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乡村记忆·马头镇白庙村发表时间:2022-03-06 17:30来源:孔子书院 白庙村 一 白庙村,位于马头镇南部边陲。是两省(河南、安徽)四县(夏邑县、永城市、虞城县、亳州市)的结合部。村庄占地 2.5平方公里,整个街道呈“井”字形。素有“鸡叫一声听两省四县”、夏邑“小南京”的美称。辖 14 个村民组,784 户,人口 3103 人。S202 省道、白马沟、刘白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解放前夕,白庙原隶属于永城四区。白庙是四区下面的一个乡,又是乡公所的驻地。抗日战争后期,白庙周边被张岚峰部伪十八师控制,设有据点,并在白庙驻有夏西和部的一个连。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商丘、永城、亳县交界处成立了商永亳县革命政权,白庙正处于抗日民主政权与日伪政权拉锯战争局面之中。1945 年 1 月,为纪念彭雪枫将军改永城县为雪枫县,商永亳县改为商雪亳县。抗战胜利后,白庙属于商雪亳县雪四区白庙乡公所所在地。1947 年,成立马头区,白庙乡是马头区管辖的一个乡政府所在地。1949 年 3 月,商雪亳县撤销,白庙归属永城管辖,属于马头区白庙乡。1954 年 10 月 10 日,马头区划归夏邑,白庙村成为夏邑第十区下辖的白庙乡政府所在地。1955 年,全县撤区,设立 19 个中心乡 45 个小乡,白庙乡是其中小乡之一。1956 年 8 月,全县划为 28 个乡,白庙乡依旧存在。12 月,全县设立 34 个乡镇,白庙还是一个乡。1958年 2月以后,为白庙大队,1984年后,称白庙村委会至今。 白庙村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这里距离清凉山不足 500 米,清凉山为龙山文化遗址,那么,不排除白庙也有古文化遗迹的可能。西汉建平城距此颇近,或许西汉以后的文化遗迹也存在于此。元末,黄河溃堤,洪水曾将村庄淹没,房舍倒塌,人畜伤亡很大,水退后,加上瘟疫流行,人烟绝迹。 明太祖洪武初年,山西省洪洞县有姓杨的和姓姬的几户村民奉东迁令移民于此,又有山东省长湾县的张、王几户人家先后迁来。他们发现村东高台上有一小庙(今白庙村东头村民魏华南的居住地)。庙门很高,须蹬梯才能看见庙里面,内有龙王神像。庙墙里外都是白色。有人说是小白龙庙,即《西游记》里驮唐僧西天取经的那匹白马。取经成功后被佛祖封为八部天龙,后来以庙命名村庄,称为白龙庙村,后简称白庙。人们不断来此送香火,庙名声越来越大。 山西、山东两省距离较远,语言和习惯也有很多不同,为了减少矛盾,两地移民双方约定划区居住。杨姓、段姓集中在北街居住,姬姓、王姓聚居在西街,李姓、张姓分布在南街居住,稍晚来此占籍的孙姓、马姓汇聚在东街,再后来其他投亲、靠友以及经商来此的少数姓氏在白庙四街分散居住。至此,白庙村的雏形基本形成。 二 白庙因为距离亳州、永城、商丘以及夏邑县虽然都不远,但在交通相对滞后的年代里足有一天的行程。这里不仅有通往这些县城的官道,而且村庄规模相对大一些,很快就成为周边村庄的中心,也是行人歇息、打尖的站点。于是,白庙村人口逐渐增多,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方圆几百里的商贩都云集到白庙经商贸易,于是便兴起了集会。清光绪二十九年版《永城县志》记载,白庙集在西南四十五里。 自新中国建立开始,白庙每月农历逢双逢集,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七,二月二十五,三月二十八,八月十五逢古会,延续至今。 白庙集市贸易真正出名是从 1999 年开始的。 1988 年,夏邑县委、县政府为发展经济,振兴商贸流通业,提出“河北有白沟,河南有白庙”的设想。白沟属于河北保定高碑店市的一个镇,箱包生产和销售占全国市场的五分之一,是和义乌齐名的贸易中心。 经过长期的考察调研,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农历十月初六至十六举办为期十天的夏邑白庙物资交流大会。 物交大会分八个专业市场:一、成衣专业市场;二、布匹专业市场;三、百货专业市场;四、牲畜交易专业市场;五、中药材专业市场;六、农副专业市场;七、木材专业交易市场;八、信息交流专业市场。物交大会期间,全国厂家 200 多家,客商 500 多家莅临,并且聘请社会文艺团体十几家来白庙助阵演出。 白庙物交会坚持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 每逢这十天,四面八方的人都会来赶会。虽不及城市般繁华,但也是车水马龙,男女老少摩肩接踵。周边一二十里之外的人们,都陆续赶来,希望淘到自己喜欢的抑或是平常所没有的东西。文艺形式的多样性,也增加了人们游玩溜逛的趣味性。 这十天,整个市场日营业额达五千万以上。达到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多种流通渠道畅通。每天有发往北京、郑州的长途客车,有发往商丘、夏邑、亳州、永城的城乡快运。 白庙物资交流大会成为白庙、马头的一张名片。 三 白庙是一个传统的村落。改革开放以前,农业都是沿袭多年的传统耕作模式,即便在“大跃进”的1958 年,也没有改变多少,麦茬豆,豆茬麦,一直是简单的重复。 改革开放后,许家平任村支书,开始推行麦棉套种植模式,达到小麦棉花双收入,提高了当地老百姓的经济收入。 80 年代中后期,经济作物渐多,因为临近亳州的关系,烟叶和中药材也有少量种植。 现在说起白庙的经济作物,当数小米椒。小米椒是辣椒的一种,个体小,未成熟时为淡绿色,成熟为橙黄色,干小米椒为红带橙黄色。小米椒富含 VC,胡萝卜素,含蛋白质,糖类,矿物质(钙,磷,铁,硒,钴),色素(隐黄素,辣椒红素,微量辣椒玉红素),龙葵素,脂肪油,树脂,挥发油,辣味成分(辣椒碱,二氢辣椒碱,高辣椒碱等)。中医认为,辣椒性味辛辣热,具有温中健胃,杀虫功效。主治胃寒食饮不振,消化不良,风湿腰痛,腮腺炎,多发性疖肿等症。辣椒素也是一种潜在的抗癌物质,抗氧化剂,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村里面的党员马长明第一个引进了小米椒。 他在网上发现种植云南小米椒,便三下云南考查调研小米椒的种植和管理,带回云南的土质对比白庙的土质进行化验,并走访了有关科研单位,得出这里适合种植云南小米椒的结论。2016 年 3 月,他从云南购进十公斤云南小米椒种,在自己承包地里试种,培育出的小米椒苗又黄又弱,当年亩产不足 2000 斤。 第二年马长明试着采用营养钵,工棚地膜双覆盖,这样节水、保肥、控温度,可提前 15 天至 20 天向大田移栽。进入 5 月份后,每 20 天打一次石流合剂,防止病虫害的发生,每一个月打一次叶面肥,当前亩产达到了 5000 多斤。通过遮光实验,找出原因后,对症下药,不论东西地还是南北地,通通南北种,每间隔 4 米种一行玉米,达到了遮光的目的。当年小米椒产量达到亩产 5000 斤,玉米产量每亩达 500 多斤,达到了小米椒玉米双丰收。这一科研成果受到北京农科院、郑州和合肥农科院专家教授的认可。 马长明成立夏邑县《马长明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办夏邑县佳乐园食品有限公司,并流转 400 多亩土地,形成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企业带动周边村种植小米椒 1000 多亩。按照每亩产量 4000多斤,每斤最低 1.5 元的保护价与农民签订了回收合同。现在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 四 经济的发展,激活了村民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白庙村就开始了村庄规划和村庄建设。村两委借鉴河南邓州村镇建设先进经验,聘请有资质的部门对白庙村进行科学规划设计,两次拓宽了街道,把昔日的只有七、八米宽、脏乱差的街道,现变成了三纵三横三十米宽的大街,并对每条街起了名字。2012 年,白庙村高标准规划设计建设了“清凉山社区”、“西湖雅苑社区”。两个社区全部采用简约徽派建筑风格,整个建筑不仅仅有徽派风韵,更具有现代气息,让老百姓看着顺心,住着舒心。社区建筑面积达十万多平方米,可容纳五百多户、二千五百多人入住。 精修美化社区街道,新修两纵两横的街道,构成社区道路的骨架,两侧的门面房,既美化了街道,也促进了经济发展,方便群众生活。社区服务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社区内有幼儿园、农贸市场、卫生室、路灯、下水道、社区娱乐场地等。 文化生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白庙村修建了村室办公楼,已建成全县一流的占地 22 亩的文化广场。该文化广场共 6 个分园:紫蕊园、樱花园、银杏园、海棠园、玉兰园、古树园。并有锻炼身体活动区,各种健身器材和公厕,照明等设施齐全,文化广场内两个八角亭显得广场更加美丽。每到夜晚村民汇集到文化广场唱歌跳舞,腰鼓队,徒步队等以丰富多彩的形势展现了白庙村精神文化生活。白庙村也被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命名为“中州新村”。 白庙烈士陵园大门 五 白庙村的重要地理位置和村庄集市规模,注定了白庙在革命年代的复杂性。 白庙村曾是抗日民主政府的根据地,根据《商丘党史》和《夏邑文史》资料记载,以及白庙村八十岁以上老人回忆,在抗日战争时期,彭雪枫领导的中共抗日武装新四军第六支队,下辖三个独立团,四个总队,支队主要活动在涡阳县新兴集为中心的豫皖苏根据地。一九四零年春,新四军六支队二总队(前身是西华县抗日自卫军,胡晓初任队长,何明任政委)在永城龙岗、白庙一带活动。 历史上有名的白庙战斗就是在这里发生的。 五月的一天中午,二总队二连,奉命驻扎白庙村牵制日军,其目的是掩护大部队向砀山、丰县、沛县挺进,不料被日军发现。日军用电台联络商丘、亳州两地驻军向白庙夹击,二连被堵在白庙村东北地马趟子里(现在叫一条沟)。二连机智勇敢、沉着地展开战斗,终因日军兵多势大,武器精良,寡不敌众,未能突围,七十二名指战员全部牺牲在这里。(后调查走访得知,该连连长许兴和为河南睢县城隍乡人,时年 23 岁)。战斗结束后,由于当时战乱,时任白庙村第一任村长姬恩玉带领老百姓,草草将七十二名将士掩埋。 为了纪念在白庙村战斗牺牲的烈士,夏邑县人民政府于 1996 年 6 月,在白庙村修建了夏邑革命烈士陵园,2013 年 4 月又重修,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免费开放。 抗日战争后期,白庙村处于日伪军与抗日民主政权拉锯地带。当时白庙人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许多积极的贡献。时任日伪保安团副团长的杨松龄,白庙村人,在共产党员丁化民的统战工作下,最终为抗日民主政府服务。他利用自己的身份,获取了大量的情报,避免了抗日民主政权的损失,自己所在亳州的公馆,成了抗日民主政府的接待站。所有的抗日民主政府的工作人员去亳州都住在那里。他在亳州的商店成为地下党的交通站,传递情报都是在那里进行的。 “1953 年,会门暴动自江南,多亏龙岗民兵来支援,两天一夜解放完,人民群众得安全。”顺口溜中的故事发生在 1952 年 12 月,安徽省亳县李集区赵庄寺张大庄村,以任建奎为首的会门反动组织,聚集一批反动教徒,宣传人类末日论,残杀无辜群众数百人,并将李集区区长丁克法和驻村干部马建良用四个石磙坠起来,生生活剥致死,手段极其残忍。这一大案震惊全国,当地群众谈之色变。 为安抚群众,为百姓创造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1953 年 2 月,上级从永城龙岗调来了四十多名民兵,分乘两辆汽车,由马学典带路去张大庄平叛。当时马学典正在白庙东街马家祠堂门榨油,听到消息后,马学典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坐上第一辆汽车,带着民兵去张大庄处置暴动。 到张大庄后,只见会门暴徒光着膀子,手持大刀,见人就砍。马学典在车上耐心地喊话:“你们别再受迷惑了,快穿上衣服,放下大刀,回家安心生活去吧!”暴徒们不但不听,反而聚集在一起,见人就杀,一步逼向东南方向的民兵汽车。民兵为避免伤及受蛊惑的平民,逐渐撤离,在葛大庄东南地大洼时,汽车被暴徒团团围住。杀红了眼的会门暴徒围着汽车进行疯狂砍杀。万般无奈下,民兵开枪反击,将这些顽固暴徒全部击毙,及时平息了暴乱。马学典成为出席 1954年 5 月河南省老根据地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 白庙村(下) 梨园十四科 梨园,原是唐代都城长安的一个地名。据考证,唐中宗时(705—710 年),梨园只不过是皇家禁苑中与枣园、桑园、桃园、樱桃园并存的一个果木园。果木园中设有离宫别殿、酒亭球场等,是供帝后、皇戚、贵臣宴饮游乐的场所。后来经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导,梨园的性质起了变化,由一个单纯的果木园圃,逐渐成为唐代的一座 " 梨园子弟 " 演习歌舞戏曲的梨园,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集音乐、舞蹈、戏曲的综合性“艺术学院”。后来就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后人把戏班称之为梨园,演员称之为梨园弟子。 科,是中国戏剧传承的一种方式。过去的戏曲演员有些是拜师学艺的手把徒弟,属个体为单位的家学或叫私学。科班是后来出现的集体学艺的组织。戏班以演戏为主,科班以学戏为主。科,即品类、等级之意,因自汉以来,学人经科试以定次第等级。因此旧时投师学艺也称为入某一科,同年入学者为同科。考入或经人介绍加入某一学戏的班子的某一科,即称为进班入科,亦可称加入某一科班。在科班学戏也称为坐科。 历史上,白庙是豫剧豫东调培养人才的基地。 豫东调,是以商丘为中心,滥觞于虞(城)、夏(邑)、太(康)、柘(城)、鹿(邑)、睢(州)、宁(陵)(俗称“外八处”)等地的一种唱法。是豫剧流布地域最广的一个唱派。 十四科,是与夏邑三班、归德府八班、永城县衙六班、虞城刘家班、柘城大公益班齐名的演出团体。十四科是清光绪年间组建的。这个科班因为从清光绪十一年(1885 年)至民国 17 年(1928 年),共办了14 期演员培训班,后人便都习称为“十四科”。在四十多年间,培养了大批豫东调演员,出科后有的到“老八班”、“府八班”等班社搭班演出,还有不少演员到山东、江苏、安徽的豫剧班社演出。如知名演员巩(宫)宝、先海、月喜、银锁、翠明、翠彬等,都曾先后在“十四科”学艺。而十四科最后一科就是在白庙举行的。 “梨园十四科”最后一期培训班的地址在白庙北街大殿(今白庙小学),该大殿于 1963 年文化大革命时被扒。笔者走访了白庙村杨朝仁、段养钦老人、胡楼村艾法增老人、永城市龙岗乡马各村李怀信老人,他们都谈及十四科在白庙的状况。在当时有一个民谣:“胡玉芳的戏、杨金壁的厢、李振坤跟着瞎央央”。胡玉芳是国民党的镇长,1952 年被共产党镇压枪决了。“梨园十四科”的培训班费用都是由胡玉芳负担,杨金壁在当时开个铁货铺,出个小钱,买个衣服,戏厢,李振坤是当时戏托,现在叫经纪人,死于 1958 年。 2013 年,葡萄牙爱国华侨傅培杰先生曾转给原河南省文化厅康洁副厅长一个契约,傅培杰先生在收藏中国明清历史房地产契约时,在北京清代卷老房契中,发现与梨园十四科相关的物证和历史遗存。这卷老房契长 29 米,高 1 米,真实记录了北京前大棚樱桃斜街 34 号房产转换易手 36 次,从康熙 25 年开始,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至民国 14 年(即 1925 年)240 年延绵不断。契约上盖有“梨园十四科”“直隶钱谷守道”“直隶布政使司”“直隶顺天府”“北京梨园公益总会”等印章289 枚。其中盖有“梨园十四科”长方形印章 32 枚,印章文字为仿宋楷体字 44 个。内容为“此契经梨园十四科全体同仁证明只能作永久之证据,无论任何人不能在外抵押借款,尚有上列情形一概无效。” 2013 年 3 月 15 日,由河南省文史研究馆,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马紫晨教授一行五人,在市县文化局领导陪同下,来白庙村文化调研时讲到白庙村就是“梨园十四科”最后一期培训班所在地 白庙名吃狗肉 白庙属于马头镇,故人们习惯称马头白庙狗肉(制作狗肉的董家原住在段庄村,后来移居白庙村)。白庙狗肉历史悠久。老人说,在八百多年前,南宋时期(1127),时年二十岁的康王赵构,在宋徽宗钦宗二帝被金军劫持后,于五月一日在南京应天(今商丘)正式即位,建立南宋王朝。当时朝野空虚,金军压境,迫于压力向江南逃去,当人马走到马头集白庙之间,天突降大雨,将士又冷又饥,就到一家段氏店铺吃饭取暖。店主急忙端上一盘狗肉,康王赵构一吃香气直沁心扉,不由得喜笑颜开,要店主还有好的饭端上来,店主于是每人给盛一碗又酸又辣的狗肉汤和几张烙馍,康王及将士喝了身上即暖和又浑身是劲,都连声说:“好肉,好汤!”从此马头白庙狗肉名扬四方。 现在白庙狗肉是当地餐桌上一道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狗肉、狗肉汤、狗肉馍流行于豫、皖、苏、鲁四省市,深受广大顾客的青睐。我国民间早有“狗肉大补虚劳”之说,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狗肉以安五脏补绝伤,轻身益气、宣贤补肾气、壮阳道,暖腰膝、益气力、补五劳七伤等功能。” 现今高级技师董训利又研究开发传承制做狗肉这一绝技,让白庙狗肉更加美味可口,由此不吃狗肉等于未到马头白庙。 白庙村以商贸流通为主,村内有夏邑县硕泰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玉超)、安泰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银龙)、佳乐园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马长明)、慧语服装厂(总经理程海峰)等几家企业,村中有村级集体用地,国家在此投入 168 万元,每年可收租金16 万元。2018 年元月白庙村被商丘市政府评为“市级文明村”。 六 白庙村文化底蕴丰厚,乡村人物众多。下面简要将那些对国家、社会和地方做出积极贡献的人物简略介绍: 姬长江:男,汉族,中共党员。曾任夏邑县马头公社办公室主任、会亭镇党委秘书、罗庄公社副书记、城关镇镇长、夏邑县住建局副局长。已故。 许家平:男,汉,高中文化,1957 年出生。复员军人。于 1983 年元月被推选为白庙村党支部书记,历任马头镇党委组委,党委副书记,业庙乡党委副书记,夏邑县城建局党组成员。于 2009 年 5 月病故。 杨松:男,汉族,1972 年出生。中共党员,本科文化。历任招商局股长、李集镇副镇长、副书记、镇长、党委书记。现任夏邑县医保局局长、党组书记。 姬鹏:历任夏邑县业庙派出所所长、夏邑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大队长、夏邑县公安局纪检书记、夏邑县群工部部长、夏邑县信访局局长。现任夏邑县公安局常务副局长。 杨德志:男,汉族,生于 1963 年 3 月,白庙村人。1981 年 2 月在商丘创办了河南中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又于2015年成立了河南中港运输集团有限公司。现下属有商丘市万里客运场站有限公司、河南华港汽车运输有限公司、河南中港气瓶安全技术检测有限公司、商丘市创兴二手车交易服务有限公司、河南中港汽车修理有限公司、商丘市永安机动车辆检测有限公司、商丘顺通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等子公司。现有员工 600 多人,杨德志是商丘市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常委);河南省第十一届、第十二届政协委员;商丘市物流业商会第一届、第二届会长;市工商联副主席;先后荣获梁园区劳动模范、商丘市劳动模范、“商丘好人”、商丘市十大经济人物。 姬长友: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军级技术职称。 姬广聚:洛阳轴承厂原保卫处处长。 王恒昌:男,汉族,中共党员。曾在业庙乡、会亭镇、马头镇、县政府工作(正县级)。2007年4月病故。 马品一:男,汉族,中共党员。1971 年 4 月病故。曾任夏邑县业庙乡乡长。 孙会连:男,汉族,中共党员。已故。曾任夏邑县罗庄乡党委副书记,马头镇人大主席。 许贤才:男,汉族,中共党员。2016 年 9 月病故。曾任罗庄乡党委副书记、永城县公安局预审股股长、夏邑县公安局预审股长。科级干部。 许家民:男,汉族,中共党员,退伍军人。曾任县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党代表。 王鹏:男,汉族,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现任招商银行贵州分行办公室主任。 马兵强:男,汉族,中共党员。2016 年毕业于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现任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民警(一级警员)。 杨申:男,汉族,中共党员,退伍军人。现任河南省济源市公安局骑警大队副大队长。 李德明:男,汉族,中共党员。历任夏邑县会亭棉花加工厂厂长、夏邑县化工厂厂长。现任夏邑县自来水公司总经理。 杨涛:男,汉族,白庙村人。现任新疆乌鲁木齐市巴克区仓房沟路长胜大队食品厂经理。 杨森:男,汉族,中共党员,白庙村人。现任郑州清大教育集团董事长。
作者简介:马步青,男,汉族,中专文化,中共党员,复退军人,生于一九五九年七月,系河南省夏邑县马头镇白庙村人,现任白庙村委主任。本人多次被县、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夏邑县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县人大代表,商丘市第五届市人大代表。先后被县、市、省、国家司法部门评为民调模范。2019 年 7 月 31 日,被河南省委宣传部、省退伍军人事务厅评为“出彩河南人首届最美退伍军人”。
文章分类:
孔祖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