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千库网_商务红金色背景_背景编号5923454_副本.jpg

《厚重夏邑》系列之三十八“千年古郡马头镇”

发表时间:2023-09-15 08:47
千年古郡马头镇
(文/东方一红)


如果说,夏邑在历史上曾归属今天的马头镇,或许会有人提出疑问,那怎么会呢?但事实却是如此。在一千多年前,不仅夏邑县曾经归属,还有宿州埇桥区蕲县镇(古为蕲县)、商丘宁陵县西南部(古为己吾县)也同样属之。

说这话当然是有根据的,据《魏书·地形志》记载,“马头郡,司马德宗设置,魏因之。治所在建平城,领蕲、己吾、下邑三县。”这里说的建平城,就是今天的马头镇。能在此设立郡地,足以见其历史上的地位,自然是不可小觑。


图片

千年古郡地,一座马头城


且将时间上溯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公元317年,西晋皇室后裔司马睿逃到江东,在琅琊王氏的全力支持下,慌里慌张的在建康(今南京)登上了帝位,改元建武,史称“东晋”。东晋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分立局面。这时间战乱频发,东晋于淝水一战击败了前秦,收复徐、兖、青、司、豫、梁六州,今夏邑再次复归东晋。公元396年,晋孝武帝驾崩,太子司马德宗继位,改年号为隆安,也就是这一年,建平城置马头郡,开始出现在历史的舞台。

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建平城,汉置县属沛郡。”公元前86年,汉昭帝刘弗陵封杜延年为建平侯。杜延年是南阳郡杜衍县(今南阳宛城区)人,是西汉著名御史大夫杜周的儿子,杜延年为人宽厚,且精通法律。凭借着其父“西汉十大酷吏”这一金字招牌,以门荫入仕,走向政坛。在杜延年精心治理下,建平城民众安居乐业,一片和谐。

东晋司马德宗窝窝囊囊的接管东晋政权后,又赶上内乱频发,国势日衰,大臣们建议析分州郡,以巩固基层政权。建平城就是在这个时期初置郡治,因其城外形酷似马首,取名为“马头郡”。古代的郡,等同于现在的地市级,由若干个县组成。马头郡自东晋设置后以来,随着朝代更迭,废了又置,置了又废。到了东魏天平年间,建平城又重新置为马头郡,并以古下邑为中心,沿浍水流域,管辖着己吾、蕲县和下邑三县。


图片

马头郡所辖之一的己吾县,原属陈留郡,东汉和帝永元十一年(99年)置,于宁陵并存,晋初被撤销,北魏又重置,改属马头郡,故址在河南宁陵县城西南黄岗镇己吾城村。在今天看来“己吾城”和其他村落无所差异。但有块著名的石刻《张迁碑》足以使这个“己吾”名扬天下。碑文首句“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人也”说的就是这个地方。碑主人张迁,曾任河南汤阴县令,颇有政声。该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堪称汉代碑刻中的神品。自明代出土后,以其古朴典雅,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不仅如此,这里还是三国时期的曹操“己吾起兵之地”,并收了一员大将名叫典韦,这个典韦也是己吾人,它追随曹操做了第一贴身护卫,以豪侠与智慧,东征西战,三救曹操于生死之间。建安二年(197)张绣背叛曹操,典韦为保护曹操力挡叛军,最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典韦死后,这个“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狠人曹孟德,也为之悲痛,亲自祭奠。

蕲县今址在安徽宿州市埇桥区蕲县镇。清《宿州志》记载,蕲县为汉丞相田千秋食邑之地,汉朝赵孝的故里。故址地处淮北平原之上,因此地长满了“白蕲”而得名蕲县,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设立蕲县,属泗水郡。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就是在蕲县的大泽乡爆发,这里历来是英雄逐鹿之地。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传砖宿州城”的故事,说是宿州当初建城时由于没有墙砖,几十万人从蕲县排成一条长龙直到宿州,把蕲县一块块城墙砖扒掉,通过手手相传的方式而传到宿州修城墙,虽然这仅仅是传说而已,但也从侧面反映了蕲县城的建筑雄伟与存在。今蕲县镇的外围,尚存一道土丘,就是蕲县的古城墙,这也许就是没了城墙砖的夯土层。今土城墙遗址上茂密的树木紧紧地环绕在蕲县镇周围,犹如绿色的飘带与古浍河相得益彰,使这片古老的土地依然保持着盎然生机


图片


下邑,勿用多言。就是今天的夏邑县。秦始皇26年(前221)置下邑县,故址在今砀山县城东,北魏孝昌二年(526)移下邑县于栗城,下邑之名从此替代了栗县。此后下邑又经历了三次较大的区域变动,一次是北齐天保七年(556)马头郡废,下邑归属亳州,己吾县并入下邑;一次是隋开皇十六年(596)置虞城县时,将下邑部分区域划归虞城,还有一次是元朝初年,废谷熟县并入下邑。在以后的历史变迁中,下邑又几易归属,隋唐时期归属宋州。金末下邑又更名为夏邑,隶属于归德府商丘,至今未曾有大的改变。而曾经辉煌一时的马头郡,却犹如昙花一现,消声匿迹。

落尽繁华的马头郡四下分散,各易其主,郡地最终演变为一古老的集镇——马头镇。起初归属永城县所辖,直到195410月区域变革,永城县境内新兴、马头两区的八万余民众,划归夏邑,从此充满传奇的马头城以其丰厚的文化㡳蕴,在夏邑县南大地上冉冉升起。


图片


遗迹辩今古,马头故事多


悠久的历史留给马头镇许多文化遗存,在这五十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清凉山遗址”和“马头遗址”两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412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主任李经华一行三人来到夏邑,考察了马头境内的清凉山遗址和崇觉寺遗址。1977年初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之荃,中央考古研究院陕西队队长胡谦营和河南考古队队长郑光一行莅临夏邑,再次对清凉山遗址及马头崇觉寺遗址进行考察。

前后两拨的古遗址考察,在时隔20多年后,为申请省级文保单位奠定了基础。其位于马头镇魏庄村的清凉山遗址,20009月被河南市人民政府发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马头镇南街东侧的马头遗址,2006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两处均是新石器时代重要的的古文化遗址,丰富的文化堆积层,对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发展及探索商周文化渊源,具有较为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通过专家们的考古发掘,在马头遗迹上发现了四层文化堆积。最上层有明清时期的瓷片,出土有宋代铜镜、莽币和战国时期的大陶瓮等;第二层为商周文化层,出土文物主要有鬲、尊、瓦、碗、鼎等陶片;第三层为岳石文化层,出土了一些半月形双孔石刀和陶片;第四层更为古老,为龙山文化层,发现了罐、碗、瓮和陶网坠、陶纺轮、石斧、骨锥等生产、生活用具,以及大量的蛙壳、兽骨。在遗址的南端发现有陶井七眼,值得一提的是在遗址的中部下层有一南北长百米,宽两米,深一米的排水沟,由此可见在古代已具备城池的规模。


图片

明嘉靖《永城县志》古迹篇记载“县西南七十里,有马头寺”。今《夏邑县志》文物篇也有收录,“马头遗址上曾建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崇觉寺。现存遗址呈正方形,边长200米,面积约4万平方米,最高处高出地面6米,该遗址文化层堆积较为丰厚。”这里提到的马头寺,也称崇觉寺,初建于唐代,建寺的原因据说和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崇尚佛教有关,这位颇有作为唐二代皇帝,对佛教的信仰和政策扶持,敕令全国各地兴建寺庙,由此开创了中国佛教的兴盛时期。当朝为官的信奉佛教、深信因果而勤于政治、清廉奉公,对民众则轻徭薄赋,客观上安定社会秩序,缓和了阶级矛盾,也带来了国丰民安的“贞观之治”。崇觉寺也就是这个时期跟风而建,或因当初崇觉寺紧临当地的水运码头,俗称为码头寺,“码头”与“马头”谐音,崇觉寺也称为马头寺,又或因本来就依地名“马头郡”之故而称之为“马头寺”,这里且诸说并存。到了明代崇觉寺又有所扩建重修,八方信众云集,香火旺盛异常,逐渐在此这里形成集会,称此地为马头寺集。

马头镇除了些传奇故事外,在今《夏邑县志》还记载着“泥马渡康王”的民间传说。说的是县城西南60里,古有大沙河,南岸有一集镇叫马头寺。北门外有一崔府君庙。北宋末年,金兵攻陷东京开封,徽钦二帝被虏,金兵南犯,康王赵构无力应战,仓皇出逃,当行至大沙河北岸,见河宽水深,无法渡过。金兵追赶迫近,赵构仰天长呼,“天丧我也!”喊声未落,眼前白光一闪,现出一匹高大白马。康王跃身而上,那马长嘶一声,驮康王渡过沙河,将康王甩落地下,飞奔而去。康王抬头一看,红日西坠,眼前有一座庙宇,山门上书“崔府君庙”。康王便进入庙门,见西侧昂首挺立一泥塑白马,越看越像驮自己过河的那匹马。康王惊异,自言自语道,“这渡河的神马若是泥塑,经水为何不粉?”话音刚落,白马应声倒塌成泥。后人为纪念此事,将崔府君庙扩建,改称为康王庙。并树立蛟龙碑一通,上刻“归德府东南一百一十里泥马渡康王避难于此”。


图片

  “泥马渡康王”的故事,在多个地方均有此传说,自然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此外还演绎着另一种说法,渡康王过河的本来就不是“泥马”,而是康王赵构在出逃时,遇到了一位忠臣之后名叫李马,他舍生忘死地背着康王渡河,才使康王幸免于难。后来康王担心李马会揭穿真相,赐药酒将其毒哑后仍不放心,最终派人将李马暗中杀害,确保此事死无对证。但依当时赵构的处境,为标榜自己是真命天子,遇事自有天神相助,故意捏造出“泥马渡康王”的故事,这倒也不无可能。

无论是康王避难的崔府君庙,还是兴盛一时的马头崇觉寺,在这块古老土地上,几经战火蹂躏,地面上的庙宇建筑早已荡然无存。据生活在这里的老人介绍,抗战时期,在崇觉寺内还曾创办过学校,由当地书法名家董先藻首任校长,并利用该校宣传进步思想,培养进步青年,为夺取革命胜利及新中国建设造就了一批优秀人才。后来学校迁出,该地建筑物陆续被拆除,变成了一片废墟。九十年代后期,四方民众为接续佛家文化传承,善男信女们自筹资金在马头寺遗址上建设了一精致的小庙,总算又续起“崇觉寺”的香火。今马头集北门尚有一古石桥,其桥墩就是用昔日崇觉寺建筑物上的石柱础堆砌而成,桥面则是由几块硕大的古石碑铺就,至今此桥仍在使用。每日小桥上行客来来往往,似乎已不知脚下竟然踩踏着这里一千多年的历史文明。


图片

时光流逝。经历了沧桑变迁的马头郡,或者说是建平城,穿越了历朝历代的岁月,其遗迹之上,处处溢彩流光。特别是植根于民间世代口口相传的传奇故事,同样也具有不容忽视的文化价值。

百年千年,古老的马头镇在历史文化积淀下,孕育了厚重丰实的文化内涵,伴随着历史长河的奔流不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革,为夏邑留下了许多载入史册的过往,更如一方古玉,越老越发显得玲珑剔透,隽永空灵。



【作者简介】
    东方一红,本名李萧林,字亦耕。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商丘市作协、书协、摄协会员、理事,夏邑县第十届、十一届政协委员、县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2020年被授予商丘市“杰出文艺人才奖”。业余爱好摄影、书法、诗词、文学等,知名摄影家、作家、诗人。
QQ/微信:273361666
电子信箱:dfyh246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