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称赞的夏邑非物质文化遗产《二鬼摔跤》发表时间:2020-08-09 13:57来源:夏邑孔子书院 二鬼摔跤
二鬼摔跤又叫二娃摔跤或二喜摔跤。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夏邑县,是一种深受群众欢迎的民间舞蹈形式。据夏邑县城关镇已故老艺人侯先全(公元1902年生)所述,二鬼摔跤这一民舞形式,是民国九年(1921年)已故老艺人孙炳文传授下来的,据此推断,此舞流传至今至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夏邑县86岁的民间老艺人李进德(1922年生)说,二鬼摔跤与民俗活动放河灯有关。放河灯是一种超度鬼魂的迷信活动。相传,清光绪年间,夏邑县城经常发生闹鬼之事。夜深人静时,衙门内三班六房的衙役们睡的正香,突然,有人惊叫起来,有的叫的声嘶力竭,有的打得不可开交,整个衙门内乱作一团,搅得人心不安。城内南大寺和城隍庙数十名和尚与道人为破此事,于中元节那天,用油纸扎灯笼、船、桥各百十个,放入城河,招引众饿鬼归宿正道。中元节戌时,超度鬼魂仪式开始,三十名和尚与道人各列城隍庙两侧,焚香烧纸,口诵经典,把灯笼、船、桥送入城河中,愿饿鬼归宿庙主。从此,七月十五放河灯便流传下来,成为当地的一种民俗活动。传至民国初年,这种超度鬼魂的迷信活动便演变成为民间一种娱乐性活动。每次放河灯规模庞大,观众达数千人。放河灯结束后,由城里民舞队为群众表演二鬼摔跤、高跷、鬼会等民间舞蹈,由此可见,二鬼摔跤与放河灯有着密切关系。 二鬼摔跤流传至今,是以家族传承和师传这两种形式。孙炳文先生1900年农历八月二十日出生在河南省夏邑县老城东门里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庭贫困上不起学,常与一些贫穷儿童戏耍。13岁至18岁习武学舞,练得一身好武艺,特别是在部队当兵期间,虽然战斗频繁,军训紧张,但酷爱民舞艺术的孙炳文仍然抽空学习苦练技艺。尤其是把二鬼摔跤动作,由简单的地上摔,练到凳上摔、桌上摔;由一层桌子玩到桌子上摞桌子,叠高三层,像玩杂技一样做出种种高难度动作。在广州,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到部队慰问演出,轰动整个部队和当地民众,作为陪场,部队专门安排了孙炳文表演《二鬼摔跤》。只听锣鼓一响,布幕拉开,两个张牙舞爪的青赤二鬼趴在地上,双脚微微动弹,随着乐器的节奏,身体扭动,突然折身跃起,紧抱对方,好像在衡量对方的力量。然后互不相让,犹如真人摔跤一样来回翻打。由地上玩到凳子上,又玩到一层、二层、三层桌子上,直打得不分胜负,难分难解。当在第三层桌子上玩到高潮时,猛然又翻滚落到地上扭打。台下观众个个看得眼花缭乱,掌声不断。节目结束时,孙炳文突然来个真人亮相,观众这才猛然醒悟:看着二鬼打架,原来为一人表演。梅兰芳及部队首长上前与孙炳文握手祝贺。梅兰芳还称赞说:“玩得好。我还没见过这样好的民间节目哩!”特别是孙炳文在安徽亳州、砀山等地演出时,能在八张桌子上表演,从最高层摔下而毫发无损,堪称技艺绝伦。 二鬼摔跤全舞共分四段:第一段,地上摔跤。表演者运用推、踢、抱、压等动作表现二鬼抱着摔,你推我踢,互相压倒对方的摔跤场面。第二段,凳上摔跤。二鬼地上摔至凳上,操作者运用蹦、跳、窜、探海等动作,表现二鬼争凳、窜凳、上凳,你退我进,互不相让,互不示弱的激烈摔跤气氛。第三段,桌上摔跤。二鬼由凳上摔到桌上,层层上桌,下桌,表演者运用翻、滚、旋、扫等动作,表现二鬼桌上摔跤的进退攻守,推、摔到桌沿,压倒翻滚,抱起旋转等惊险场面。第四段,二鬼由桌上摔到桌下。表演者运用快速推、踢、抱、翻、滚、旋等动作,把表演推向高潮。 二鬼摔跤的表现形式类似木偶,它是一人背驮双鬼模样的道具(鬼头二个,对视,两对搭肩假手,两个假腿加上服装),由表演者(一人)双手各握一假腿作为一鬼的腿,表演者的双腿作为另一鬼的腿。通过表演者腿、背、臂的活动和综合利用戏剧、杂技、武术的动作表现,反映了二鬼在地、凳、桌上三个不同场合的摔跤场面,通过趴地摔、跪地摔、站立摔、翻滚摔等激烈惊险摔跤效果,达到一人操作表演二鬼摔跤的真实及神秘感。最后,给观众亮相,揭开谜底,从而显示出此舞的艺术性和表演者的高超技术。 解放前,在组织形式上由“会首”负责筹办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在演出时间上,一般于七月十五(农历)、清明节、十月一(农历)的古庙会活动。在演出地点上,主要在广场、街头的夜间打地摊演出。解放后,在县文化馆专业人员的辅导下,通过集会、节目汇演等活动,提高了表演技能,规范了表演形式。1984年,夏邑县的二鬼摔跤在商丘汇演时,对其形式、内容做了改革,取名二喜摔跤。 二鬼摔跤音乐均由打击乐伴奏,乐队通常四人组成,每人持一件乐器,即:鼓、钹、大锣、二锣。使用的锣鼓乐有《哑锣》、《长锣》、《马腿》、《紧急风》、《四击头》等,点子简单,变化不大,对舞蹈起渲染烘托作用,其节奏根据表演者的动作快慢和舞台大小而定。 二鬼摔跤表演风格独特、风趣、神秘、惊险,它丰富的内容和特征在中华民舞中实属罕见。目前在整个豫东地区,仅夏邑县存有一支表演队伍。 2008年9月,二鬼摔跤列入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