人民政府收容夏、永、砀一带南下未遂之 300 余名青年,建成芒砀中学,在夏邑原中学旧址牛王堌复课,不久迁往县城西门里。1949 年春,该校奉命合并商丘中学。 2、学校的机构设置、教学概况和校务管理 小学,教导合一,校长下设教导主任,事务员。 中学,校长下设教导处,训育处,事务处。隶属于县教育局(或教育科)。教学情况大致是: 小学初年级有:国语,算术,常识、图画(后改为美术)、手工(后改为劳作)、唱歌(后改为音乐)、体操(后改为体育)。 小学高年级有:国语、算术、地理、历史、自然、三民主义(沦陷时期改为修身),还设过日语课。 初中班有:国文、算术、代数、几何、地理、植物、动物、生理卫生、英语、公民、美术、音乐、物理、化学、劳作、体育。 简易师范教学有:国文、算术、代数、几何、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生理卫生、公民、教材、教法、儿童心理学、美术、音乐、劳作、体育。 以上教材多数是采用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等版本和北新书店的活页文选,也有老师自选自印的。 在教学方法上,教法不统一,老师各行其是,大都是注入式的教学,用体罚强制学生学习,责令学生死记硬背。每日有日记(或隔日记),也有的每一周写一篇周记。每天早饭后,写大字一篇,午饭后写小楷四行。 当时的教学设备图书仪器简陋。音乐有风琴两架,体育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跳高、跳远、单杠、秋千、滑梯、压板。课余活动没有专人辅导,体育课有专门的体育教师。 那时候的学校思想教育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后则进行忠于蒋介石的党国教育。学生读书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如教师给学生写仿影内容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儿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学校的总务工作是由校董事会筹措款项进行校舍的建筑,由县教育局(科)拨来的款项支付教职工的工资以及办公费、购置桌凳、教具等。 当时的教职工政治地位底下,受人歧视。当时流传有俗语“家有隔夜粮,不当小孩王”,就是当时教师地位的真实写照。中学教师多系大专毕业,小学教师多是简易师范、高、初中毕业。对教员的任用采取聘请制。每学期开学前下聘书,无聘书者,即属于解雇,生活上没有什么保障。教员工资为:中学平均月薪小麦 350 斤,小学在民国二十七年前,平均月薪 15元银币。日本投降后,平均月薪小麦 200 斤。 3、学校的知名学子 解放前的牛王堌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一些毕业的学生在政治、经济、科技、卫生、教育等行业出类拔萃,他们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贡献。现收录部分学生名单如下:祁光、祁麟彩、祁麟性、祁展为、祁九如、祁树玉、祁树乾、祁树贵、刘春涛、刘德友、金惠昌、张效梦、张维华、张世藻、丁玉澄,崔宗轩,祁剑钊,程光亚,纪相勤、司圣奎、吴常铭、王训臣、张效言、刘建华、刘崇华、张效亮、张秀兰、张祥、张清敏、张惠玲、祁勋超、张世英、张铭增、张春生、程宝森、吴潭、祁明超、祁勋超、祁金勋、孙德起、祁星如、祁明增、张振声、张振兴、刘世进、祁建、段传望、吴良古、孙先友、祁明欣、祁明中、程利兴、王新荣、纪天作、刘金章、秦惠民、祁珍房、祁展才、祁仲谋,祁勋林,卢相福、杨文友、卢承尊、祁建平、祁树才、祁勋德、祁树荣、李联合、祁勋良等等。 牛王堌崇尚教育的村风代代相传。牛王堌学校尽管由于时代发展的原因,现在只保留了小学,但是牛王堌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在车站镇是名列前茅的。在车站镇一中,二中,夏邑县的几所高中都有不少牛王堌村的优秀学子,每年都有十余人被国家重点院校录取,走出去的莘莘学子都是牛王堌村的骄傲。如:祁建军,祁景明,祁跃进,祁庆丰,祁志勋,祁宏民,祁明杰,祁儒明,祁辉,祁兵,祁艳,张彤彤,史昆龙,祁英坤,祁英爽,张隆,张博,张壮,张海涛,张海江等。 【牛王堌战斗】 土寨墙抵御了国军的铁乌龟 这厚实的土墙,在解放战争时还帮助华东野战军10 纵打败了蒋军的坦克。 1948 年 2 月 14 日,华东野战军 10 纵接上级命令:协助晋冀鲁豫野战军 11 纵南进,破袭陇海路砀(山)朱(集)段,阻敌北犯,掩护华野其他部队大规模调动。可以看出,10 纵的任务是直接影响两军中原对决大局的关键一着。2 月 18 日晚,10 纵展开铁路破袭,负责阻击任务的部队也相继赶赴各自位置严阵以待,按照计划 10纵 29师 87团 3营将在牛王堌集阻击敌人。3 营赶到牛王堌集后,为争取时间,全营不顾连日行军的疲劳和深夜的寒冷,立刻在村寨周边构筑防御工事。经过后半夜的奋战,3 营利用牛王堌集高且厚的土墙以及墙外的深沟建立了两道阻击线。第一道是外壕阻击线,第二道是官兵挖通土墙修筑碉堡所建立的火力线。与此同时,3 营还依据地形,用冻土将敌人最可能进攻的村寨北门封堵。 3 营刚刚完成防御工事,正在吃早饭时,村寨周围响起了炮弹落地爆炸的声音。官兵立刻进入防御阵地,应对敌人冲锋。可是,预料之中成群结队的步兵没有出现,官兵很吃惊地听到远处响起了轰隆隆的马达声,有经验的老兵知道,是敌人的坦克来了。原来,进攻牛王堌集的是蒋军整编 84师,师长吴化文。这支部队在抗战时期,曾“曲线救国”投靠日本,成为伪军。日本投降后,又回到蒋军序列,并接收了一批日本坦克。3 营绝大多数官兵没有见过坦克,看到滚滚烟尘中冲来的“铁乌龟”时,着实让不少人吃惊,不知如何应对。当坦克进入射程范围之内,3 营官兵的机步子弹打在坦克身上,发出“当、当、当”的声音,却不能阻止其前进。除了坦克,敌人还有很多步兵躲在坦克后面,向 3 营阵地杀气腾腾而来。负责前沿阵地的 7 连、9 连连长,赶忙到北门指挥所请示教导员刘华该怎么办。刘华告诉两个连长,首先要消除战士对坦克的畏惧心理,稳住军心;其次要把握关键:敌人的坦克受阻于深壕和土墙,一时半会不可能突入村寨、冲入阵地,只要在适当的时候,集中火力大量消灭坦克后面的步兵,就能尽可能长时间地守住阵地。最后,刘华嘱咐两个连长,一定要有血战到底的决心,哪怕战至最后一人,也要守住阵地!连长带着教导员的指示回到阵地,可是面对敌人的钢铁洪流,3 营的外壕阻击线和土墙火力线均失去了效果。外壕阻击线被敌人坦克火力压制,根本抬不了头,土墙火力线上的机枪工事也被敌人疯狂的炮火悉数摧毁。前沿阵地岌岌可危,教导员刘华着急地登上墙头观察敌情。他看见土墙下,敌人的坦克和步兵离自己的阵地越来越近,有些坦克甚至离阵地不到 100 米。刘华敏锐地发现,当敌人的坦克越来越近时,坦克火力的威力反而越来越小。这是为什么呢?刘华仔细观察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牛王堌集为了抵御洪水,本身就修筑在地势较高的土坡上,同时再加上 3 米高的土墙,所以当敌人的坦克靠近时,土墙顶就超出了坦克火力的仰角射界。发现了这一奥秘,刘华接过通信员手中的冲锋枪,朝着敌人坦克后面的步兵就是一梭子弹,几个敌人应声倒地。因为土墙高于坦克许多,在土墙顶打击坦克后面的敌人,有着特殊的优势,坦克后面的敌人根本无处躲藏。找到了克敌之法,刘华命令通信员迅速将办法传达至一线部队。前沿阵地的机枪手纷纷登上土墙顶,对着坦克后面的敌人一顿扫射。很快,趾高气扬躲在坦克后面的敌人步兵,开始慌不择路地四处躲避。 敌人的指挥员看到这一情况,还想用坦克火力压制射击。可当他发现坦克无法打到土墙顶端时,居然指挥坦克后退射击。这下可好,坦克后撤,彻底把步兵暴露在 3 营的枪口下。3 营对敌人步兵穷追猛打,敌人步兵终于不顾命令,开始蜂拥后退,敌人的第一波进攻被打退。敌人见受限于地形,步坦协同战术无法攻克 3 营阵地,遂于 9 时开始集中火力摧毁牛王堌集北面的一处土墙。由于敌人火力太猛,这处土墙在坚持十几分钟后,终于坍塌。敌人再次步坦协同,朝这处突破口滚滚而来。刘华命令防守此处的 7 连,除留部分射手在土墙打击敌人步兵外,其余人员准备炸药包,利用外壕炸毁敌人坦克。3 营官兵浴血奋战 1个多小时,始终未让敌人的坦克冲入村寨。终于,在中午的时候,敌人炮火渐渐稀疏,坦克也开始后撤,双方暂时进入对峙状态。在此空隙,3 营抓紧时间抢修工事,刘华也将牛王堌集的战况向团里汇报。收到战报的副团长雷英夫告诉刘华:“粟裕副司令员非常关心牛王堌集阵地的战斗,问是哪个部队,表扬你们打得好。”他还通报刘华,根据上级侦听敌人电台的消息,下午的战斗将更加激烈,敌人可能还会增大兵力并指派飞机支援。刘华表示,3营一定坚决守住阵地。 果然,到了下午 2 点 30 分,敌人的第三波攻势如潮水般向 3 营的阵地袭来。可是有了上午的经验,3 营官兵对面前的“铁乌龟”不再害怕,坚守阵地加适时反击,敌人的进攻被一次又一次的打退。牛王堌集的外壕、土墙成了敌人无法逾越的鸿沟,每次冲锋除了留下一堆尸体,其他什么进展也没有。 战至黄昏,敌人的步兵只能畏惧地躲在 3 营阵地前沿的几十米地方隐蔽,根本不敢冲锋。到了 5 点多的时候,敌人终于鸣金收兵,并在牛王堌集外围构筑工事,准备次日再进攻。刘华松了口气,向团部汇报了下午的战况,并请示是否趁夜对敌人实施反击。副团长雷英夫告诉刘华,3 营白天的战斗打得很好,已经完成阻击任务。接上级命令,3 营在晚上撤出牛王堌集。刘华得令后,于晚上 7 点组织 3 营撤退。就在3 营撤退的路上,刘华遇到了专门在路上等候他们的纵队司令宋时轮。宋时轮紧紧握着刘华的手告诉他:“你们 3营今天打得很顽强,保证了纵队主力的安全!” 牛王堌村(下)
文章分类:
孔祖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