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库网_商务红金色背景_背景编号5923454_副本.jpg

夏邑文史~隋唐胎记会亭镇

发表时间:2020-08-09 16:28作者:张雪峰

隋唐胎记会停驿

张雪峰


  夏邑县会亭镇在隋唐时期叫做会停驿。“从睢阳、到宿州,会停驿站买衣服”。这首大运河纤夫民谚顺口溜,是一位游走于夏邑县和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乡村游医告诉我的,可以想象到一千多年前的隋唐大运河漕运繁盛时期:会停驿的经济地位之高、纺织技术之发达。

  有着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神州大地,要是寻找乡镇在历史上的全国称谓第一,会停驿是中原第一交流会中国最早清廉亭“隋唐时代大运河第一官驿当之无愧称号。

  会停驿的会字,起源于隋唐大运河水路漕运与旱路陆运的物资交流集会。会,是物资交流会,也是人员和物资汇合会停驿、集会会停驿之意,交汇、汇合和集会,在古代算是同音和同意。会停驿的物资交流大会,延续一千五年不衰,至少,会亭镇的,可以称之为隋唐大运河第一会、中原第一会。至今,会亭镇周边的群众,把物资交流会俗称为赶会

  会停驿的停,是宋朝之后历主政官员比较纠结的词句。停,百度词义:为旅人在亭子边停留、停止、停驻以休息。其实,中华汉字博大精深,许多汉字都能写篇哲学史。会停驿这个停,是人字旁与亭台楼阁的亭组成,证明了会亭镇设置官驿后人才济济、楼亭林镇、昌盛繁荣。另一点,停,也是聚的意思,聚财先聚人,商贾巨人停下来在会停驿安家立业、消费与发展,都是会亭人民的福音,发展、才是硬道理。我所了解,会亭的历届官员,都是扶摇直上,这更加证明了会停驿深厚的千年文化传承。会停的停,亭字多个人字旁,有亭又有人才,有人才有一切,得人才者得天下。

  会停驿曾经是高等级官方驿站,兴盛于隋唐二个朝代,到了宋朝时期,大运河河道淤积,漕运停止,之后,大运河的河岸大堤改为官道,民间称之为宿州、永城、商丘宿永商官路,会停驿的漕运改为旱道陆运,没有了漕运优势的会停驿,繁荣虽然持续,但其官方地位下降了,宋朝开始改称会亭铺,民国时期改叫会亭集。高初文化、曾经工作于郑州市运输公司财务部的家父张宗善告诉我,宋朝派驻会停驿有一官员,认为会停驿的停,封建迷信歧义是影响官运升迁,于是,在会亭隅字口老街建设一座廉政纪念亭,开始叫清廉亭,之后,会停驿改称会亭集(亦说会亭铺)。笔者本人专门给百度小编写了会停驿历史史证。会停驿三字,若是按照象形文字与词意直观解读。如果说文化是第一生产力,那么,中国象形文字的哲学意义,一定是中华文明和文化的灵魂。

  关于会亭镇宋代建亭的史料,另一说法是,会亭镇的回民居民数量在宋代增多。宋代官员兴建的清廉亭,也叫清风亭。清字,取意为清真寺的清,是建亭的宋代官员期冀汉族居民与回民和谐相处。

  南街短、西街长,北街的包子十里香。南街之所以短,是因为会停驿设驿站于北岸。西街之所以长,是因为商贾布坊都在西街一字向西排开。北街,是回民聚集地,回民善长食品烹饪经营,西街再长也长不不过北街的包子十里香,仅需一锅水煎包包子香味,北街就赢过了西街的长街。

  在冬天,水煎包刚一掀开锅盖时,焦酥焦酥包子皮,裏携着水蒸气与小礳香油,两者撞击后,香味四腾,再接下来,是水与油在铁锅上滋滋炸响,仙境般的水蒸气携带着肉香,直冲云天,其香味迅速覆盖半条大街。民谚所唱北街的包子十里香,说是十里香有些夸张,但在农业文明时代,食品是短缺的,围在包子锅周边吃了水煎包的客官,一身包子味,尤其是天寒地冻冬天,客人把包子的香味走到哪带到哪,是正常不过的自然界现象,以此看,北街的包子十里香,并不夸张。那么,这句民谚为什么没说东街的事呢?东街是驿站住宿的地方,是住宿的地方就需要安静环境,会停驿是官驿,一定是闹中取静的环境,至今,隋唐盛世已经过去了上千年,东街的商业气氛还是四条街道最弱的,看来,古人说的认命,同比街道的兴衰或昌盛,也是这个

  会亭不逢会,乡下没(钱)花嘚。嘚,是豫东民间俚语,是下坠声,意为没有钱花销,就是地主大户,会亭物资交流集会不开市,东西再多换不了钱,也嘚瑟不起来了。的确,会亭的交流会不仅规模大,会期也多。民间物资交流会,在豫东方言语境也叫赶会、赶大集,早上的半天集会叫早集。早集,一般只是交换、销售蔬菜肉食。新中国成立后,会亭设乡,逢农历一、三、七为物资交流大会,也叫逢大集。1986年,时任会亭乡乡长赵云峰同志,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对于古代的会停驿文化之厚重触电似的执着,同时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完成了会亭乡改会亭镇,再是迎娶了家是会亭高级中学子弟、家境知识显赫的大才女做了媳妇,这在当时,成了五万名会亭人民敢叫日月换新颜的精气神重要源动力。身高一米八五、河南省委织部部长亲自选拔并送行的赵乡长,在成了当时河南省最年轻的镇长后,我对于会亭镇赵云峰镇长的敬仰之心,陡然上升到了仰望之崇高,至今没有改变。

  会亭逢大集,五里好生意。每到会亭逢大集(逢会),会亭街道上的人多,说是人山人海,交流会人流长达五里路(2.5公里),一点不夸张。在我儿时记忆中,曾经在会亭集开过张记食品作坊的我爷爷张士俊,在给我们孙辈小朋友讲故事时,口中都是会亭集三字称呼。在我十七岁那年当了会亭镇关仓村(实为官仓村)村委会副主任时,我父亲张宗善就把我爷爷传他的烧鸡、糟鱼、酱卤肉、香醋、变蛋的工艺和配方抄给了我一份,开明的父亲,也同时抄给了嫁到会亭街道花园村的姐姐一份,无论是我的老爷爷、爷爷那一辈在会亭集经营食品作坊,还是我这一辈我的四位兄弟姐妹都在会亭高级中学求学,命中注定是与会亭结缘很深、很厚。

  千里大运河,胎记会亭找。会亭老街东北角街区,有个花园村。这个花园村,我推测就是会停驿大运河漕运落败之后,兴建清廉亭亭台的地方。一个乡镇主街区,有亭、有园,有官路官道,有官驿官所,实乃是中原罕见。还有,会停驿所辖的官仓(今关仓村)、官炉(今刘齐炉村)、官庙(今刘火神庙)、官店(今六里饭棚)、杨堤湾、十里铺,虽然是历经了一千五百年风雨,任何一地、一物、一人,都是中华文明史发展进化过程中的美妙绝伦胎记记忆。

  如今,勤劳智慧的五万多名会亭人民,受会停驿大运河非物质文化熏陶,紧跟改革开放的发展步伐,与时俱进,更加尊商、尊儒、尊传统,宽厚待人,以德服人,经济发展成就始终领跑于豫东大地,笑傲中原。笔者在春节期间,向会亭镇党委韩庆领书记说:会亭人民的淳厚憨朴,同比周边地区的高歌猛进,会亭是否有些憨厚拘谨了。韩书记说:实现会亭镇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协同并进,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幸福感和满意感,是历届会亭镇老领导的追求,更是本届会亭镇党委既定中心目标,离开了人民群众满意的发展,最终怕是昙花一现。会亭镇必须稳扎稳打,下一步,更要把会亭镇文化建设工作力度提高到全镇所有领导干部扎根会亭、奉献会亭、建业会亭、文化会亭新高度。

  西马牧(今虞城县老县城)、东马牧(今永城马牧镇),赶不上会亭一个铺。这句谚语是我爷爷教我的,我不知道,这个铺,在解放前时期是指会亭的十里铺,还是会停驿会亭铺会亭集街道上的一个铺?民谚传说是非官方故事,由大运河两岸民众来回答吧。

  我愿景,为自己的家乡、为百万文字写不尽的隋唐大运河胎记会停驿非物质传承,倾心倾力,找回大运河非物质文化一千五百年历史会停驿拾忆,镌为可触、可见、可读、可传的会亭镇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的9600万商丘人民一张金光闪耀金字名片。

二零二零年六月二十五日端午节


作者简介:

  张雪峰:笔名张打酒,55,商丘市夏邑县会亭镇关仓村人。目前,正在筹备世界文化遗产通济渠段活着的会停驿与会亭博物馆系列非物质文化复活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