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杨朝卿
一天上午,84岁高龄的孙肃璞主任在办一件大喜事,他和家人早早来到宽敞气派的“味府大酒店”,欢迎前来道贺的亲朋好友。原来,他呕心沥血的自传《我的人生轨迹》(以下简称《轨迹》)出版了!孙主任写自传事先我是知道的,他受我的自传《跨越命运的栅栏》影响,也曾得到过我的鼓励。没想到,一个岁届耄耋的老人在短短9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长达30万言的书稿,而且很快付梓出版了。望着这部厚重的装帧精美的新作,我心中涌出一股惊羡和崇仰!首先我向孙主任表示由衷的祝贺!作者与孙肃璞(右)
孙肃璞是夏邑县原县志办公室主任,是我的老朋友,也是一位受我尊敬的德才兼备的老领导。为我们两个的结识和交往,我还专门写过一篇短文发于《长寿探秘》上。翻阅《轨迹》这部书稿,让我走进那段布满烟尘的岁月……我和孙主任是同代人,书中叙述的那一桩桩历史事件,那一件件生活小事,那一个个乡村人物,都是我似曾亲历目睹的,虽然时空久远,却历历在目,犹在眼前。加之作者用朴素的乡土语言娓娓道来,因而,我读起来感到特别轻松和亲切。在这部作品里,孙主任将他的一生经历分成几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列为一章,每一章又分若干节,一节里围绕一个中心选取若干事件,一般事件一笔带过,对重点事件展开叙述,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且章与章,节与节做到纵横联系,上下对接,全篇(部)贯通,形成一个整体。读起来就像走进一个历史长廊,又像观看一部历史纪录片,给人赏心悦目,并随着事件和主人公(作者)的遭遇或喜或悲,或扼腕叹惜,或暗自称道,引起共鸣。我想,这就是这部作品的写作技巧所在,也表现出作者驾驭素材、构思谋篇的不凡功力!这部自传不仅写出了孙主任的一生经历和时代的变迁,以及他对光明的讴歌和对黑暗的鞭笞,更重要的从中彰显出他的人格和精神。我不想对这部作品的语言和章法称瑜道瑕,仅就此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自信与毅力。孙主任在人们的眼里是位学者型干部。他当过报社的编辑,主持编纂过建国以来我县第一部志书—《夏邑县志》,发表过不少文章和诗词,但有谁知道他断断续续只读了6年书,还不及初中学历,说起来,人们咋也不会相信!有人会问,孙主任学历这么低,缘何能有这么高的学问?究其原因,这不能不说到他的自信与毅力。孙肃璞从小聪明好学,幼年上私塾时背书、写大字基本上每次都是全班第一名,受到老师的表扬。从小又善于模仿,他看到父亲将盐碱地刨上坑换上坑土种出了大南瓜,心想:大人能干成的事,我也能干成!于是他就学着父亲,往南地不长苗的盐碱地里搬运坑土,结果不仅种出了甜瓜,还种成了“胎里红”西瓜呢!1950年他考入商丘专署干部学校,由于学习优秀,被提前分配到商丘专署税务局,在局计划科上班。该科年终要做第二年的税收计划,并要写出税收计划说明,这项任务顺理成章地落到了孙肃璞的头上。他由于刚参加工作,加上文化底子薄,苦思冥想了三天两夜,连觉也没睡好,结果还是没写成,最后还是科长姚运泰帮他完成的。这件事对一向自尊心很强的孙肃璞触动很大,他感到是个耻辱,无地自容。但他没有后退,更没气馁。而是凭着自信与毅力,刻苦自学,反复实践,终于迈过写作应用文这道“坎”。他说过,我这个人一向不甘落后,靠的是两大法宝:一是自信;二是毅力。自信是激励我前进的动力,而毅力则是助推器。自己看好要走的路,就一定要勇敢地、义无反顾地走下去,而且一定要走好!就这样,通过孜孜以求,不断磨炼,加上勤学好问,孙肃璞很快成为一名优秀的税务工作者,1953年被奉命选调到河南省税务局工作。—追求卓越。孙肃璞由于自信,人家能干的,我也能干,人家能干好的,我会干得更好,因而长期形成争强好胜、追求卓越的个性。他崇尚陈景润从多处爬山、选择最高峰永无休止的“爬山”精神。他深知,陈景润正是因为做事做到极限,才有“哥德巴赫猜想”的诞生。因而,他效法陈景润的精神,工作不偷懒,做事不敷衍,能做到一百,不做九十九;能争取第一,绝不做第二。他在自传《轨迹》中写道:“回忆几十年走过的路程,我觉得我这样做了,而且是兢兢业业、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这样做了。”孙肃璞17岁考上商丘专署干部学校,被提前分配到商丘专署税务局。仅工作了两年半,又被选调到河南省税务局。1954年,21岁被提拔为科级干部。1955年9月,孙肃璞又被中共河南省委抽调到“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工作队,并被任命为组长带领20多名队员来到夏邑。20世纪80年代,他主持编纂的《夏邑县志》先后荣获河南省地方志成果一等奖,河南省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和全国地方志丛书成果二等奖。主持编撰的《夏邑年鉴》荣获河南省史志成果二等奖。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任崇岳在《河南史志》上以《地方志的一朵奇葩》为题撰文发表书评,称《夏邑县志》从内容到装帧均属上乘之作。中国农科院一级教授贾大林称《夏邑县志》内容丰富,编写得体,是“地方志的楷模”。为此,县政府给孙肃璞晋升一级工资。而且被省里专家评为高级职称。就连他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担任夏邑县关工委副主任、常务副主任的十年间,夏邑县连续七年被评为中国关工委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并连续被省、市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他本人也被评为省、市先进工作者。这一切,不都是他追求卓越的结果吗?—无怨无悔。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有得志,也有失意;有顺境,也有逆境,关键是你如何去对待它。孙肃璞在这上面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在《轨迹》中写道;“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人生征途中,所走的路可能大多是平坦的,但也会有坎坷;在事业上可能大多是顺利的,但也会有挫折。问题是遇到坎坷、挫折,你怎么办,怎样对待它?要么,遇到坎坷、挫折,怨天尤人,忧郁悲观,自暴自弃,丧失前进的斗志;要么,在坎坷、挫折面前,正确总结经验教训,无怨无悔,鼓足勇气,昂首阔步,一路向前!我,选择了后者。”孙肃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从由商丘专署干部学校提前分配到商丘专署税务局,到选调到河南省税务局,又到省税务局党支部大会通过他入党,仅仅用了4年时间,可以说一路顺风,进步速度是够快的。但正当他顺风顺水一路前行时,由于他父亲在旧社会当过5个月的保长,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孙肃璞的入党问题,省直属机关党委没有批准。1958年,在那个大跃进年代,孙肃璞对当时风靡一时的浮夸风看不惯。夏邑的小麦亩产“吹”到518.4斤,他作为本地的一名干部,对夏邑的农业生产亲历目睹,了如指掌,因而在与人闲谈时无意中说了句实话,不知哪位老夫子为了邀功而上报被划为“右倾”,他由于1954年就被提为科级干部,平反后,太平区委将他由时任秘书改职为副区长呈报县委,但可能还是由于他父亲当过保长的缘故而未能获得批准。然而,孙肃璞对这一连串的打击泰然处之。他认为:划右倾,是那个时代造成的。在那个非常时期,不知有多少人被划成右派遭受皮肉之苦,开除回家后又株连子女。与之相比,我受这点小处分算得了什么!至于本人入党和提拔没有获准的问题,也是由那个时代造成的。我一不埋怨党,二不怨恨父亲。心想:组织上能对自己的入党和职务变更呈文上报,就说明组织对我本人和工作的肯定,仅此,我就心满意足了。—与人为善。孙肃璞说话声音不高,平时言语不多,一旦说起话来和颜悦色,头头是道。特别待人宽厚随和。他在《轨迹》中写道:“孔子曰‘己不欲,勿施于人’。搁在自己身上不能做的事,不要在别人身上去做。这一点,我终生铭记。在我过80岁生日的时候,我写了一首《八十感怀》,其中有一句‘为人不做亏心事,众人面前仍从容’。我几十年走过的人生路,也完全验证了这一点。我认为,要想让别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要尊重别人;要想让别人与你为善,首先你自己要善待别人。这是做人的一般常识,也是做人的道理。”孙肃璞由于坚持与人为善的原则,平时与人和谐相处,从无害人之心,因而他在那“运动”频繁的岁月,一次次大多都能够平稳度过。他对某些为了个人的政治利益,罔顾事实,造事生非,以莫须有的罪名加害于人的小人嗤之以鼻!孙主任出身农民家庭,因从小吃过苦受过罪的缘故,他特别同情弱势群体。20世纪60年代他在太平区工作时,一名在建国前参加工作的干部,因为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说了实话,提了意见,被划成右派开除回家。一次他得了重病无钱治疗,到区里找到孙主任,看能不能给批点医疗费。孙主任知道这个人是右派,但他并不认为像他这样一个在解放前参加革命,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出生入死的贫苦农民的儿子能够反党。因而,在那阶级斗争十分严峻的形势下,冒险给他批了医疗费。后来这位“右派”平反后,被分到县直一个单位上班,恰好这时孙主任也调回县城。有一次他见到孙主任,无限感激地说:“孙主任,当年在太平时,您冒着多大风险敢给我一个右派批了医疗费,使我终生难忘呀!”2000年的一个秋季的早晨,正是花生上市的季节。孙主任在街上遇见一个卖花生的老汉说:“给称10块钱的花生。”老汉称好花生后,抬头看看他问道:“您姓孙吧?”孙主任惊奇地说:“咋,您认识我?”老汉说:“您可能不认识我了,我对您可没有忘!”孙主任接过花生递过去10块钱,他却说:“您这10块钱我不能要。”孙主任紧接着说:“我这钱不假。”老汉笑了:“孙主任您忘了,几十年了,我到太平卫生院去看病,带的钱不够,当时肚子疼得受不了,您得知后,从身上掏出10块钱给了我。这件事您忘了我可不能忘,现在这10块钱给那时相比不算啥,我咋也不能再要您这10块钱了。”说话间,孙主任将这10块钱往老汉车子上一放,骑上自行车离去。这一桩桩小事,看似平常,可它蕴含着孙肃璞一片慈善心肠,也诠释了好心有好报的真理。—知足常乐。孙肃璞是从那个艰苦年代过来的人,所以他对现在的美好生活非常知足。而他的知足不光体现在生活上,更体现在工作和为人处世上。他有句名言:“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干好自己的工作,让别人说去吧。”他在《轨迹》中写道:“我从1950年迈上工作岗位起,一路走来,不论在省、地、县、区、公社等各个不同岗位上,我认为我对事业都是尽心尽力奋力拼搏的,对从事的工作不偷懒。当遇到困难时,我从来不丧气,不言弃,不放弃,总是付出心血和汗水,努力地去完成,因而,在同行中我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组织上也没有亏待我,给了我应有的待遇和荣誉。”孙肃璞一生听从组织安排,忠于职守,任劳任怨,他就像一颗螺丝钉,拧在哪里都不松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从河南省税务局被抽调下来搞“三大改造”带队来到夏邑,任务完成后,他放弃回省城工作的优裕条件,被县里留下来创办《夏邑报》。报纸停刊后,被组织上派到太平区当秘书,一干就是20个年头!这中间就曾有那次职务升迁机会,但因家庭问题被搁置下来。而他不灰心,不松劲。他认为,金钱、名利、地位都是过眼烟云,只有干好自己的工作才是实实在在的。孙主任有个良好心态,因而对一切都看得很开。孙肃璞对组织上给他的关怀和照顾牢记在心,念念不忘。他家在农村,参加工作后和妻子两地分居,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组织上第一批给他家属解决了“农转非”,一家人过上了团聚的城市生活,使他倍感温暖,心存感激。退休后他更感知足,他和老伴儿住的是单门独院,室内宽敞明亮,室外绿荫环抱,环境清幽。两双儿女,孙子、外孙、重外孙,30多口人同居县城,老少之间,儿女之间,妯娌之间和睦融融,经常结伴来看他。如今子孝妻贤,儿孙绕膝,加上衣食无忧,他享不尽的天伦之乐,整日乐呵呵的。孙肃璞爱好广泛,在家里不是读书看报,就是写文章,外出时由于人缘好、交际广,到处都是熟人、朋友。他善于养生,早晚出去锻炼时,与熟人遇在一起,谈谈天,叙叙旧,联络了感情,增长了友谊。孙主任还注重骑车锻炼、并有一帮驴友,吃过饭邀在一起,骑上自行车,带着马扎和茶水,顺着环城路,一边慢行,一边观赏县城的美景。骑累了将车子一扎,放下马扎一坐就开起了“聊天会”,天文地理,时事新闻,奇闻轶事,无所不聊。聊到高兴处,笑声朗朗,心花怒放!既增长了知识,又放飞了心情,提神益脑,岂不长寿?另外,孙主任还有外出旅游的嗜好,游山玩水,亲近自然,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每每于此,心胸开阔,诗兴勃发,留下一首首精美的诗篇!孙肃璞由于知足常乐,所以延年益寿。如今已88岁高龄,身高不减,精神矍铄,记忆力不减当年。84岁时创作出《我的人生轨迹》这样一部令人动容的大作!告慰自己,启迪后人,当为功德之举!同时也开创了我县离退休老干部写自传的先河。写到这里,使我想起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一句名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不正是孙肃璞的写照吗?
孙肃璞简历 孙肃璞 1933年生,商丘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贾寨镇菜园孙楼村(原属虞城县)人,现居夏邑县。中共党员。曾任夏邑县史志办公室主任、副编审、商丘地区地方史志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商丘地区史志学会理事。
1950年考入商丘专署行政干部学校,同年分配到商丘专区税务局,1953年调入河南省税务局。1955年在全国开展的“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被省委任命为工作组长,带领省直20多名干部来到夏邑。1956年,工作完成后被留夏邑创办《夏邑报》。后调任太平区秘书、公社副主任。1982年调任夏邑县史志办公室主任,主持编纂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夏邑县第一部《夏邑县志》《夏邑年鉴》以及标点、校正、注释了民国九年《夏邑县志》,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出版有回忆录《我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