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河见古树,因忆古谯城。楚王营建时,意在主齐盟。诛贤信奸倭,国为子胥倾。兴废如浮云,沧桑凡几更。祖逖负大志,淮阴曾驻兵。一从得太邱,此地为所并。天意挫英杰,中原龙虎争。空传击楫誓,大攻不克成。感叹驱马回,旧堞寒鸦鸣。” 这首《览古》诗的作者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时任夏邑知县的方立桢,诗中提到的谯城,位于夏邑县北三十一里,今骆集乡境内塔坡王庄一带。据明嘉靖二十四年(1819年)《夏邑县志》记载,“晋祖逖屯淮阴,进据太丘,遂克谯城而居之。元以前谯城地有祖逖祠,今废。时天阴雨,独隐隐见城堞焉。”东晋时期著名的大将军祖逖北伐时驻守谯城,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公元266年,祖逖出生于范阳郡逎县(今河北涞水)一个大户家族。祖逖字士稚,少年时放荡不羁、喜欢行侠仗义,扶危济贫。十四五岁了大字还不识几个,成年后,他突然省悟,要想报效国家,必须有文韬武略,于是开始发奋读书,习练武艺,并立下了雄心壮志。这壮志不立则已,一立成名,还为后世创造了“闻鸡起舞”和”中流击楫”两个励志的成语故事。 西晋时期,祖逖和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感情深厚,时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一天半夜,祖逖忽然听到鸡叫,认为这是上天在激励他上进,便喊起刘琨到屋外舞剑练武,后来每天鸡叫时分,他们便披衣起床,习剑读书。由于祖逖勤学苦练,后来成为了国家栋梁,后世把“闻鸡起舞”比喻为有志报国、即时奋起的人。 公元311年,匈奴人刘聪领军攻占了西晋的都城洛阳,俘获晋怀帝,在内乱外患的双重打击下,西晋王朝统治摇摇欲坠,旧臣们在长安拥立司马邺称帝,延续西晋政权。五年后,匈奴军又攻破长安,晋愍帝司马邺被俘,西晋结束。 亡国后的西晋,军民百姓纷纭南下徙居避乱。317年,琅琊恭王司马觐之子司马睿在琅琊王氏家族王导及南下流亡的大臣帮助下,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即晋王位,改元为建武,史称东晋。 东晋确立初期,政权尚不巩固,还要不时刻刻的面临北方的威逼。这时,东晋的关键人物登场了,他就是祖逖。 祖逖面对东晋的现实,不甘故国倾覆,恒存振复之心,于是主动请缨,向司马睿请求北伐。司马睿呢,表面上支持,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领豫州刺史,却只给了一千人的粮饷、三千匹布帛,兵马一人没派;兵器铠甲一件没给。即便如此,祖逖北伐心意坚决,带着当年一起南迁的百余家人渡江北上,并在江中以楫击水而发誓:“如果不能恢复中原而又再次渡江,就如同这江水。”后世把祖逖立志奋发,率兵北伐的誓言,称为“中流击楫”,以激励成就大事的决心。 北上过江后,祖逖驻扎在淮阴,招募了两千多壮士,并以淮阴为根据地,在此打造兵器,筹集粮草,训练军队,观察形势、等待时机,各地民众又纷纭响应,数年间,祖逖收复黄河以南中原大片的领土,一时间使得匃奴人不敢南侵。一日,有人上报兖豫一带有豪强张平、樊雅占据谯城,拥兵数千,聚坞自保。祖逖意欲收编,以扩充自己的军队,于是派人联络前去说服张、樊二人,张平却不买账,盛怒之下杀了来使,并固守谯城,与祖逖的北伐军对抗。祖逖使用“离间计”,并以重金引诱张平部将谢浮反叛,袭杀了张平,谢浮率众归降。祖逖顺利进据太丘(今河南永城)驻扎。张平一死,樊雅不甘被俘,率兵夜间突袭祖逖大营,祖逖沉着指挥,兵勇奋战,虽击败了樊雅,但也折损了不少兵力。 面对易守难攻的谯城,祖逖还是有所顾虑,遂向南中郎将王含求援,王含手下有一将士桓宣与樊雅平日素有交往,于是派他前去谯城劝降樊雅。桓宣来到谯城对樊雅几番游说,“祖逖正准备荡平勾奴人刘聪、石勒,需要仰仗你作为后援,如果你能弃暗投明,既可建功立勋,又能保全富贵。但若还要固执不化,一旦攻城,仅凭你手下这些兵众,是难免血流成河,葬身战场,献城归顺方是万全之策。”经过桓宣的一番利害分析,樊雅觉得有理,于是率众出城归降祖逖。 祖逖收编樊雅后,以谯城为根据地,招兵买马,编组军队。北伐军的规模再一次得到扩大,也打通了北伐的通道。
《读史方舆纪要》有这样一段描述,“谯城在(夏邑)县城北三十一里,祖逖屯淮阴。进据太丘城,遂克谯城而居之,谓此也。”《十六国疆城志》:“下邑有故谯城。”《太平寰宇记》中也有详细记载, “在(夏邑)县北三十一里,晋永昌元年石勒攻襄城,城父,遂围谯。赵王二年,石虎攻蔡豹于谯城。建武元年,勒遣石虎围祖逖于谯城,为逖所败。” 历史上还有一个典故说的也是祖逖,他收复河南后,休养生息,善待百姓。一次设宴招待当地耆老,耆老们流着眼泪道:“我们那么老了,却能得到祖将军这样的父母官,虽死无憾。”祖逖则作歌应道:“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恩歌且舞。”后人把这段故事称之为“置酒作歌”。 以上记载均说明了同一个事实,那就是祖逖居谯城后,多次被石勒石虎们围攻,但由于谯城固若金汤,几尽未遂。祖逖还善于体恤民情,犹对下属施布恩信,予以礼遇。只要手下将士稍有微功,他便会加以赏赐,鼓舞斗志。他在谯城还带头发展生产,劝督农桑,敬老爱幼,深得民心拥护。在民族危亡之际,是为华夏爱戴的民族英雄,晋元帝下诏擢升他为镇西将军。祖逖守护着中原腹地,为江南的东晋政权稳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关于谯城的来历,至少可以追寻到楚平王时期(公元前528年至前516年),楚平王在古栗邑(今夏邑)城北筑谯陵城。明嘉靖二十四年《夏邑县志》载,“县北三十里,楚平王所筑谯陵城也。”谯陵城即谯城,其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方圆十里,占地广阔。自东晋大将军祖逖驻守此地,又加以修固,形成了四门遥相呼应,城池戒备森严的古城。
上世纪五十年代,谯城四门遗址尚在,经专家考古论证,今骆集乡将军寺村即为谯城东门;王集乡西彭楼村东有一阁寺,为谯城西门;骆集乡贾庄村西南有一高土台,即谯城南门所在;骆集乡塔坡王庄村前原前有一古塔,为古谯城法云寺塔,即谯城北门,也是最繁华的地方。 据历史记载,谯城城内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居乐业,和谐共生。每逢阴雨天气,城内烟雾缭绕,城堞时隐时现,犹如海市蜃楼,形成了“谯城阴雨”之胜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地面所存建筑被破坏扒掉,逐渐废弃或改作他用,昔日胜景沦为平地,已不见当时之壮观景象。 千年遗迹的古谯陵城,它的存在,无疑为古老的夏邑增色不少,大将军祖逖挥师北伐,攻克而居谯城的故事,更为后人津津乐道。 2013年骆集乡为恢复这一古文化遗迹,在塔坡王庄北一公里处,与当地成功人士联合斥巨资复建谯城。2015年《大将军祖逖》历史剧在此选景并开机,完成了攻城、比武招亲、决战等重要故事情节的拍摄。
如今,在谯城遗址的东门中轴线上,古色古香的建筑耀眼夺目,高大俊美古邑牌坊,屹立在正前方,其精湛的木雕图案,五彩斑烂,精美绝伦。牌坊中间“谯城古邑”四个大字,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张剑峰题写,其字书写端庄,苍劲有力,与牌坊交相辉映。仿古汉白玉神兽石雕分列在拱桥两旁,玲珑剔透,高雅威武,像卫兵一样守护着的谯城大门。 沿拱桥台阶,拾级而上,牌坊后面不远处便是谯城城楼,顺着平坦的道路往西慢行,不一会儿就来到城门楼下,抬头望去,只见城楼飞檐翘角,直插云霄,楼阁彩绘,色彩鲜明和谐,蔚为壮观! 登上谯城城楼,凭栏临风,大有极目楚天之感。远眺古谯大地,民居林立,田陌纵横,人来车往,似乎都在默默地诉说这里的历史过往,也让后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古谯城沉淀两千多年的风景。

东方一红,本名李萧林,字亦耕。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商丘市作家协会会员。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业余爱好摄影、书法、诗词、文学等,知名摄影家、作家、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