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夏邑》系列之三十九“乾隆御笔题观止”发表时间:2023-09-15 08:47 明清时期,夏邑不乏名门望族,除居于古城内的“彭、孟、陈”三大家外,位于城东二十里的太平集,其大柳李氏一脉,也堪称望族,仅乾隆皇帝御笔题写“观止”赏赐给李敏第这一天大的恩宠,足以够李家烜赫一方了。 李家人为感戴皇恩浩荡,特意将乾隆御题的“观止”二字,刻制成御书匾额,悬于太平集李敏第的宅院门楣之上,俗称“观止堂”。因有御笔在此,路经此地的官员“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视忠君敬君之意,这虽说是君臣之间的一种礼仪,但也隐涵着皇帝拥有至高无尚的权威。 ![]() ![]() 庶吉士这个职位通常由新科进士中的优秀人才担任,是需要经过严格选拔和培训的一个重要岗位。因此庶吉士也就成为清朝储养人才的职位。李敏第来到翰林院后,从修史修书、起草诏书、章奏文移的小秘书干起,工作深得赏识。就在入职刚满一年,他接到父亲的病故通知,于是解职返乡丁忧。 在古代朝中官员遇到父母丧,必须解职丁忧,专心守孝三年,假如匿丧不报,逃避丁忧,一经查出将受到惩处,甚至削职不用。丁忧也是儒家传承“孝道”思想的产物,在官场上是个特殊存在。李敏第丁忧三年,期满返京后,回到了翰林院继续做他的庶吉士。到了乾隆元年(1736)经过考核,补入散馆,改任工部营缮司主事,负责监督琉璃厂的工作。乾隆对李敏第的工作能力非常满意,就安排他一个协助主持四川乡试的机会,也就是负责全省科举考试的副主考官,这一华丽的转身给李敏第带来新的人生增长点。 四川科考刚结束,李敏第就迁屯田司员外郎,乾隆六年(1641)通过考选转任陕西道御史,他在当地调研中发现两万余旗人无官无职,竟然每年仍照例拿着朝廷的俸禄,用现在的时髦话说,这不就是典型的“吃空饷”行为嘛。于是多次向朝廷上书奏言,请求下旨,责令这些“吃空饷”人员,尽快离屯出旗,自谋生活。能够为朝廷节约银两开支的事,皇帝自然是高兴。擢升他为兵科给事中,连次奉命巡视通州、山东及天津漕务的李敏第,有一次在巡山东期间,看到南望湖的一千多顷淤地,在无水期时大量的闲置。他上疏奏请暂时允许当地民众租种,一旦遇有异涨则取消租金,这利国利民的好事,着实得到了一番夸赞。 乾隆十一年(1746)李敏第被授江南淮徐海道,所辖区域与河南接壤,他熟知土风民俗,时刻为民所需所想,极大的方便群众生活。第二年又擢为山东按察使,而后又晋升山东布政使,改调山西布政使。当时省内正在征收粮赋,司库官以“添秤”、“滴珠”等巧立名目,每年多征银一万余两,李敏第顶住压力进行了全部裁革。乾隆十五年(1750)又护理巡抚篆,即代理山西巡抚一职,他驭以镇静,人皆畏怀。也就是这一年冬,他回到了京城担任光禄寺卿,刚入职不久,就传来母亲病故的消息,他匆忙离京丁母忧返乡太平集老家,三年服阙期满,被借补光禄寺少卿,几年后又迁任太常寺少卿。 李敏第多年从政生涯,时刻以国事民生为重,仕途上一路飙升,其中也不乏朝中要职,但他这个人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小日子也过得异常清苦。乾隆皇帝十分怜悯他的家境,便给了巡视江南盐政的这么一个”肥缺”,有意让他外出巡视捞些“外快”以补剂生活。谁知道李敏第依然遵循着清廉为官、清白做人的理念,巡视完毕回朝复命时,乾隆问他“干”的如何,言外之意这回你总得开窍了吧,谁知李敏第竟然把沿途馈礼清单呈上,里面仅注明曾“受一馈砚”,也就是说,仅收了一个别人馈赠的砚台。乾隆半信半疑,暗地让江南沿途上报李敏第巡视时的礼品馈赠和日常开支,结果的确如其所言。乾隆皇帝深为感叹,御笔亲题“观止”二字赐予给李敏第。 所谓“观止“,左丘明在《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云,“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 这乾隆在御题当中,自然除具有一定的政治褒扬意义外,还蕴含着赞美李敏第为官清廉、为人清白到了极点,甚至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而令人叹为观止。 世事说忠孝,清白传家风 ![]() 乾隆三十一年(1766)夏,乾隆在御花园召见李敏第,与他商谈了许久,并夸赞他任职光禄寺和太常寺少卿,工作谨慎,政绩明显,能够持之有要等之类的话予以褒奖。皇帝单独召见表扬,自然是受宠若惊。就在这个“惊”后的当年九月,李敏第因多年积劳成疾而寿终京邸,享年六十七岁。由于家贫不能治丧具,在京的亲朋好友代购衣衾,还有当年李敏第主持四川科考时所录取的考生,纷纷组织起来捐款捐物代购棺木,方得以入棺成殓。后来上报朝廷知道后,乾隆颇为惋惜,素知李敏第的家贫清苦,于是恩赐准许李家“驰驿归葬”,意思就是可以使用沿途的官方驿站及马匹来归葬故里,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常人得不到的恩荣。 回到故里后,韩夫人勤俭持家,领着几个幼弱的孩子,看着家徒四壁,无有儋石之储的处境。她暗下决心,孩子长大后,一定要让他们考取功名,出人头地。李家因为没钱聘请教师,韩夫人就亲自为孩子们讲书授课,常常屋内荧荧一灯,深夜伴子课读,自己则在灯下织纺,督促孩子勤学不辍。她还经常以李敏第在世的言行进行训诫和督促勉励,几个孩子涕泣受教,更加发奋努力。 在韩氏夫人的教诲下,七个孩子重德操,守礼仪,勤耕作,并各有成绩。长子奕浚,廪贡生,山西楼烦县司巡检;次子奕赓,廪膳生;三子奕畴,乾隆四十五年进士,也是兄弟几个功名最高,官位最大的,做到了浙江巡抚,漕运总督,后来以尚书衔退休,并诏加太子少保;四子奕期,增广生。长女适举人彭少荩,次女适淮宁训导彭选,三女适刑部郎中吴振藻。他们七人各有归宿,在不同的领域里均有所成。 乾隆三十九年(1774),含辛茹苦为李家操劳一生的韩氏夫人,与世长辞,享年五十九岁。她“教子课读、清白传家”的作风,在夏邑至今仍广为传诵。 时间越过清乾隆、嘉庆两朝,到了道光三年(1823年),距李敏第去世的五十八年后,其子李奕畴以尚书衔退休,回家颐养天年,他用朝廷特批的一笔安家费,修建了自己的府第,并重修父亲李敏第故居,将乾隆皇帝的御笔“观止”制匾悬于门楣,以视父辈的恩荣。后来宅院逐年增修,规格和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一处结构精巧,功能完备,风格独特的“李家大院”,成为豫东较为著名的建筑院落。 ![]() 如今,“李家大院”在岁月的摧残中,早已无影无踪,仅存的“李氏宗祠”东厢房,也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特别是保存在太平镇李楼村的李敏第蛟龙墓碑,依稀可见“皇清诰授中大夫太常寺少卿、李公讳敏第瀛少暨配赠淑人吕氏吴氏韩氏、赠儒人侧配李氏合葬之墓”等字样,目睹断为几截的碑体,的确令人惋惜。前些年在李楼村南田地里出土了一方墓志铭,保存较为完好,该墓铭呈正方形,长宽各约70厘米,经考证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李奕畴为父亲下葬的墓志铭。由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嵇璜撰文,奉政大夫、兵科给事中加一级初彭龄书丹,奉政大夫、江西道监察御使加一级江德量篆盖。从撰文到书丹,再到篆盖,这三位当时朝中重量级的人物同时出手,足以见墓志铭的分量。 嵇璜先生在铭文中写道,“庚戌春闱,举士四百,鹭振鵷停,轩批标格。君于其间,鸾骞霞翮,未未摛藻,柏树生光。漕渠持节,雨润南艎,青齐陈皋,春融晓霜。扈从泰安,御题观止,堂构式招,屏藩攸俾。操凛四知,廉澄自矢,非维廉操,惠泽孔多。如裘万丈,表里山河,阴隃幽磴,亦化阳坡。青秩奉常,缅留芳距,阅世成川,波新山古。致慨陈根,犹存旧雨,循思荃谱,懿美堪怀。为君慰藉,有子而才,佳城宰木,宜植以槐。”其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正是对乾隆皇帝御题“观止”最为真实的诠释。 【作者简介】
文章分类:
厚重夏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