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夏邑》系列之二十四“文字狱冤彭家屏”发表时间:2022-09-03 17:42
![]() 清乾隆六年(1741)彭家屏调任江西布政使,到任后以民为本,开办粥厂放赈,严惩地痞流氓,主修南昌城内道路,建设南昌“高观楼”、“百花洲”、“八隐祠”,立“文天祥枋”、重修“滕王阁”等。并和巡抚陈宏谋一道清理傍城各店铺所占街道,规划扩修防火灾的“火巷”。还专门设置了官方宝昌局铸官钱流通,替代民间私铸等等。他热心教育,培养士人,每逢书院论文授经,彭家屏必到,诸生环侍若经师。当时著名文士蒋士铨曾作《乐府九章》歌颂他的为官政绩。乾隆十五年(1750)彭家屏调任云南布政使,乾隆十九年(1754)又调任江苏布政使。他每到一处,造福一方,为官所作所为,皆符合人民心愿,深得民心拥护。 正是彭家屏官场上出色的表现,引起了乾隆的多疑,对他不断积累的民望而深感不安,唯恐威胁到大清政权。于是在乾隆二十年(1755)九月,一道御旨召彭家屏进京面询,将其所任职务派人接替。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数十年的彭家屏意识到,这虽未免职,等同于免职,如果这时不主动请辞,那么后果无法预料。于是他赴京面询时,便以“因病休养”为借口而告老还乡,返回原籍家乡夏邑。 无官一身轻的彭家屏,在夏邑老家本来可以安度晚年了,乾隆既解除了所谓的“威胁”,彭家屏又全身而退,对于君臣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结局。然而彭家屏到底还是“多事”,最终在乾隆的一次南巡中招来厄运,并被扯进了文字狱之灾的大漩涡。 ![]() 据《清史-彭家屏传》中记述,乾隆二十二年(1757)正月,乾隆由北京出发南巡,途经徐州时,召见了致政还乡的前江苏布政使彭家屏,询问河南民生实情。彭家屏如实将去年秋天河南夏邑、永城等地遭受严重水灾,百姓生活困苦,而河南巡抚图尔炳阿瞒报灾情,百姓无法获得赈济。乾隆听后不以为然,认为彭家屏以“本地缙绅,不免邀誉乡里,言之过甚”,只是在发发牢骚而已,对此事并未深究。 可是当乾隆南巡返途徐州时,有夏邑人张钦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在路上拦驾告状,举报河南官员隐匿灾情,百姓民不聊生。乾隆回想起彭家屏此前的奏报,于是派步军统领衙门员外郎观音保微服勘查虚实。事也凑巧,乾隆行至山东邹县地界时,又有夏邑人刘元德状告县官不称职,瞒报灾情,希望更换贤良。 乾隆被接二连三的叩阍弄得很不高兴,怎么都是夏邑人?于是怀疑背后一定有人指使,便差人对刘元德严加审问,刘元自招供自己是受夏邑秀才段昌绪的指使,乾隆随即下旨派侍卫成林前往夏邑进行查核。 成林领旨刚走,观音保回来复命,奏说夏邑、永城、虞城、商丘四县的确水灾尤重,田不能耕,百姓度日艰难,以至于卖妻鬻子。他还花四五百文钱买了两个小孩,并将卖身契呈上。乾隆闻听大为震惊,感觉到图尔炳阿匿报灾情的严重性,遂将他问责,发往乌里雅苏台军营赎罪,夏邑、永城等地的知县同时也被革职拿问。 虽然彭家屏身陷文字狱已定案,但在“斩监候”尚未处决之前,或许还可能有回旋余地。就在这时,一直记恨彭家屏的河南巡抚图尔炳阿,却落井下石,向乾隆报告,在彭家屏家又搜出新刻族谱取名《大彭统记》,并在文中毫不避帝讳,甚属狂妄。这个报告对彭家屏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催命符,乾隆认为彭家屏身为清廷臣庶,却以大彭自居,狂悖无君,罪上加罪,当即赐令彭家屏狱中自尽,其子彭传笏被斩首。本来对大清忠心耿耿的彭家屏,就这样草草结束了一生。 河南巡抚图尔炳阿陷害彭家屏,使彭氏家族遭受文字狱而几尽灭族。在夏邑人当中无不恨之入骨,至今在民间还广为流传着一句俗语“记叶子二饼”,据传就是来源于对图尔炳阿的憎恨。说的是夏邑人在“打麻将”时,由于牌中“二饼”与“尔炳”谐音,每当人们起到“二饼”这张牌,就会骂上一句,“呸!秃二饼啊(图尔炳阿)”,然后狠狠的往麻将桌上一摔,以借此解恨。后来众人纷纷效仿,在麻将桌上逐渐形成了骂和摔“二饼”的习惯。时间一长,打麻将的人都在摔打牌场上的“二饼”,这张好端端的“二饼”被摔得缺边少棱,在牌堆里一眼就被认出,成为一张带记号的麻将牌。 后来当地人形容某事某人某物表现的格格不入、与众不同,或者突出另类、很容易被人记住,称之为“记叶子二饼”。 庐陵迁夏邑,彭氏承家风
![]() 当然,编撰故事的目的无非是想证明一下,夏邑彭氏经济富裕与科举成功的合法性。从这些故事中,我们也可以推测彭悠久作为明中叶的自发性移民,最初可能没有被编入里甲户籍,也不太可能拥有大量土地,因而才会经营酒铺生意而获利。从这些家族故事里,也可以想象一个外来的移民户,如何在移居地发展起来的过程。 到了明嘉靖万历年间,随着彭氏家族中的科举鼎甲者越来越多,夏邑彭氏逐渐成为地方社会上的“邑中巨族”。自迁夏始祖彭悠久的长子彭中美登嘉靖乙酉举人以来,可谓人才辈出。彭中美长子彭好古登嘉靖丁酉举人,官直隶新城县令、后改令陕西同官,颇有政声,成为一代“北方名儒”。彭好古共生八子,即:从吾、健吾、淑吾、徵吾、行吾、端吾、七贤、八士(彭氏族人称为老八门)皆为茂才,其中尤以六子彭端吾这一支更为显要,也就是彭家屏的高祖父,他登明万历辛丑进士,任中书舍人、考选山西道御史、光禄太常两寺少卿、通政使司右通政、后晋阶中议大夫,御赐“劲骨青襟”匾额以示褒奖;彭端吾三子彭尧泰天启七年的恩贡、荫生,官武英殿中书舍人;彭尧泰之子彭舜龄清顺治六年己丑进士,任浙江嘉兴府知府、山东登州府推官;彭舜龄三子彭溶康熙十五年岁贡,任灵宝县教谕、贵州都匀知府。 彭溶即是彭家屏的父亲,他子孙更多,生有十一子,即:贞励、劭诒、子将、嘉问、燕贻、家屏、嘉植、绍宗、甲声、彭准、步青(除子将绝嗣、彭准早卒、甲声传四世绝嗣外,所余八人,彭氏族人称为小八门)。其中长子彭贞励康熙三十年贡生,任遂平训导;次子彭劭诒康熙三十年贡生、候选训导;四子彭嘉问入商丘籍顺天乡试、登康熙五十年辛卯举人;五子彭燕贻顺天乡试、登康熙五十六年丁酉举人,任户部福建清吏司员外郎;六子就是彭家屏,也是彭溶十一个儿子中成就最大的,因排行老六,后裔子孙称他为“彭六大王”。 ![]() 在河南豫剧《刘墉下南京》中有这么一个唱段,“.......这保本只来了十大清,多亏了三朝元老孙嘉淦,还有这三朝元老老吴能,东台御史窦广泰,西台御史田刚锋,山东鹞子窦驸马,还有这河南夏邑彭孝宗,十大清官在金殿都把本保,万岁爷皇府殿上才准人情......”。这里说的十大清官之一的彭效宗,实际夏邑彭氏族谱上根本没有此人,据说就是彭家屏的化名,当时传唱此戏曲的时候,彭家屏文字狱案尚未昭雪,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才改头换面,可见彭家屏在民间老百姓的地位。 ![]() ———————— 资料参考:来源于古籍志书及网络资料等。
文章分类:
厚重夏邑
|