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库网_商务红金色背景_背景编号5923454_副本.jpg

马洪波:从服务员到摄影艺术大师(“走近夏邑文化名人”系列)

发表时间:2022-03-30 20:21作者:杨朝卿

留住时代脚步的人


杨朝卿

时间匆匆,从无停留。然而,他却留住了时代的脚步。
—题记
夏邑县原摄影家协会主席马洪波,如今已年届“古稀”,荣获“商丘市摄影终身成就奖”。这是众望所归,这是他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殊荣。

图片

马洪波在夏邑县第二届文代会上


我认识马洪波主席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他在县科委编《夏邑科技报》,我在孔庄高中任教,业余时间爱舞文弄墨,间或给他供稿,成了他们的通讯员,每期小报他都寄给我。后来在一次会议上有幸谋面相识了。1984年,我调入夏邑完中(现为夏邑一高)任教,加入县作协,和马主席成了文友。他搞摄影,我搞文学,虽然门类不同,但同属文学艺术,归文联领导。在文联组织的一些活动上,相互交流、共同切磋,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后来他调入县政协任常委、办公室主任,我被推选为县政协委员,不断参加政协的例会和其组织的有关活动,和马洪波一块参政议政,使我们的关系由文友又进了一层。尤其退休后,我们都全身心地投入到第二职业—文学艺术上来,一块开会,一块出游,有时还邀上几个文友小聚,几碟小菜,一壶小酒,拉近了距离,加深了感情。2006年,我俩又同时被县政府评为“夏邑县十大文化名人”。基于以上种种因素,我和马洪波主席便成了无话不谈的挚友,对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019年马洪波与河南省摄协主席刘鲁豫在夏邑济阳镇采风


马洪波,中等偏高的个头,赤红脸蛋儿,一双充满睿智的眼睛里透出几分和善。声音洪亮,笑声朗朗,质朴的语言中不乏幽默。待人诚恳,说话不圈不绕。在人们眼里,是个实在人。“欲为文,先做人”。马主席的人品是他成就事业的基础。
马洪波出身贫穷,姊妹又多,从小过着衣食不得温饱的生活,十几岁被一家乡政府要去当通信员,后来又被商丘地区招待所要去当服务员,因工作出色,被推荐上了大学。贫穷的生活和多年当服务员的职业,使其养成勤劳吃苦的习惯。这是他成就事业的又一基础。

图片

马洪波获得的奖牌


马主席的摄影无师自通,他没有投过名师,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假若有老师的话,那就是书本和资料。
他的摄影始于1978年,与新时期同步。那时马洪波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县科委,负责科普宣传。办科普宣传栏需要新闻图片,单位领导交给他一部相机,让他学着拍照片,于是他看着书本,参考有关资料,一边钻研,一边实践,从选材、取景,到配药冲洗,一步步摸索着,与摄影交上了缘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随着摄影技术的提高,他所拍的新闻照片除了留作自己做宣传外,还试着向报社投稿,不料有两幅被报纸采用,这下更激发了他拍照片的积极性。后来,他拍摄的新闻照片仅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商丘日报》等几家新闻媒体上一年就发表200多幅!
马主席在上大学时就喜爱文学,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天赋。他的勤奋好学加上他的文学功底是他成就事业的另一个重要基础。
如今的马洪波已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商丘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夏邑县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从事摄影40余年,留下作品10万余幅。退休后,他分门别类进行整理达105辑,存在电脑里。

图片

《鹅场的早晨》   马洪波 摄


时间是无形的。马主席用他的相机拍下了一个个历史的瞬间,这一幅幅照片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历史长廊,给人们留下一部比用文字记载的史书更直观、更生动的历史画卷。从这种意义上说,时间又是有形的。马主席用相机将无形的时间,变为有形的照片,构成一部厚重的、沉甸甸的史书,随着时间的推移,愈久远愈珍贵,就像一坛老酒,历久弥香!
走进马洪波的作品,就犹如走进了历史博物馆,那10万余幅照片,经过梳理,被贴上历史的标签:有农事活动;有传统礼俗;有商贸交易;有民间文化;有教苑风采;有各地风土民情;有国家大事记录……一幅幅布满历史的尘烟,留下时代的印痕,记录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改观……新与旧、美与丑、善良与邪恶、光明与黑暗……无不包含在这部历史画卷里!他拍摄的一组反映豫东农村改革开放20(1978—1998)年发展变化的照片《往事》,取材广泛,时代感强,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村头田畴、集贸市场、文化生活,甚至一草一木,一幅幅无不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释放出一股新时代的气息,反映出新时期农民新的精神风貌!2008年,这组照片被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长安杯”纪念改革开放30年全国摄影大展入选。

图片

《春暖》 马洪波 摄


马主席的摄影作品,善于捕捉生活细节,从小处入手,往往“一滴水见太阳”!他拍摄的《春汛》,选取集贸市场的一角,天上下着细雨,人们打着雨伞,近处,一辆架子车上装着树苗……就这么简单。树苗上市了,离春天还远吗?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收到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效果。这幅作品除被国内各大影展入选外,又由中国摄影家协会组织东渡日本展出!他的《秋实》《晚晴》《鹅场的早晨》《守望古城》等多幅作品,还入选亚欧大陆桥全国风情摄影大展。《走娘家》入选全国政协举办的“中华情”摄影展并在国家博物馆展出。《风雪情》参加第二届“中原油田杯”全国摄影大赛和第二届河南艺术摄影大赛并获奖。《梨园闹春》在河南省第八届艺术摄影大展中获特别创意奖。30多年来,马主席有100多幅摄影作品在全国、省、市摄影大展中入选和获奖。有近千幅新闻摄影作品在《人民日报》《人民摄影报》等报刊发表。这就叫做成就,这就叫做本事,这就是马洪波摄影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标志!   
“用相机记录时代,反映人生”是马洪波对摄影的初衷。因而他追求的是乡土气息、大众风格、民族精神。他的一幅幅作品都带着浓郁的乡土味儿和扑面而来的熏风。尤其反映豫东农村生活的照片,他立足乡土,注重乡情,加上他观察入微、取材角度新奇,拍出的一幅幅照片,大到田园村落;小到一个人物、一草一木,都流淌着乡土、乡音、乡情,反映出豫东特有的民风、民俗、民生。

图片


马主席将摄影融入自己的生活,一年到头相机不离身,随时随地抓拍可取镜头。有一次下乡,他遇见一辆毛驴车拉着婆媳走亲戚。赶车的是个十五六岁的小男孩,车上婆媳俩怀里各抱着一个孩子,圆溜溜的小脸戴着“虎头帽”。一股醇厚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他像发现了新大陆,急忙调好焦距,“咔嚓”一声,定格成永恒!细观这幅照片:拉车的小毛驴迈着轻蹄,“小鞭手”拢着牲口,憨厚的笑脸上透出几分老诚和持重,儿媳妇背着脸看不见表情,老婆婆咧开缺牙的嘴巴脸儿笑成一朵花!两个“虎头帽”更是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笑脸上洋溢着童稚和童趣。再看看车上载着的两个沉甸甸的笆斗上,盖着新生婴儿的花褥子、红斗篷,不用言说,老婆婆带着家人是去给闺女“送粥米”吃喜桌!难怪一家人脸上写满兴奋与喜悦!这幅照片,简直就是一幅绽放着豫东民风民情的风俗画!充满了豫东浓郁的泥土气息,蕴含着深厚的中原文化底蕴。你瞧!那两顶只有豫东独有的虎头帽,用花红柳绿的彩色丝线刺绣缝制而成:尖尖的耳朵,大大的眼睛,张着嘴巴,露出满口小虎牙,虎头虎脑,栩栩如生!不讲做工的精细,单就那逼真的造型、活灵活现的神态,就足以让你折服了!而更可贵的是,这幅照片留住了时空,留住了豫东那一时段富有乡土民俗的生活。随着时空的渐远,如今像虎头帽这样的充满豫东地域文化色彩的实物已很难觅见了,而在马洪波的摄影作品里却比比皆是。诸如农村剃头匠,乡村说书人,游乡锯锅匠,耍猴卖艺人,星秤的、锻磨的、吹糖人儿的、拉洋片的、顽皮影戏的、张罗镟锭子的……应有尽有,马洪波的摄影,又成了豫东民俗文化的“博物馆”!

图片

《寿星图》 马洪波   


2008年,马洪波为夏邑县申报“中国长寿之乡”而拍摄的127位百岁老人组成的《百寿图》,更突显出他拍摄人物取材细腻、角度新颖,坚实的功底隐含着几分奥秘!你看,那一个个老人的一颦一蹙,一个笑靥,一条皱纹,都有读不完的故事,饱含着老人家苦辣酸甜的多舛人生。分明一位老人就是一个活化石,就是一部史书,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存照,让读(观)者思索再三,余味无穷!……因之,马洪波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乡土摄影家”。商丘电视台对他进行了专访,为这位作品等身的老摄影艺术家拍了一部专题片,名曰:《那年那事那人—商丘摄影家风采录—马洪波》。

图片

夏邑县摄影家协会换届时马洪波与新一届主席刘守良合影


一位名人说过,乡土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因而马洪波的摄影作品富有无穷的生命力。据文化学专家说,如果不埋入地下,地面上的物件50年后就很可能见不到了。马主席用相机留住时代的脚步,将世间万物聚焦成永恒,更有他非凡的意义!
马洪波为人类历史做出了贡献!


图片

马洪波简历

马洪波 1951年11月生,虞城县镇里固乡大周庄村人,现居夏邑县。本科学历,中共党员。1977年大学毕业被分到夏邑县科委工作。1989年调县政协宣教委任副主任、主任,1996年改任办公室主任,2014年5月退休。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商丘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夏邑县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
2006年5月,被夏邑县人民政府授于“夏邑县十大文化名人”;2010年,被商丘市文联、摄协授予“德艺双馨摄影家”;2018年1月,被商丘市文联、摄协授予“首届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2020年7月,被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授予“商丘文艺贡献奖”。
摄影《守望古城归德府》获2008年世界摄影家看河南优秀作品奖。《百虎图》获2016年大河上下第十届黄河流域(区)九省市艺术摄影大展珍藏级作品奖;《改革开放第一时段记忆》获2019年第三届中国图片大赛典藏银奖;2019年,该作品又获“大美中国”首届全国旅游摄影大赛民族风情类特等奖等数个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