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夏邑西南二十四里处有一大片的桑树,巨大的桑树参天而立,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状若华盖。人们称此地为桑林,亦称桑林社。 如果单说这个桑林,倒也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但在商王朝初期,这里发生了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使这片桑林而得以名扬天下。

公元前1652年,夏朝的嫡系子孙夏桀继位,其骄奢淫逸,专政残暴。整日不理朝政,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国势渐渐滑入下坡,民心一度涣散,怨声沸腾,属下各部落不满暴政,纷纷反抗。夏朝面临内忧外患,眼看着江山摇摇欲倾,危机四伏。 面对如此的夏王朝,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他就是商汤。商汤又名成汤,姓子名履,是夏朝的属下部落“商”的首领。虽然这只是一个仅有七十里方圆的小邦国,但在成汤的勤政治理下,发展农业生产,畜牧养殖,百姓乐居安康,也算得上是一个较为强盛的部落。 商汤心里清楚,虽然夏王朝揺揺欲坠,日益衰败,但要想推翻他,也不是一件易事。 即然有了这个雄心壮志,商汤开始做攻打夏朝的准备,他首先四处揭露夏桀暴虐百姓、枉杀贤良的种种不义,从根基上动揺民心,削弱夏朝的统治基础,而后又兼并了周边许多小部落归属自己,扩大增强自己的力量和地盘。为达到知己知彼,他又派心腹人员打入夏朝内部,把夏桀的宫廷内闱、农事武备、山川地形等情况摸了个底朝天,为发动灭夏战争做好了充足的功课。 终于在公元前1600年的一天,面对夏王朝的一盘散沙,商汤蓄谋已久的攻夏战争正式爆发,他率领士兵与夏军在鸣条 (今山西夏县之西)展开了一场生死大决斗,战争的结果不言而喻,夏朝军队节节败退。夏桀带着五百残兵,逃亡到南巢(今安徽巢湖),最终死于亭山,这就是被历史上称作的”鸣条之战”。至此,夏王朝四百多年的基业,在夏桀的手中以亡国而告终。 自鸣条一战,“汤乃践天子位”成为开国之君,定都于南亳(故址在今商丘东南四十里谷熟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商汤在治理国家时,广施仁政,深得民心,政权得到了初步巩固。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出现了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和桑、麻、瓜果等经济作物,经济发展加快,促进了私有制度的完成,使古代文明的进步获得转机。但商汤也并非一帆风顺。
据《吕氏春秋》记载,昔者商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剪其发,磨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
汉淮南王刘安也在《淮南子·主术训》中曰: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于桑林之祭,而四海之云凑,千里之雨至。

以上两种说法,无论是大旱五年,还是大旱七年,均可见商王朝时期,遭遇了连年大旱,天灾肆虐,禾苗枯焦,庄稼无收,万民哀嚎遍野,人们没有饭吃,饿死者越来越多。这在商汤打败夏桀,新建不久的商朝初期,面临如此的大旱危机,商汤王日夜心急如焚。 为了安抚民心,解决旱情,商汤召集朝中大臣商议,请来巫师做法求雨。巫师连续做了好多次法,都不奏效,无计可施的巫师于是发狠向商汤报告,“这次旱情太过严重,天气太过于古怪,这是人间得罪了上天,只有用人命祭天,才能祈求上苍的宽恕。”商汤闻听,暗下思索,是否是因自己夺了夏朝的天下而激怒了上天? 他颇有自责的考虑了一翻,“我治天下,没有尽到职责,这才害苦了百姓,触犯了天条,得罪了上苍。要死,我一个人去死吧,只要能为我们商朝解除旱灾,百姓能有个安居生活,那也值得。” 经过一番的思想斗争和充足准备,商汤按照巫师的指点,命人在商都城外的数里之地,也就是今位于夏邑桑堌的一片桑树林里,筑了一个高大土台为祭坛,台上堆满柴薪,他身着白衣乘着白马,率领众臣来到了桑林。只见巫师点燃祭盆,念念有词,商汤则虔诚的剪下自己的头发、指甲投入到祭盆中焚烧,然后手捧三足鼎,扮作祭品,跪地向上天诚恳地忏悔自己的过错,以求苍天普降甘霖,解救万民苍生。 此时桑林里挤满了众多百姓,泪眼婆娑地望着君主以身祭天,众人屏住呼吸,目不斜视。只见商汤神色淡定,身负白茅,登上祭坛,步入柴堆,巫师从祭盆里引出火种,点燃柴草,商汤置身于熊熊的烈火之中。他身如铸铁,大汗淋漓,昂首向天,高声忏悔,“一切罪在汤,罪在于商汤啊!”眼看火焰就要烧到汤王,说来也真奇怪,或许也是商汤的虔诚之心,真的感动了上苍。顿时狂风骤起,雷声大作,不多时黑云密布,暴雨倾盆,从天而降。 滂沱大雨浇灭了火堆,商汤被雨水实实在在的涮了个落汤鸡,在众人搀扶下,走下柴堆。桑林里的众位大臣和百姓们一片欢呼,兴高采烈的围着他们的君主,在雨中连唱带跳,欢欣鼓舞,庆祝汤王御驾亲祭祷雨的成功,为商朝大地解除了连年旱灾,救下了天下黎民苍生。 虽然商汤祷雨故事,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但却也是古代国家政权和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更为重要的是,反映了古代开明君主的民本观念,重民轻己,勇于自责的精神。

为歌颂商汤王以身祷雨,拯救天下苍生的功德, 人们将此地的高台称为祷雨台,称这大片桑林之地为桑堌。 史料中对桑堌也有所描述,据民国九年《夏邑县志》记载,其位于夏邑小白河南岸吴庄村东头,是古代夏邑十八堌堆之一,至今在桑堌乡政府驻地南约800米的地方,仍保留这一高大的堌堆,也就是商汤祷雨的遗址。 后人将此地奉为“圣迹”,立牌祀之。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商汤祷雨台的附近兴建了一座高大的庙宇,名为“兴福寺”,取”汤王祷雨兴商而万民得福“之意。后因当地吴庄村吴姓村民负责管理,俗称为吴家寺。每逢商汤祷雨的这一天(据说是农历的二月十九日),吴家寺附近都要举行盛大的祈福庙会。方圆百里的人们云集于此,求医问药、烧香还愿,最重要的还是纪念商汤祷雨,解救天下苍生这一无量的功绩。 数百年来,吴家寺香火鼎盛不衰,到了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在此兴办学堂,虽是断了寺院的香火,但也在此地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栋梁之才。而后的吴家寺又几经炮火的洗礼,最终成为一片废墟。现存遗址南北宽135米,东西已探知长约240余米,最高处约高出地面3米。 1988年,商丘地区文物考古部门,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的清理发掘,共清理墓葬38座,出土了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内容、题材独特的画像石。 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专家郑光及中美联合考古队等对遗址又进行了二次考察,采集到非常重要的标本。并探明遗址上层有明清时期的瓷器残片和建筑构件;二层有大量的汉代空心砖墓和石椁墓,空心砖有许多画有红色彩绘,石椁墓有一部分为画像石墓,出土有陶鼎、罐、豆、壶等文物;三层为商周文化层,遗址主要是陶片,能够看出器形的鬲、尊、瓮、盆等,第四层最为古老,是商代灰坑打破龙山文化层,出土大量陶、石、骨、蚌及鹿角等文物,属于河南龙山文化层。 有了考古的物证,专家认定该遗址是豫东地区一处比较重要的古文化遗址,其文化堆积丰厚,也为研究夏商历史和文化渊源提供了实物资料,2001年被命名为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升级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伫立在商汤祷雨遗址上,久久凝视,只见数棵大树零零落落。近年新复建的吴家寺迎风而立,飞檐翘拱,梵音袅袅,时不时有三两香客焚香明烛,膜拜祈福。似乎这周围的一切,都在诉说着此地远古的历史。 恢恢往事,皆成缄默,祷雨高台依旧,不见了满怀悲壮、忧国忧民的商汤王,让人禁不住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感慨。回眸沧桑历史,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古文化的遗存,无不向世人解密了桑堌这块土地上的神秘。 风云变换,世事沧桑。至今,人们对商汤这一体恤民情的贤明君主仍广为传颂,其为民亲祭祷雨的故事,也在古老的栗城大地上久盛而不衰。
东方一红,本名李萧林,字亦耕。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商丘市作家协会会员。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业余爱好摄影、书法、诗词、文学等,知名摄影家、作家、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