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Home
品牌聚焦
Nav
中原寿乡
Nav
品牌企业
Nav
品牌技艺
Nav
品牌产品
Nav
品牌美食
Nav
品牌人物
Nav
品牌经济
Nav
品牌文化
Nav
名家摄影
Nav
厚重夏邑
Nav
名胜古迹
Nav
品牌公益
Nav
陈承杰:不负韶华勤笔耕(“走近夏邑文化名人”系列)
发表时间:2022-04-24 19:04
作者:杨朝卿
来源:夏邑孔子书院
不负韶华勤笔耕
杨朝卿
陈承杰是我高中教毕业的学生。他爱读书,肯吃苦,有悟性,在校时作文就写得不错,几乎每次都被老师当作范文给学生朗读。毕业后回到家乡,农忙务农,农闲时练习写作,不久便有小说见于报端。参加工作后仍矢志不移,工作之余,坚持文学创作。近几年其作品一发而不可收,其中篇小说《摩托 摩托》在《河南经济报·周末版》连载后,又刊载于《奔流》杂志2019年第9期。短篇《位置共享》刊于《奔流》2020年第8期。2020年10月24日,夏邑县作家协会组织召开了“陈承杰作品研讨会”,与会人员对其作品进行了深入探讨,给予充分肯定和褒扬!这对陈承杰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与鞭策!
陈承杰为什么能取得如此的成绩呢?
通过与他座谈,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因为他始终怀揣着一个“作家梦”。
陈承杰在创作
读书使他萌生了“作家梦”
上小学的时候,陈承杰就爱上了读书。他爱读书是受父亲的影响,父子俩读书入了魔,被居家四代人称为“读书迷”。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农村能看到的书籍很少。可是,陈承杰的父亲却读了不少书。为了读书,他父亲结交了十里八村,甚至镇上的“书友”40多人,他读的书都是从书友那里借来的。那时,陈承杰除读课本外,就是偷着读父亲借来的书。父亲看的《三侠五义》《杨家将》《李自成》《苦菜花》《西游记》等他几乎都看遍。有一次,父亲借到一部上、中、下三卷本的《射雕英雄传》,没看完就去山东藤县用自行车驮大豆贩卖,三四天才能回来。陈承杰抓住这一大好时机,读个痛快!事情往往乐极生悲—书被牛吃了!他的床头紧靠着牛槽,睡觉时与牛头抵头。那天晚上,他看到深夜,看着看着睡着了,把书丢在了枕头边。醒来后发现书没了,急忙去找,结果书在牛槽里,已被牛嚼得皱皱巴巴不成样子了。
他的父亲知道后,气得大发雷霆,吼着:“这叫我怎么把书还给人家!”父亲的气无处发泄,操起鞭子把牛打了一顿。
为了还人家的书,父亲只好驮一袋粮食到镇上卖了买一套新书。在还书之前,陈承杰和父亲用了一周时间,把被牛吃掉的10多页书,用白纸一字字抄了下来,共抄了80多页。他说,那套“修补”的《射雕英雄传》至今还珍藏在他的书柜里。
陈承杰与奔流杂志社社长、主编张富领合影
在读初中和高中期间,陈承杰就读了很多中外文学名著。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安娜卡列尼娜》《飘》等。后来重点读了当代一些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如:刘心武、苏童、王安忆、李佩甫、田中禾……
因为他读的书多,写作能力提高得很快,在学校更加喜欢写作文,而且他的作文无论立意、结构,还是语言,都很精彩,老师除了当作范文在班里给学生朗读和讲解外,有时还被抄写在墙报上,供学生学习。陈承杰有了一种荣誉感。
也许是虚荣心的驱使,他对待作文愈发认真。从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甚至誊抄都一字不苟,一篇作文连一个涂改的字都没有。他的作文用词恰当,语句鲜活,描写逼真,读后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有一次,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是《家乡巨变》,他从对家乡的小树林、林中的小鸟,到村边的小河、河水里的游鱼,以及田野里的青蛙和昆虫的鸣叫等的描写,反映出家乡生态环境的改变,尤其家乡人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小见大,描写得自然逼真,浓浓的乡土味,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之感!受到老师与同学们的夸赞。
几年后,陈承杰结婚的时候,10多位同学去贺喜。当时通讯落后,没有电话联系。他见同学们突然来到了自己家里,惊奇地问:“你们是怎么摸来的呀?”他们说:“还不是按你作文上写的小树林、小河什么的摸来的!”说得众人一阵大笑。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承杰对读书和写作越来越入迷,他崇拜作家和诗人,认为文学是个辉煌的殿堂,作家是个神圣的职业,进而萌生了“当作家”的梦想:假如我这一生能成为一名作家那该多好呀!
写作使他跳出“农门”
陈承杰高考落榜,刚好家里种地多了一个劳力。从此,他父亲就教他学习犁耧锄耙,扬场放磙……希望他能成为一个种地的好把式。为了多挣些钱供弟弟妹妹上学,父亲除教他种地技术,还教他学编筐打篓、木工油漆等。陈承杰一年到头,天不亮就起床,半夜不能睡,下雨下雪天也舍不得歇息。那时没有除草剂,机械化程度又不高,除草全靠人工锄、割、薅,父亲说:“秫秫锄三遍才能圆杆。”意思是秋庄稼要锄三遍地,庄稼才能长起来。收割庄稼,特别是收小麦,更是苦力活。割麦、捆麦、拉麦、摊场、放滚、扬场、晒粮……又热又累,枯燥难耐。
陈承杰与著名作家周大新(右三)合影
农村落后的农耕条件,加上超负荷的体力劳作使陈承杰陷入深深地思索:他不甘心这样地活着,他认为这样枉读了10多年书!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跳出“农门”!可是农门也不是那么容易跳出的呀!怎么跳?靠什么跳?他想到了学习生产酱油醋,想到了学习医学,想到了养鸭养兔等等,可是每一个想法不是因为没有本钱,就是因为父亲不同意而一一搁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苦思冥想,他脑子里突然重燃“当作家”的梦想。对!我咋不利用我写作的优势继续努力将来当个作家呢?当作家肯定能跳出农门!
从此,陈承杰进入了实施“作家梦”的行动,繁重的体力劳动不但没有使他放弃读书和写作,而是更加用功了。他把读过的好的文学书籍找出来,发奋学习。家里钱紧新书买不起,他就去集会上收旧书刊、废报纸的地方挑选购买。他把被别人看作废物的《中篇小说选刊》《奔流》《作品》等文学期刊视为宝贝买回家中,潜心研读,从中探寻写作诀窍,以求实现自己的梦想。
为了积累知识和写作素材,他坚持写日记,把每天遇到的有意义的事,甚至精彩的语言都记录下来。白天干活,看书、写作全部利用晚上的时间。当时村里还没有通电,只有一盏煤油灯和他孤影相伴达6年之久!
在这期间,陈承杰当过农机手,在窑场拉过土,磕过砖坯,修过路……多种体力劳动,不仅锻炼了他的体魄,更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陈承杰还是个性情中人。他爱憎分明,感情丰富。1985年10月,在山西打工的他,晚上读了路遥的小说《人生》而动情,不禁失声痛哭,工友们问他怎么啦?他哭中带笑说,看小说动情了。后来,工友们戏称他“黛玉哥”。三天后,他决意辞工回家写小说。工头说,你现在回去不给结工资。他说,不结工资也得回。结果他与工头好说歹说,借了90块钱,搭坐拉煤的卡车回家了。
回到家,他听说写新闻稿可以挣到稿费,于是,他发现新闻素材就在夜里写出新闻稿第二天邮寄给县广播站和地方报纸。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被采用的越来越多,不但每月可以赚到几十元的稿费,还给父母挣了荣耀。
1986年6月,全家人都在地里栽棉花,一位穿着一身绿衣服的邮差,骑着一辆绿色自行车,把12块钱的汇款单送到了陈承杰的手里。当他看到附言栏里写着:《河南法制报》5月19日稿费时,高兴得几乎掉下泪来。汇款单在居家人手里传看了一遍又一遍。后来,报社又寄来两份样报,全村人争着传看,让他和父母亲感到好生自豪!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0年5月,他被曹集乡政府招聘为通讯报道员,并被纳入编制,成为一名正式国家工作人员。陈承杰真地跳出了“农门”!
生活使他的梦想飞翔
陈承杰实现了美好的梦想,他对这份工作特别珍惜,从而对新闻(包括文学)写作更加卖力。
陈承杰于嵖岈山留影
他在乡镇工作30多年,对乡村干部的工作状态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境况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工作中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把乡村作为生活的沃土,写作的基地,孕育着自己的梦想高飞。工作之余,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都记在本子上或发到微博里。他写满的笔记本大大小小20多本,还有2800多篇微博。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他把工作中积累的素材,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出于对党和群众的高度责任感,经过反思与酝酿,行于笔端,写出一篇篇小说和散文,把乡村工作和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反映出来。例如他的一个短篇小说《狗事》,通过一名副科级干部为了化解一起因狗而闹出的矛盾,采用喝酒联络感情的“妙计”,“舍命陪君子”而丧了命!反映出基层干部工作的无奈和压力。中篇小说《摩托 摩托》,写的是一位因信访工作受过处理的乡干部,去稳控一个老上访户时所发生的一连串叫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反映了基层干部工作中的不易和辛酸。短篇小说《位置共享》,写的是一位村长去北京接访的事,反映了村干部上下两头受气和群众争取自己权益的艰辛。一连三篇小说都被国内著名的文学期刊采用。陈承杰成功了!他立足乡土,深入生活,是家乡丰富而多彩的生活使他的作家梦得到飞翔!
陈承杰全家福
陈承杰的小说贴近生活,注重写实,语言朴素,人物鲜活,善于构思故事,画面感比较强,读起来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他是一棵现实主义写作的好苗子!他继续扎根农村,不负韶华,勤于笔耕,他的文学梦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彩;他的文学路子一定会越走越宽!愿陈承杰能写出更多更好的妙品佳作奉献社会,奉献读者,是我的期待!
陈承杰简历
陈承杰
笔名火山。
1965年8月生,河南省夏邑县孔庄乡三陈楼村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现在夏邑县曹集乡政府工作,历任该乡计生办主任、党政办主任等职。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商丘市作家协会会员,商丘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本人热爱文学创作。
1986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在《奔流》《农村青年》《中州审计》《河南法制报》《河北科技报》《河南计划生育报》《河南经济报·周末版》《京九文学》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故事50余篇,近10万字。
曾被共青团省委、省人事厅、省科技厅、省农业厅授予
“乡土拔尖人才”称号。
上一篇
航拍夏邑(张谦摄影)
下一篇
刘保华:他用双手托起祖国的明天(“走近夏邑文化名人”系列)
文章分类:
品牌人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