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千库网_商务红金色背景_背景编号5923454_副本.jpg

夏邑青铜寺的故事

发表时间:2015-11-08 08:31来源:百姓生活

口播:在我县歧河乡西北部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叫青铜寺村,单单从村庄的名字上看,就让我们感觉到,它是和佛教文化有关的村子,在这个村子确实有一座寺院就叫青铜寺,这是怎样的一座寺院,它又有怎样的历史故事,让我们走进青铜寺,探秘它的“前世今生”。

解说:记者走进青铜寺村,村民们正在整理从地里掰回来的玉米,青铜寺门口也都是忙碌的村民。这些情景,让我们感到青铜寺和很多寺庙不一样,它距离大家并不远。

史志记载,青铜寺建于唐朝,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至今,在青铜寺村还流传着关于这座寺院起源的传说。

(退休教师袁世明 在古代据说有大水 昔日的黄河大水 中原一代洪水滔天浩浩乎如海相约 自西北漂过来两口大钟 一口铁钟 一口铜钟 两口大钟顺着洪水顺势而下两口钟相互碰撞 好像在说话 铜钟说 我住在青铜地 铁钟说 我住永城 后来经过数日洪水落了有口铜钟就搁浅在青铜寺了 当时还不称青铜寺 就搁这个地方了

后来人们把大钟悬起来 悬而击之声响十里 这个大钟很灵验 后来人们以这个钟在这个地方设坛立寺 建了一个寺院 这个寺院是以钟名说叫青铜寺吧 这个青铜寺由此这样叫的)

解说:青铜寺到底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我们还是从寺庙里寻找一下吧,青铜寺现存历史最悠久的遗迹,并不是寺院中间的三间清朝中后期的大殿,而是镶在老殿两侧的四通明清时期的石碑。时间最早的是明朝成化年间的石碑,从这块石碑上看到,在明朝时青铜寺和现在名字不一样,而是清同寺,清是清朝的清,同是大同的同,那么这块碑记载了什么故事呢?碑文的开篇是:邑之东南有古刹曰清同者,盖自大德间遗迹,仅有殿宇一区,规模狭獈,

(退休教师袁世明 青铜寺从文字记载从碑文上可以看到 元朝大德年间 就尚有遗迹 就有遗迹了)

解说:碑文记载,在明朝正统年间,青铜寺坍塌的比较厉害:“倾颓尤甚,其外皆瓦砾之场。”景泰五年,也就是公元1455年,一个和尚来到了青铜寺,才使这座寺院重现昔日辉煌。

(夏邑县人事局 袁雪峰  青铜寺当时在归德府和彭城 就是现在的徐州这一带是比较盛名的  佛教活动比较频繁 香火旺盛 周围几百里群众都来慕拜所以定明和尚听了以后就云游到青铜寺 一看青铜寺当时风吹雨淋这个情况 遂发善心 我何必到外边再立家 再成佛 就发誓在青铜寺定居了 定居后发动众相亲 募捐化缘重建青铜寺他当时建的青铜寺大殿高数丈 )

解说:定明和尚年龄越来越老了,他恐怕自己有生之年不能把青铜寺建成自己预想的规模,他把继续建造寺院的重任交到了弟子觉源的身上。

(夏邑县人事局 袁雪峰  在定明年龄大了事业没完成 其他的还没有修复白衣阁 地藏王殿 山门没有修复 他把这个一代一代传下去 又把他的重托 初步给他的弟子觉源 觉源和尚又把这个重任担起来 北边募到白水南到沙河 更暑寒十个春秋 把整个青铜寺恢复原来的面貌)


口播:觉源和尚经过十个春秋终于把整个青铜寺恢复原来的面貌。

解说:觉源和尚没有辜负师傅的重托,青铜寺的环境堪称当时夏邑县的胜景,“荫以茂树,绕以清流,崖谷奇伟,地理俊绝,乃丛林之佳致,栗邑之胜景也。”

解说:从定明和尚开始,青铜寺的历代高僧对寺院都有修缮,直到明末清初那个风雨飘摇的历史时期,青铜寺也没有幸免遇难,在战火的摧残下,再一次成了断壁残垣。在青铜寺老殿的墙壁中还有一块石碑比较特殊,这一块石碑叫做:大清国圣旨碑。这是怎么回事呢?

(夏邑县人事局 袁雪峰  这个碑是圣旨碑 立碑时间是道光元年正月 内容是重修青铜寺记记载了当时重修青铜寺一些发起人 捐资的一些情况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这样几句话 古云碑者,悲也,碑上记载都是悲伤的事 而这块碑呢誌庆,是喜事 啥是喜事把青铜寺修起来了皇帝听说以后下圣旨予以纪念)

解说:修一座寺庙,为什么道光皇帝还专门下了一道圣旨呢?

(夏邑县人事局 袁雪峰  以我个人观点推断 皇帝为啥立这个碑 圣旨碑在寺庙里面不多有一种情况道光皇帝或者私访 走到归德府走到青铜寺 一看这个地方佛教兴盛 香火缭绕 历史又悠久 于是下圣旨命当地的官员 予以重修)

解说:其他的两块碑记载了青铜寺光绪五年、十八年两次重修。

(夏邑县人事局 袁雪峰 其次就是光绪五年重修青铜寺一次这是一块碑 光绪十八年又重修一次 目前这三间大殿是清朝时候建的)

解说:明代嘉靖年间《夏邑县志》记载现在的青铜寺村叫做青团村,从寺庙这几块石碑中,能够看到青铜寺名字的演变:从明朝的清同寺到清朝道光年间的青桐寺,再到光绪年间的青铜寺,也就是现在的这个名字。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演变呢?

(退休教师袁世明  后来这个青铜寺 也叫三点水的那个清 去掉金字旁的那个同在明朝时期就是这个同 这个青铜寺沿袭到清朝的时候 青铜寺因为大清国 后来三点水的清就改掉了 它不能与大清国的国号相重名 )

解说:在青铜寺旁边有一所小学,就叫青铜寺小学,退休教师袁世明说:这所小学的所占用地就是寺院的地。青铜寺村的教育文化由来已久,人才荟萃。明朝时已置办儒学,以国学教育为主,先生优秀,生员众多,明朝成化甲午进士金梁,孙骥均在此读书,官至知府。清朝教育以儒学为主。民国16年时任河南省主席冯玉祥,下令兴办学校,遂改名青铜寺学校,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革命思想在青铜寺学校广泛传播。

(退休教师袁世明  民国时候 冯玉祥扒庙盖学堂 咱这个学校把这个寺院保留住了改成学堂了 寺院大殿始终没倒塌)

( 夏邑县岐河乡副乡长 张少卿  其中从我们这里出来的共产党人彭云生跟随彭雪枫将军在前线作战抗战夏邑胜利以后 做了夏邑县第一任县长这都是光荣的老区文化)

解说:青铜寺村的村民们在青铜寺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勤劳善良,民风淳朴。村子里以佛教为中心的庙会,自明朝嘉靖年间兴起,至今延续不断。

( 夏邑县岐河乡副乡长 张少卿  青铜寺香客云集 香火旺盛 方圆几十里的百姓都经常来这儿烧香拜佛这儿形成一个商品的集散地 从古到现在 一直每年的腊月初八开始有庙会 庙会延续时间是半个月 在这个庙会上有卖各种商品的 有杂技 有唱大戏的 有斗鸡的 搞各种表演极大的方便了周围的群众)

解说:青铜寺村结合青铜寺这一历史品牌还做了一些企业。

( 夏邑县岐河乡副乡长 张少卿青铜寺的群众 在民俗上有木工 手制品木工 一直到现在这儿卖的家具 桌椅板凳全部用手制作 再一个小磨香油按照传统的做法 用石磨磨出香油 小磨豆腐 有很多产品成为夏邑县长寿产品)

口播:岐河乡副乡长张少卿最后说:他们准备围绕青铜寺做文章,把青铜寺村建设成一个生态、文明、美丽、宜居的旅游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