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康姓姒,是夏王朝的第六代国君,仲康的孙子、姒相的儿子。他作为夏王朝的嫡系子孙,从落难到复国,在夏邑这块土地上,一步一步走向崛起。 “中兴”,辞海里解释为“由衰复盛,重新振作”之意。“纶邑“在夏邑境内,是有虞国(今河南虞城)的属地。少康中兴”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以“中兴”二字命名的时代,也正是这个时代,少康完成了他的复国大业,以纶邑为根据地,定都夏邑长达四十六年的大夏王朝。

在远古时期,帝王的传承是禅让制,尧传位于舜,舜念大禹治水有功,将王位传给大禹。大禹晚年本来是要禅让给曾跟随自己治水,立下汗马功劳的伯益。然大禹的禅让计划最终还是泡汤了,他的儿子姒启打破了王位“禅让”的传统,提出“父传子、家天下”的口号,直接继承大禹的王位,建立了夏朝。 姒启的即位,开启世袭制的先河,姒启死后,长子太康继位,将都城由阳翟(今河南禹州)迁往斟鄩(今偃师二里头)。太康在执政之初还勤于政事,但迁都以后他就忘记了祖父大禹的训诫,整日沉迷美色,饮酒田猎,对政事不闻不问。大臣们多次进谏,劝他以百姓为重,勤于国事,可太康置若罔闻,依然我行我素,不思悔改。 君主如此昏庸,渐渐失去了民心,国力也逐渐滑坡,这就给觊觎其位已久的东夷(今山东济宁)有穷氏部落的首领后羿提供了可乘之机,他对夏王太康的所作所为了如指掌,并且一直在寻找机会取而代之。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里,太康又带着家属和亲信到洛水北岸去打猎,而且一去三月未归,弄得朝中百事废弛,民怨载道。后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认为这是袭击夏王朝好时机,随即带兵攻破夏都斟鄩。后羿占领夏都后,认为自己民望不高,就没敢直接坐上王位,而是废黜太康,立太康的弟弟仲康为王,仲康名义上在位,实际上由后羿摄政,他只不过是傀儡而已。 仲康不甘于后羿的掌控,把夏王朝的半壁江山丢给了后羿,在夏伯己樊的帮助下,重新建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仲康死后,其子姒相继位,虽然是偏居夏朝一隅,在政权上实际还是受到后羿的控制。不久后羿不再满足对夏王朝的后台操控,干脆自己当了国君,历史上的”后羿代夏“开始上演。然而后羿也不是当国君的料,其“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仗着自己强悍无比,整日荒淫自纵,沉溺于酒色享乐,游玩打猎,不理朝政。

这时,又一个重要人物登场,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奸臣寒浞。寒浞是伯明氏后代,自幼生活在伯明氏(今山东潍坊),恶迹斑斑,祸害乡邻,又打父骂母,欺祖弑师,十三岁就被伯明国君下令驱逐出境。在走投无路之时,他看到后羿打败夏朝,自立为王,认为后羿很了不起,是个大英雄,便决定投奔后羿。几番周折后,寒浞终于见到了后羿,后羿见其聪明伶俐,能说会道,很讨自己欢心,不顾朝野大臣的反对将寒浞留在身边做事,并收他为义子。寒浞为表现自己,多次领兵参与诸侯的战争,立了诸多军功,后羿就封他为左司马,后又升职为主政大臣。后羿认为,有了能打善战的寒浞,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索性把朝中大事都交给寒浞处理。寒浞利用这个机会,表面上继续增加后羿的信任,暗地里结交朝中权贵,减少对立面,发展自己的势力。寒浞处心积虑,老谋深算,利用主政大臣的权势和机会,经常献媚于后羿年轻貌美的少妃纯狐,谁知纯狐如此经不住寒浞诱惑,两人一拍即合,勾结在一起,先后合谋害死了后羿身边的几位亲信大臣,而后羿一直被蒙在鼓里,认为寒浞是在忠心于他。没过几年,朝中的大臣几乎都成了寒浞的死党,寒浞认为时机已到,开始谋划杀掉后羿。后羿十九年,机会来了,一天午后,寒浞正与纯狐在后宫作乐时,被酒醉后的后羿捉奸在床,后羿盛怒之下持剑欲杀了寒浞,然年迈体衰的后羿哪是寒浞的对手,反而被寒浞刺杀身亡。寒浞趁势召集心腹大臣上朝议事,一举夺下后羿政权,即位称王,立后羿的少妃纯狐为正妃,改国号为寒。别看这个寒浞为人阴险奸诈,手狠心毒,但其治国上也算得是一位雄才。自夺取后羿政权后,不敢有丝毫大意。他心里清楚,如今他所统治的不过是夏朝的半壁江山,夏朝不全部灭掉,他的王位就很难坐稳。果然不出他所料,第二年春,夏王姒相就联合了诸侯斟灌氏和斟鄩氏,兵分三路攻打寒浞。由于寒浞早有准备,姒相的军队只是虚张声势地喊杀了几天,僵持月余后无功而返。寒浞并没有因为夏朝军队退去而放松,反而更加防备。他号令众臣,在军事上扩兵买马,征招青壮年入伍,不断充实军事力量;在统治上收拢民心,对百姓实行削富济贫、减轻赋税,使民众生活得到改善,国势财势也逐渐富强。就在寒浞即位的第十二年,寒夏两军大战终于爆发。寒浞集合人马发起对夏王姒相进攻,并采取分而治之、单个击破的战术,取得了首战告捷。六年后,寒浞又调遣大军,向夏王朝再次宣战,先后攻灭夏王朝的斟灌氏和斟鄩氏两大诸侯,紧接着又兵分三路围攻夏都帝丘。寒浞破城后,残酷地屠杀城中军民,姒相及朝中大臣皆被寒军杀死,宫室内外血流成河。姒相怀孕在身的妃子后缗,在宫女的掩护下乔装打扮,从墙洞口悄悄逃出,投奔娘家有仍氏(今山东济宁南部)避难。至此,夏朝的统治区域全部掌握在寒浞手里,几经飘揺的夏王朝正式亡国。

灭夏胜利后的寒浞万万没有想到,夏王朝的子孙并没有被他斩尽杀绝,若干年后,姒少康成了他的掘墓人。自姒相的妃子后缗逃回娘家后,生下了姒相的遗腹子少康,年幼的少康在母亲的教导下,发愤图强,立志要报这杀父灭国的血海深仇,他长大后刻苦习武,广交朋友,并担任有仍氏的牧正。少康长大成人的消息,传到寒浞耳朵里,他认为这漏网的少康不除必是大患,于是就密令长子寒浇派手下亲信,前往捕杀。得到消息后,少康连夜出城,一路狂奔,跑到了有虞氏(今河南虞城)的地界,并求见国君虞思,虞思见少康仪表堂堂,谈吐不凡,并有远大的理想和报复,于是就把他留下来,任命他为庖正,还把两个女儿许配给少康为妻,至此少康在有虞氏定居下来,有了安定的生活。成婚后的少康,得到了老丈人虞思的大力帮助,不仅将纶邑封赏给了他,又赐田一成(方圆十里),赐众一旅(约五百人)。纶邑这地方是有虞氏的一个重地,土壤肥沃,物阜民丰,位于虞都东南的三十五里处。少康自掌管纶邑后,一有机会便宣讲祖先大禹治水的功德,还亲身与民众一起劳作,体察百姓疾苦,关注百姓生活,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天长日久,少康逐步成熟,羽翼渐丰。此时的他仍念念不忘复国大计,于是四处招兵买马,组建自己的军队。他一方面秘密召集夏王朝的旧部前来与他会合,另一方面又和逃亡有鬲氏(今山东德州附近)的夏朝遗臣伯靡建立联系,收抚被寒浞伐灭的斟灌氏、斟鄩氏两大诸侯逃散的族人,发展壮大自己的声威和武装力量,一支复国大军悄悄地组建起来。 然而,少康深知,现在的力量还不足以寒浞抗衡。为了达到知己知彼,他秘密派出了自己的亲信,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间谍,她就是女艾。女艾不仅对少康忠贞不二,而且智勇双全,接受少康的卧底任务后,她乔装打扮,来到寒浇的封地过邑(今山东莱州),女艾施展浑身解数和美色征服了寒浇,深得信任,偷偷搜集了很多关于浇军军情。少康根据女艾传回来的军事情报,争取主动,打寒浇一个措手不及。这就是《左传·哀公元年》记载,“使女艾谍浇”的故事。

这段楚辞大意也透露了少康曾用行刺或袭击的方法计划除掉寒浇,并派女艾去刺探寒浇的军情,根据反馈的军情制定了周密的计划,轻而易举的利用田猎放犬逐兽的机会,袭杀了寒浇并砍了他的头颅。灭了寒浇后,少康又命长子姒杼领兵攻打寒浞的另一个儿子寒豷的封地戈邑(今河南太康一带),没想到寒豷也是如此不堪一击,姒杼成功的拿下戈邑,击败寒豷并将其剁成肉酱。《左传·襄公四年》描述此事并评论道:“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豷于戈。有穷由是遂亡,失人故也。”除掉了寒浞的两大股肱,复夏军队声威大振,便一鼓作气,出兵讨伐寒浞。寒浞多年来只顾享乐,不理政事,此时也年老体衰,更无力征战,而其部下见夏军围攻势如破竹,便落井下石,纷纷倒戈,将寒浞五花大绑送到少康手下邀功。面对家国仇恨,少康悲感交急,仿佛当年夏王朝被屠城的一幕闪现眼前,随即下令将他凌迟至死,结束了寒浞的一生。复国成功后的少康,祭奠先祖,安抚百姓,整顿故都,建立新都。并以纶邑(今河南夏邑)为中兴之地,正式宣布在此立都,恢复了中断已久的夏王朝,《竹书纪年》记载,“少康自纶归于夏邑”说的就是这段历史。夏王少康矢志不渝,攻坚克难,完成夏朝中兴大业的故事,几千年来,在华夏大地上广为传扬,也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精神鼓舞和智慧启迪。
东方一红,本名李萧林,字亦耕。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商丘市作家协会会员。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业余爱好摄影、书法、诗词、文学等,知名摄影家、作家、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